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侵占时期修竹街便已存在,当时叫斯劳依斯卡亚街。日本侵占大连以后,以其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的姓氏改为东乡町。大连解放以后,东乡町改名为修竹街。后改叫卫东街,1973年,又恢复原名。修竹街84号便是群英楼旧址,当年是大连街上最有名的饭店之一。
当你穿过熙熙攘攘的天津街,再东走一段路,便是修竹街。小街不大,也不及天津街繁华,周围有修竹商店、隆盛饺子馆、天昌饭店等,但最有名气的是道口的一座二层小楼,它就是大连赫赫有名的百年老饭店群英楼。当时的地址是修竹街84号。1979年,我曾在这个老店工作,亲眼目睹了这个老字号的发展变化,这也是大连饮食业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世纪末的一段佳话。
群英楼始创于1892年,店主叫王杰臣。开始只是一家经营小吃的“春”字号普通小店。民国初年,随着大连开为商埠,人口逐渐增多,各类餐馆相继扩大经营,春字号小店在原地破土重建了二层砖瓦楼,以“群英楼”为号对外开张。据史料记载,1918年,群英楼就形成规模,与当时名噪一时的登赢阁、共和楼、泰华楼平分秋色,跻身于当时有名的“三楼一阁”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群英楼先后改名为大连船渠消费合作食堂、修竹饭店、进修饭店对外经营。1983年经全面装修改造后,恢复了老字号名称。一楼为快餐厅;二楼为中央大厅,围楼四周有碧海、宴禧、群英、迎宾、龙凤、友谊、福寿等不同格调的单间雅座。可同时容纳800人就餐。各餐厅及雅座间陈设着具有民族风格的样品橱柜、酒柜,豪华的屏风;乳白色的墙壁上悬挂着名人字画、山水贝雕;婀娜多姿的浮雕天花板下,点缀着形色各异的盏盏银灯,改造后的老店富丽堂皇,面目全新。
群英楼人才济济,技术力量雄厚。全店拥有特级厨师、面点师、宴会设计师等中级以上职称的几乎占员工人数的一半。大连著名的特级厨师于润德、张传本,特级面点师王世友、李芳芬、王久玉等在这里亲自带徒,跟班操作。全国优秀厨师,国家特一级厨师牟传仁任饭店总经理。
群英楼以饭菜质量闻名,以蒸、炒、爆、烧、炸著称。牟传仁视饭菜质量和企业信誉为生命,就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身体力行,每天跟在厨房掌灶。恢复起厨师带级顶岗操作,不同级别把不同灶眼的传统做法。注意把好四关:即看原材料的新鲜度,把进货关;看操作要领,把加工关;看精工细作,把烹饪关;看色香味型,把出菜关。他要求的技术要领不得偷工减料,哪怕最微小的细节也不放过。那时群英楼的炒菜必须加老汤调味。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饭店的厨房里,有一口永不干涸的老汤锅,汤锅始终熬着肉骨头。滚沸的白白的骨头汤便是炒菜的添加剂,这也是饭菜质量精美的诀窍。因此许多人慕名而来,生意红火,天天爆满。
可惜,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天津街地区大规模的改造中,群英楼这个大连唯一一座原店、原址、原特色的百年老店销声匿迹了。
100多年前,一位山东籍的王姓老厨师由烟台乘木帆船来到当时仅具雏形的大连,1892年在今天天津街东段修竹街84号的位置上开设了一家专营大连风味小吃和饭菜的小饭店,以经营鲁菜为特色,名“春字号”。历经停业和重新开业,于1912年扩建,更名为“群英楼”,以经营辽宁和山东风味菜为主,名菜有“两吃大虾”、“红烧海参”等。
自1892年算起,迄今店龄已长达107年,因此算是大连唯一现存的“百年老店”。据说现在该店店面的位置及朝向等与百年初建时完全一样,这也是一个奇迹。1997年,该店被国家命名为“中华老字号”。
改革开放后,这个老店在二七广场附近举办了现代化多功能饭店-群英楼。与此同时,这个店还向现代速冻食品加工业,食堂委托管理业和超市方便菜品厨房加工业等经营领域拓展,并兴办了中外合资企业。“群英楼”将其日常受到大连市市民甚至日本人喜欢的家常水饺,成功开发成“天下第一饺”速冻食品,并于1988年实现对日本出口,从而首创中国饮食出口速冻食品先河;1993年,“群英楼”开始迈出做强做大传统品牌的第一步,与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兴建的大型速冻食品厂——大连群英楼食品有限公司。1994年,在大连“群英楼”诞生百年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授予大连群英楼为“中华老字号”。
在大连本土的老字号企业中,资历最老的“群英楼”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完全可以用“现象”一词形容。在“群英楼”饭店火的时候,“群英楼”就注册食品公司,将自己的知名速冻食品大批量生产并向国外出口;而当“群英楼”饭店和大连市其他老字号企业一样,在城市改造中不得不暂时闭店的时候,“群英楼”品牌却依旧保持了强势,而不是像其他老字号企业那样,品牌只能成为一种记忆和回忆。
“群英楼”今后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恢复传统的饭店,并积极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扩张。如今,“群英楼”产品80%已出口到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食品先后获得日本农林水产省登记注册、美国FDA注册,最近又申请了新加坡注册。“群英楼”商标还先后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进行了注册。这对“群英楼”的下一步扩张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