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高中坐落在河南省省会郑州西20公里的荥阳市工业科技园区。南临310国道,北靠陇海铁路和开洛高速公路,交通极为方便。西通洛阳龙门景区,东达古代帝都汴京,北接黄河游览区,南近中原名刹少林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格外优越。学校占地185亩,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
截止于2011年,学校在校生4700余人,教职工共有347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97人,5名教师荣获国家级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24名教师获省级劳动模范和省级拔尖人才称号。
学校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学上以提高课堂效率为重点,提出“五主课堂”教学法。德育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学校每年举办“成人典礼”、“艺术节”、“体育节”等大型活动。成立了“爱计划”、“思辨协会”、“模联”等学生社团。管理上,着重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建立了“小红帽”值周班制度,成立了“青年志愿者”组织。这些措施使学校的管理井然有序。
荥阳高中的前身为“煦初高中”。大清光绪壬寅(1902)年,湖北咸宁县举人张煦初,被选授荥阳县令。他“为政计画深长、规模宏远,善理财、尤注重教育事业。”先后在荥阳建小学百余所,为荥阳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荥阳在1941年前只有一所县立初中,县内韩五峰、楚子襄、丁云青、姚明甫等有识之士,依靠民力自办了一所“河南省私立煦初高级中学”,简称“煦初高中”,以铭记为荥阳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张煦初先生。
煦初高中领导非常重视对教师的遴选聘任。先后选聘了教务主任丁云青(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中共地下党)、仓传诏(西北师范学院毕业)、沈孜研(北京大学毕业)、国文教师黄志达(南京中央大学毕业)、梁振中(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数学教师王永康、董佑辰(均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杨弼臣(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等一大批名校毕业生为老师,为国家也培养了一批精英,如史鸿儒(考入南京中央大学),陈海若(考上上海复旦大学英语系),楚奇(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地理系)等。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巨大影响,煦初高中不少学生很早就倾向革命,有的参加了共产党。第一届毕业生郭颖生、杨喜光、赵木森在校时便已参加共产党,毕业后立即投入地下斗争。1948年夏,地理教师刘伯修即带领赵燕彬、侯英选等十多个同学奔赴华北解放区;接着第二批又有马德峰、李海源、李继谋等15人远赴洛阳入中原大学学习;48届学生柴鸿远(柴勉)也在当年奔赴邯郸华北大学(军区干部大学);44届学生李明中,很早参加共产党,一直在荥阳从事地下工作,解放后曾任荥阳高中副校长,荥阳市政协常务副主席。
1948年底,“煦初高中”和“荥阳县立初级中学”,“荥阳简易师范”三校合并,在荥阳县立初级中学旧址创办荥阳中学(设高中部、初中部)建国后改为“荥阳第一中学”。1955年正式命名为“河南省荥阳高中”。五十年代,荥阳高中也颇负盛名,被河南省政府列为十所省办高中之一,因教学质量优异又被誉为中原的“五颗明珠”之一,1953年至1965年,每年输送留苏预备生2至3名,70%以上毕业生升入大专院校。
五四届学生景春阳,曾任铁道部国家某重点工程指挥长。五四届毕业生杨景宇,历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经济组副组长、国务院法制局局长、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主任、第十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五五届学生侯振挺撰写的《Q过程唯一性准则》获国际戴威逊奖,被英国剑桥大学誉为“侯氏定理”。其他如五九届毕业生李同保(中国测试研究院院长,1994年被遴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士),五九届学生聂景贤(第二炮兵司令部战术编研室主任),六零届学生杨钧锡(空军电讯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军事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防科普委员会主任委员),六零届虎学杰(高级教练、国际裁判)等。
1962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学校题写校名。
恢复办学三十年来,教育质量一直处于郑州市领先地位,也培养了一批精英。八零届毕业生张志川,留美博士,他的“非充分灌溉数学”技术,对黄河流域有效灌溉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任山西省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八零届毕业生宋建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等。八六届毕业的杨福源,清华大学内燃机工程专业博士;历任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老师,系党委副书记;系主任助理;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曾五次获得清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和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