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单位: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烟台市博物馆青岛市黄岛区博物馆
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黄岛区博物馆,对土山屯墓群部分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了重要的考古新发现。
发掘之初便突出课题意识并以此指导考古全程。积极探索鲁东南沿海汉代封土墓的构制、内涵及其与江浙一带的经济文化交流等。在考古发掘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周边遗址的调查工作——探寻墓群主人生前的生活区,发现了同时期的城址、窑炉等相关遗迹。
发掘严格执行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根据实际需求划分发掘区,确认封土及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后,再对封土、祭台和墓葬等逐一清理。注重各种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用多种技术手段对整个发掘区和遗迹进行航拍测绘,对所有墓葬的不同发掘层面进行三维建模并初步实现了田野考古绘图电子化,对重要遗迹全程多机位录像,利用红外扫描仪对出土木牍等文献资料第一时间进行红外扫描以提取宝贵的文字信息,多次邀请相关专家现场指导有机质文物提取和保护工作。注重搭建多学科合作研究平台。与多家单位合作,对出土木材年轮的氧同位素进行检测以研究气候变迁,对出土漆器进行成分检测和研究制作工艺,开展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和动物考古的检测和研究工作,开展人体骨骼牙齿中锶同位素检测和研究工作,对出土漆器和纺织品进行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
主要发现和收获
本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78座,其中东周时期墓葬25座,汉代墓葬125座,清代墓葬28座。最为重要的是汉代时期的墓葬,形制特殊,出土遗物丰富且保存较好。
发现汉代时期封土15处,封土之下一般为两座墓(封1下为四座墓)。墓葬之间有早晚关系,较晚墓葬打破较早的墓葬封土,再在墓葬上堆积新的封土,新的封土叠压在较早墓葬的封土之上,从而整体形成一个更大的封土。部分墓圹外围发现有沟状遗迹,可能为排水沟或界沟。
共在7处封土的南侧发现有砖构平台,均位于封土南侧的缓坡之上,略呈方形,边长2-2.5米,其中封10砖构平台中央放置有一灰陶罐。初步推测其应为“祭台”性质的遗迹,其作用应是在墓前“露祭”时摆放酒食。部分封土发现存在早晚关系的两处砖构平台,分别对应早晚两期封土。
汉代墓葬形制主要为岩坑竖穴砖木混椁墓,其中一些墓葬规模较大,并穴于封土之下,部分带有墓道,
呈“甲”字形。棺椁结构多样,分别有三椁重棺、双椁重棺、双椁单棺、单椁双棺和单椁单棺等;一般兼具砖椁和木椁,部分保存较好的墓葬,在椁顶之上发现有横铺的圆木或半圆木,似为象征屋顶房梁;椁室内除放置棺外,一般分边箱或头箱。M177葬制殊为复杂,椁室有“人”字形木椁顶和堂寝结构。有的椁外填有大量的陶瓦片堆积,多为破碎的建筑材料,与“积贝、积沙、积石”墓形制类似,可称之为“积陶墓”。棺多为长方形盒状,少量棺为独木凿空制作,其中M147和M157馆外有麻布棺束髹漆的现象。部分墓葬人骨保存完整,出土大量头发、胡须和指甲标本。根据出土的关于墓主身份的文字材料(印章和遣册),可称这批墓葬为“刘氏家族”墓地。
出土文物计1000余件(套),主要有陶器、原始青瓷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玉器和丝织品等。原始青瓷器主要有壶、瓿等;铜器主要有盆、熏炉、带钩、印章、铜镜、铜环等,其中铜镜出土数量大,种类多,保存好;铁器主要有削刀、佩刀和玉具剑等;漆木器发现较多且保存较好,主要有嵌金漆七子奁、盒、案、盘、樽、耳杯和木剑、木枕、木带钩、木杖、温明、双管毛笔、木牍和竹简等;玉器主要有玉印、带钩、环、剑璏、佩和玉琀蝉等;丝织品虽有残朽,仍然提取了纱帽、系带、鞋袜等。
其中玉印、玉席、玉温明、玉枕和木牍(竹简)尤为重要。玉印出土M147,立方体形,侧面有对穿小孔。墨书印面,分别为“萧令之印”和“堂邑令印”,应为明器。玉席位于M147墓主人身下,保存完好,为琉璃片(铅钡玻璃)连缀的席状葬具,以方形为主,少量圆形和菱形。片上铸有柿蒂纹、龙纹和虎纹,纹饰部分贴有金箔,另有部分素面琉璃片,四角均有小孔,用以连缀。玉席与棺内底同宽,略短于棺内底。其底部铺有一层毛毡类织物,疑为承托玉席之物。温明发现于M147棺内北侧,罩于墓主人头部之上,盒状,盝顶中央嵌琉璃璧,璧中央置包金箔木雕小龟;盝顶斜坡四角附有四只木雕包金银箔螭虎;盒身内外侧均镶嵌有琉璃饰片,北、东、西三面侧板内侧均镶嵌有一面素面铜镜,盒身内放置包金虎头木枕一件,另附有木雕包金的伏羲女娲和侍女等木偶。这类器物,以前有少量发现,多位先生对其定名曾有过讨论。因本次发掘同出的遣册上有自名,故可确知此器物即为“温明”。这是目前发现的形制最繁复、工艺最复杂、保存最完整的汉代温明实物。
共发现23枚木牍,其中9枚为遣册,6枚为上计文书木牍,另有2枚名刺和数枚空白牍。M147出土的遣册“堂邑令刘君衣物名”,其上有关“玉温明”、“玉席”和“堂邑户口薄”等记载,尤为重要。“上计”文书牍中,《堂邑元寿二年要具薄》、《诸曹要员集簿》、《堂邑盗贼命簿》和《囚簿》等记载了堂邑县元寿二年的吏员数量、城池大小、户籍人口、犯罪人数、库兵数量、提封数量、疾病、垦田、钱粮市税、传马数量、赈济贫民、所捕盗贼及定罪情况。另有《元寿二年十一月见钱及逋簿》、《君视事以来捕得他县盗贼小盗伤人簿》、《牧君移书要》、《堂邑元寿二年库兵要完坚簿》等木牍。除此之外,M164棺中发现有一些竹简,虽残朽较为严重,仍发现其上有墨书字迹。
1、土山屯汉代墓葬,大多保存相对完好。其封土下两座墓葬的结构,异于本地区发掘的胶州赵家庄汉墓和日照海曲汉墓等,为鲁东南沿海这类封土墓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积陶墓”的发现,或是一种新的葬制。砖椁加木椁的椁室结构、“人”字形椁顶、独木棺等现象,应与战国至汉代这一区域和吴越文化区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关。
2、墓群所在的区域,为秦汉时期琅琊郡地域。本次不仅发掘了一批“刘氏家族”墓葬,还在墓地北4公里处发现了同时期城址,该遗址年代跨越龙山、岳石、东周、秦汉直至隋唐,调查发现大量汉“千秋万岁”瓦当、大型柱础石、双陶水管等重要迹象,这为进一步探寻盛极一时的琅琊郡地望等历史之谜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
3、封土前砖构“祭台”,是国内汉代考古中首次发现,为研究两汉时期的丧葬制度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填补了汉代墓祭制度研究中有关实物资料缺乏的空白。
4、大量原始青瓷器、扬州风格漆器和温明、玉席等葬具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时期鲁东南沿海与江浙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等都提供了新的物证。竹木漆器、纺织品等有机质文物的发现,在北方地区尤为罕见,将极大丰富我国北方地区汉代经济文化的研究。
5、出土的遣册等弥足珍贵,为汉代名物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特别是温明和玉席,均是第一次发现自名,为这类文物定名的讨论提供了考古依据,是为定论。玉席的完整呈现,对校正以往一些汉代墓葬出土“玉片”的性质(通常认为是“玉衣片”),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明器墨书玉印的提取,国内罕见,为以往汉代墓葬出土的空白印面印章的研究等提供了明确佐证。
6、上计文书木牍是墓葬内发掘出土的第一批完整的汉代县级上计文书牍。这批木牍保存完整、内容详尽、文字清晰、书法工整,与尹湾汉墓、天长纪庄汉墓和松柏汉墓出土的上计文书牍,共同构建了汉代时期郡、县、乡三级行政机构上计制度的实物资料体系,补文献之不足,对汉代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和书法史研究等具均有重大意义。
土山屯墓群墓葬布局、封土、祭台、棺椁形制、出土文物等均保存较好,构成完整的有机整体,在汉代中低级贵族墓葬发掘资料中非常罕见。其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特色,对于鲁东南沿海地区葬俗研究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等都具有指标性意义;出土文献等珍贵文物,为研究汉代政治制度、地域文化以及物质文化交流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是一次极为重要的考古新发现。
2018年2月26日,山东青岛土山屯墓群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