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杯采用的是北京天安门城楼前的华表造型,天安门前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名字叫华表。该华表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永乐年间,这一对华表间距为96米,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通高为9.57米,其直径为98厘米,重20000多公斤。
在华表挺拔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龙和云,柱顶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的长片石,远远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云间,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
中国电影华表奖前身是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始评于1957年,每年评选一次。中断了22年后,从1979年继续进行评奖活动,一年一届。
1985年,文化部电影局整建制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后,更名为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除1986年与1987年、1989年与1990年合并举办外,仍为一年一届。
1994年,文化部将优秀影片奖文汇奖等奖项正式改革合并后为华表奖。
2002年,开始把“年度”改为“届次”,评、颁奖时间也相应推迟,并要求参评影片必须与观众见面,允许制片单位在三年内自由选择参评,但一部影片只能参加一届评选。
2003年,开始在颁奖晚会上现场揭晓,不再提前公布名单。并且参评条件加入市场效益量化标准。
2004年,为表彰对振兴民族电影做出突出贡献的制片单位,首次设立了“优秀出品人奖”,针对电影发行、放映等具体情况,特别设立“市场开拓奖”。
2005年,经文化部正式改革后,改为两年一届。原中国电影华表奖、夏衍电影文学奖、中国电影童牛奖经整改,总称为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同时将少儿影片童牛奖正式改革合并为优秀儿童片奖。
2007年,在优秀故事片之外,增设优秀数字电影奖,以引导和鼓励制片单位多出精品佳作。
2009年,为加强华语电影人间的合作,特别增设了“境外华裔主创人员奖”,包括优秀男女演员、优秀导演三个奖项。
2013年,新增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优秀农村题材影片、优秀青年创作影片和优秀摄影4个奖项;取消了优秀数字电影和优秀少儿演员两个奖项;另外将优秀新人奖分拆为优秀青年编剧、优秀青年导演和优秀新人(男、女演员)等3个奖项。把“优秀编剧”奖改名为“优秀剧作”奖,分原创和改编。
2016年,根据《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把25个奖项缩减成12个,摒弃了双黄蛋传统,个人奖项都只有一位获奖者。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成熟,大量国产片开始崭露头角。在两年一度的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上,中国电影的集体亮相,也成为中国电影逐渐走向繁荣的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注脚。在“讲好中国故事”这一背景之下,中国电影华表奖的举办,无疑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方向性参考,让在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电影事业能够始终坚持在正确的方向之上。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壮大,未来更多好的电影和好的故事,会呈现在大荧幕上,成为新时代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颗明星。(新华网评)
华表奖和中国国内外其他专业的电影奖项不同,旨在搞平衡,力求来参加的人人都得奖,所以远不是“双黄蛋”、“三黄蛋”等能够形容的。在华表所颁发的众多奖项里,只有极少数是为观众信服的。一般专业电影奖项都以电影制作的分工或类型来划分奖项,但华表奖却出现了按行政区划分奖项的特点,比如有优秀合拍片、优秀境外华裔导演、编剧、男、女演员等一些难以归类的奖项。(《新快报》评)
类别 奖项 备注
影片类 优秀故事片奖 1994年设置
优秀少儿影片奖 1994年设置“优秀儿童片”,2005年“优秀少儿童牛影片奖”合并
优秀青年创作影片 2013年设置
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影片
优秀农村题材影片
个人类 优秀导演奖 1994年设置,原为“最佳”,后更名为“优秀”
优秀编剧奖
优秀男演员奖
优秀女演员奖
优秀摄影 2013年设置
优秀电影音乐奖 2000年设置“优秀电影歌曲”,后更名
特别奖项 评委会特别奖 1995年设置
已取消奖项
最佳故事片奖 1994年设置,1996年取消
外国影片优秀译制片奖 1994年设置“优秀译制片奖”,后更名
优秀电视电影奖 2002年设置,2016年取消
优秀数字电影奖 2007年设置,2013年取消
最佳戏曲片奖 1994年设置,1995年取消
优秀戏曲片奖 1994年设置“最佳戏曲片奖”,后更名
最佳科教片奖 1994年设置,1995年取消
优秀动画片奖 2004年设置,2016年合并到“优秀故事片奖”
优秀科教片奖 1994年设置,2016年取消
优秀纪录片奖 1994年设置,2016年取消
优秀美术片奖
优秀电影技术奖 1994年设置“最佳电影技术奖”,后更名
优秀对外合拍片奖 1994年设置“最佳对外合拍片奖”,后更名
最佳制片管理奖 1994年设置
优秀少儿男演员奖 2004年设置,2013年取消
优秀少儿女演员奖
优秀新人导演奖 1997年设置“优秀新人奖”,2013年拆分,2016年取消
优秀新人编剧奖
优秀新人男演员奖
优秀新人女演员奖
优秀境外华裔导演奖 2009年设置,2016年取消
优秀境外华裔男演员奖
优秀境外华裔女演员奖
优秀出品人奖 2003年设置,2016年取消
市场开拓奖
备注:以上“奖项设置”统计截至2019年。
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为主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体现电影创作新成就。
参加评奖的影片,须为获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且已经公映的国产影片,一部影片只参加一届评选。
1、故事片、数字电影、戏曲片、对外合拍片、科教片、动画片、纪录片,可在影片公映四年内参加一届相关奖项的评选;
2、少儿影片、外国译制影片,可在影片公映两年内参加一届相关奖项的评选。
注:以上评选范围来自《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评选章程(第十五届)》
1、获奖的各类影片应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较好地统一,且有较高的市场回报,具体体现在社会反响好,且在投入产出比、国内外票房收入、电视观众收视率、后产品开发等方面(标准另定)成效显著的。
2、“优秀编剧”、“优秀导演”、“优秀电影技术”、“优秀电影音乐”,应在参评的故事片、数字电影、少儿影片、戏曲片、对外合拍片(含境外华裔)中产生。
3、“优秀男演员、女演员”,应在参评的故事片、数字电影、戏曲片、对外合拍片(含境外华裔)中产生。
4、“优秀少儿演员”,应在参评的少儿影片(含境外华裔)中产生。
5、“优秀新人”应在参评的故事片、数字电影、少儿影片(少儿影片不参加“优秀新人”男女演员奖的评选)、戏曲片、对外合拍片中的编剧、导演、男女演员(含境外华裔)中产生。其条件为:(1)按拍摄影片时的实际年龄计算,编剧年龄在40岁以下,导演年龄在35岁以下,演员年龄在30岁以下(饰演主角);(2)此前本人及其作品未获得重要电影奖项。
6、银都机构摄制(含与香港或内地联合摄制,且银都为第一出品方)的故事影片,参加“优秀对外合拍片”的评选。
7、中外合作摄制的影片,其导演和二分之一以上的主要演员为我境内公民、且投资主体为境内机构,经中国电影华表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确认,可选择参加“优秀对外合拍片”或“优秀故事片”的评选,但不得重复评选。
(一)由影片的出品单位按本章程及有关要求,向评委会办公室申报本单位参评各奖项(单项奖中多人合作的可一并申报)的名单及相关材料。
(二)由评委会办公室对所申报的参评项目进行审核初评,并可对未申报且符合评选范围的各类奖项进行必要的增补(由出品单位补报)。经初评后,决定入围奖项名单报评委会。
(三)评委会经观摩入围影片后,对入围名单进行充分讨论协商,做出评估,以测评方式产生各奖项的提名名单。
(四)少儿影片、科教片、动画片、纪录片、译制片及技术单项奖,由评委会主任或副主任授权分别组成有关专业评选小组评定,最后由评委会投票确认。
(五)评委会根据各奖项的规定数额和评选细则,对提名名单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各奖项的评选结
(六)评选结果采取封票方式,由评委会主任或副主任签封后,在颁奖典礼上启封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