苏家坨镇成立于2003年8月,由原苏家坨乡、北安河乡、聂各庄乡三乡合并而成,镇域面积87.36平方公里,镇域内主干道路有六环路、北清路、温阳路、颐阳路,京密引水渠和稻香湖湿地是镇域内最大的水系。
全镇共有19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至2006年底,全镇共总户数为12160户,其中农业户为8061户,非农业户为4099户。
全镇共有常住人口31450人,其中农业人口19394人,非农业人口12066人,全镇有流动人口3255人。
"远郊的景,近郊的路,北京的自然氧气库!"是凤凰岭自然风景区总的特点。该景区位于海淀区西北部西山农场境内,距天安门直线距离33公里,总面积15。33平方公里。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方净土,是观光、度假和会议的理想去处。
风景区内野趣天成: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层峦叠翠、密林曲径,奇花异草遍及山野,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上风上水的地理优势,使之有"京城绿肺"之称。区内水质优良,空气清新,净化空气纯度为市区的5倍,含负氧离子为市区的150倍。夏季平均气温比市区低3-4度,空气相对湿度为65%。
风景区享有"京西小黄山"之美誉;奇山、怪石、林海、神泉为其奇妙的天然景观。奇峰"千姿百态,争奇斗异,神女峰荡气回肠,雄师峰龙盘虎踞;"怪石"林立,行神兼备,如玉兔凌空,如石猴戏天,如情侣私语,如仙人足迹;"林海",古松古柏古银杏,古木参天;桃林杏林苹果林,林园世界,既可观赏,又可采摘;"神泉":元素丰富,绵甜爽口,泉中珍品,闻名远近。风景区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是春游踏青,夏令避暑,秋季采摘,冬观雪景的胜地。
风景区人文景观也丰富多彩。佛、道、儒等宗教文化以及古东方养生文化的遗址、遗迹众多,文化积淀丰厚,他们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区内北、中、南三线四十余处可观景点。
北线景区:景点密集,山与水结合完美。以"古、奇、怪、幽"取胜。沿途可领略奇峰怪石,探究幽洞密穴,欣赏流泉飞瀑,考察古刹宝塔等,主要景点有李儿港海崖地貌;搁衣庵、上方寺及其玲珑塔,飞来石塔、摩崖石塔等古寺名塔;观音洞、修仙洞、藏珍洞、古猿洞等幽洞秘穴;神泉、怡景潭、滴水岩、鲸鱼背、金龙潭等流泉飞瀑;还有誉为华山之险的"天梯"等。适合开展登山攀岩、品泉、寻古探幽等多种旅游活动。
中线景区以最完整的东方养生文化修炼群佛道合一的京西名刹"龙泉寺"为起点,沿山而行,可观古代养生修炼场,如仙人洞、三佛洞、玄远洞、修仙椅等,四者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古代养生修炼群,凿刻于辽金时期,不同的洞穴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所刻人物姿态造型各不相同,可能代表古代练功者养生修炼的四种不同境界。那么,为什么辽金时期仙人道士选中此地养生修炼?那时是怎样修炼的,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文化景象?古人追求自我情操的完善,对今天我们有何借鉴意义?只有来此一游,方能体会养生修炼追求得到成仙的良苦用心。
南线景区为宗教、考古、寻幽探险、野游猎奇的胜地。黄普院、关帝庙及吕祖洞等组成宗教文化积淀丰厚的"三角带",是佛、道、儒三教文化荟粹之地。这个三角带以她悠久的历史和妩媚的风光,成为一个优美迷人的胜境。她同时又是一个谜一般的地方:北魏石佛之谜,金刚石塔之谜,黄普院底层洞穴之谜……还有盛极一时的妙峰山进香"老北道";沿途宗教文化盛行,山奇水秀,石美洞异,惊险处叹为观止,幽深处心旷神怡……
凤凰岭景区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建了景区北线、中线、南线三条旅游线路及停车场,修复了龙泉寺,桃源观,关帝庙等古迹。沿景区游览线修建了供游人休息的凉亭和石凳。为普及青少年的科普教育而筹建的科普长廊项目也正在规划之中。相信明天的凤凰岭必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游客。
苏家坨苏一二单锤大鼓,世代传承已经300年以上。她的历史早在清朝至民国时期苏一二大鼓会进香到妙峰山,三义庙、涿州、阳坊庙、太舟坞庙、石寓庙。大清国时期老一辈艺人,身跨大鼓率二十几个打小领队伍到黑龙潭龙王庙求雨多次,祈求老天爷显灵。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京北大地活跃着十八档会。包括高跷会、狮子会、棍会、开路会、小车会等等。苏一二单锤大鼓是会档之首。已过世的老人有陈万发、边文斌、王文海、边文宽、李瑞、张德宽、边文生、张中、陈中等。
如果他们在世的话平均年龄也得有一百四五十多岁了。他们将八面大鼓打遍方圆百里,“大鼓惊天地,鑔子响连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每到妙峰山香季(阴历四月初一到十五)和其他庙会,苏一二大鼓会都要打开山大鼓,正所谓鼓声响起春回大地,普天同拜带福回家。斋饭吃过八十里,会旗打到十八村。让人欢喜,所到之处喜庆连天。
1958年十三陵水库建成时的庆典大会上。苏一二大鼓会,代表当时海淀区山后的其他十八档会,参加十三陵水库修建落成庆典大会。并在庆典大会上表演出色,受到当时北京市市政府的表彰和嘉奖。现场奖励大鼓八面和鑔子十二对儿以资鼓励。单锤大鼓已经传承了300年。
第六代大鼓会传人有:刘秀珍、李德文、赵淑珍、张文娟、边宝宇、李景敏、鲁桂荣、王尚珍、洪振婷、安凤兰等。
据传,太平鼓在苏三四村已有四五百多年的历史,但太平鼓的活动阵地逐渐缩小,过去那种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争相击打太平鼓的场面已不复重现,苏三四村村委为挽救这一民间艺术,召集村里一些年青人主动向老艺人取经,通过84岁高龄的颇有造诣的太平鼓老艺人任又清的口传身教,击打太平鼓的人日益增多,现已有新老爱好者30多人,形成了一支具有民间地域文化特色的队伍。
太平鼓是一种有柄的单面鼓。鼓呈圆型,用扁状铁条为圈,蒙以厚的白纸,柄下端铁圈上着麻花条状小铁环十三枚,握手约半尺,缠有皮条,有的在鼓面上画有花草、人物等彩绘,还有的在鼓框衬以绒球或花穗。表演时左手持鼓,右手握着用竹子做的上面缀有红绒穗的鼓鞭,边舞边击,鼓和小铁环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表演时结合舞蹈边舞边唱,是一种歌舞说唱兼备的民间艺术,是当地百姓文化认同的标志,中国民间艺术的“绝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镇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到议事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将祖先的印记流传给子孙是我们大家的责任。为了摸清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量和内容,建立完善档案和数据库,2006年初,在海淀区文化馆魏晋华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成立了以镇文化服务中心李进明为主,地区文化干部参加的非遗工作小组。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把本地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花会、手工技艺、民间故事、传说、婚丧习俗等做了一次全面的普查登记。
工作人员走村串户,搜集整理出民间花会、手工艺制作、民间传说、民间音乐等九大类22个项目。对每个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关系、项目特色、主要价值、现存状况等内容进行了资料留存。这些项目现均已报区文化馆,编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海淀卷》中。
我地区文化资源丰富,民间活动多,民间艺人多,民间文化艺术风格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2015年镇文化服务中心对民间时令菜的腌泡制作、老故事、典故、前沙涧村庙会等项目进行搜集整理,把具有我镇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出来,配合大西山的开发旅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沙涧村村民素以勤劳善来那个著称,组织了扑蝴蝶等丰富的民间技艺,向观众展示了民族文化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