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高原在距今大约两亿年以前,是一个被海水淹没的海湾,堆积了深厚质纯而面积广大的石灰岩。距今约2.08亿年前的中生代三迭纪晚期,印支运动爆发,地壳隆起拗陷交替出现,沉积物不断堆积,来自东部及北部挤压,使物质向一个方向集中,加之受重力均衡作用影响,使地壳逐渐加厚,新生代以来地面迅速抬升,高原形成,距今约3600万年至5300万年前的第三纪始新世时期,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云贵高原被再度抬升。
新近纪到早更新世期间,贵州受到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共同影响,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地貌相对较为平缓,中更新世以来,受青藏高原不断隆升作用的影响,促进了云贵高原的形成,形成了贵州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
贵州西南地区地壳具有双层结构,由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两部分组成,其中杨子陆块和右江构造带基地固结时间以及沉积盖层均有差异,前者基底因晋宁运动强烈影响而固结,震旦纪以来的盖层主要为浅水沉积,后者基底受加里东运动影响而固结,晚古生代以后的地层为沉积盖层。
广西西北部地区位于华南褶皱系右江弧后盆地褶皱带,右江及其邻区在早中三叠世主要是在特提斯构造域控制之下,出现弧后扩张,形成裂陷盆地,形成了一套近万米厚的地槽型建造。
昆明石林风景区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市100公里,景区由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大叠水、长湖、月湖、芝云洞、奇风洞7个风景片区组成。石林地区不仅有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被列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区,还是云南距今80万年前旧石器和新石器遗迹遗址丰富的地点之一。2004年,石林世界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黄果树大瀑布,古称白水河瀑布,亦名“黄葛墅”瀑布或“黄桷树”瀑布,因本地广泛分布着“黄葛榕”而得名。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属珠江水系西江干流南盘江支流北盘江支流打帮河的支流可布河下游白水河段水系,为黄果树瀑布群中规模大的一级瀑布,是世界大瀑布之一。以水势浩大著称。瀑布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3.3米。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
罗平九龙瀑布群,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云南省罗平县城北22公里处。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水流的千年侵蚀,在此形成了十级高低宽窄不等,形态各异的瀑布群,其中一级宽112米,高56米,每年的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分别是布依族的对歌节和泼水节。
九乡风景区为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九乡彝族回族乡境内,距省城昆明86公里,宜良县城32公里,石林风景区34公里。景区总面积167.1 平方公里。风景区有上百座大小溶洞,为中国国内规模大、数量多的洞穴群落体系之一。
龙宫风景区位于贵州安顺市南郊,与黄果树风景区毗邻,距省会贵阳市116公里。龙宫总体面积达60平方公里,分为中心、漩塘、油菜湖、仙人箐等四大景区。1988年,龙宫以贵州龙宫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风景名胜区名单。2007年5月8日,安顺市龙宫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百里杜鹃景区位于贵州西北部,毕节市中部,总面积600余平方公里,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世界的杜鹃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其中宽1-5公里,绵延50余公里,总面积125.8平方公里的地球上的原始杜鹃林带分布杜鹃花60多个品种,占世界杜鹃花种属5个亚属中的全部。
云贵高原处在青藏高原向湖南、广西丘陵山地的过渡地带,北面有四川盆地,南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靠近热带海洋。高原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呈现出阶梯式的下降,乌蒙山为界可将整个云贵高原进一步分为西部的云南高原和东部的贵州高原。
云南高原
云南高原总的地势趋势为北高、南低、西北高、东南低,由北向南呈阶梯式下降。其西北部为云贵高原地势最高带,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有许多终年积雪的高山,如玉龙雪山、梅里雪山、哈巴雪山等,境内的最高点就位于云南和西藏自治区交界的德钦县梅里雪山的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而最低点则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海拔仅为76米,整个高原地势由北向南大致可分为3个梯层,第一级梯层为西北部德钦、中甸一带,海拔一般在3000米-4000米之间,许多山峰海拔还可达到5000米以上,第二梯层为中部高原主体,海拔一般在2300-2600米之间,有3000-3500米的高海拔山峰,也有1700米-2000米的低海拔盆地,第三梯层则为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边缘地区,分布着海拔1200-1400米的山地、丘陵和海拔小于1000米的盆地和河谷。元江河谷和云岭山脉东侧宽谷盆地一线为界,东部高原绵延、西部山川纵横,地貌形态善异很大。这里的山脉河流主要呈现出南北走向,自西向东由高黎贡山、怒山、云岭、无量山、哀牢山等南北走向的山脉和怒江、元江等南北走向的河流相间排列,自北向南,山脉的高度逐渐降低,山脉及河流间的间距在拉大,峡谷深度也在加大,形成了纵向峰谷区。
贵州高原
贵州高原,地势自西向东、自中部向南部和北部兰面倾斜,境内主要山脉有4条,山脉大体上呈现出东北一西南走向,西北部的乌蒙山与云南相邻,呈现出南北走向,海拔一般在2000-2400米之间,贵州高原的最高点位于赫章和水城区交界处的非菜坪,海拔高度2900米,北部的大娄山呈现出东北一西南走向,海拔高度一般处于1000-1500米间,东北部的武陵山脉是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呈现东北一西南走向,中部的苗岭山脉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跨,西部与乌蒙山脉相连,呈现东西走向,其西段、中段、东段海拔分别为1500米、1300米、1000米左右。受地形影响,贵州高原的河流分别向东、向南、向北3个方向流去。苗岭为分水岭,往北流为长江水系,往南流为珠江水系。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又被称为喀斯特地貌(KARST)。它是在可溶性的岩石基质上经流水的溶蚀作用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地貌形态。这样的地貌形态表现为地上石峰林立、峰丛矗拥、崎岖不平;地下则伏流、暗河和溶洞纵横交错,整个基岩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石灰岩基岩中还分布着极多的纵向裂纹,而且这些裂纹还与地漏斗相连,地漏斗一旦被打通,在地表径流的作用下,基岩上的泥土就会顺着石缝,通过地漏斗泄入地下溶洞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最终酿成土地“石漠化灾变”。这样的地质带被学术界列入中国七大脆弱生态系统之一。
云贵高原有连片的喀斯特山地分布,较集中的地区为滇、黔、桂毗邻地带,总面积近17万平方千米。喀斯特地貌在贵州省就约占总面积的70%以上。云南省北起普渡河谷地,经昆明、玉溪、峨山、石屏到红河谷地一线为界,分为东、西二区,东部的岩溶地貌发育十分典型,西部岩溶区以滇西北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以及滇西南保山地区、临沧地区和滇南思茅地区较为集中。这些地区石灰岩分布面积广,但不成片,没有东部岩溶区典型,其石灰岩总分布面积约占云南省面积的50%以上,同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西北部,湖南省西部,四川省的南部山区,以及重庆市的东南部山区,湖北省西部也有不成片的喀斯特山区分布。
旧石器时代,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时代,时间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云贵高原生活着元谋人(早期猿人) 、昭通人(早期智人)、西畴人(晚期新人)、 丽江人(晚期新人)、昆明人 (晚期新人)等种族,与内地的种族和文化存在共生性。
新石器时代,云南地区发现了约300多处文化遗址,普遍使用双肩石斧和有段石疑、种植水稻等。
云贵高原青铜时代文化出现的时间较晚,以距今约3000多年的剑川海门口等遗址作为进入青铜时代的标志。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发展缓慢,一直到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以后,位于滇中偏西地区的楚雄万家坝、祥云大波那等地的青铜文化才突然繁荣起来,至战国晚期青铜文化的中心移至滇池区域,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在中国的青铜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小冰期,气候由暖湿变凉干(或变冷),在黄帝、少昊和颛顼统治的时期,黄帝蚩尤大战造成了大批的人口流动,向南方迁徙。
“三苗”时期,由于尧舜禹等部落首领的不断征战,到禹时,蚩尤后裔离开江淮、洞庭湖、鄱阳湖和汶山、衡山等地的平原,避入山林,开始向西南和西北方向迁移,造成了云贵高原地区人口的迁入。
战国时期至汉代,在滇池为中心的地区存在着部族政权——滇国,大约公元前5世纪前后滇国进入了酋邦制国家。与滇国差不多同一时期,在云南东南部出现了句町古国。
秦灭西戎,对西戎造成了严重威胁,其中一支一“耗牛种”向西南迁徙到达后来汉代所设的越隽郡,其地在今川西南和滇西北一带。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灭蜀。秦灭蜀直接推动了蜀民族迁徙云南,与云南的滇国及境内的民族发生关系。战国至西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越人在中央王朝大力开发长江以南的军事压力下,继续进入云南。
在春秋战国、秦等一直到五代十国,云贵高原气候凉爽干燥,全国其他地区人口数量稳定增长,到战国末期人口数量达到3000万,云贵高原人口数虽自身在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外来移民。秦始皇通过战争统一了中国,在云贵地区设立了桂林郡、黔中郡和蜀郡,秦朝政府曾迁徙50万中原居民到西南地区,与百越族杂居,造成了云贵高原人口的增加 。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与联系,秦修建“五尺道”,到汉又修“夜郎道” 。氐羌系民族在移入云南过程中,分化出了昆明、叟、赞、摩沙等民族,百越系民族则有闽、越、灌、鸡僚等。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修筑通往云南的道路,在招抚滇王失败后,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发巴蜀兵击进入云南地区击败滇王,设置了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也传播至云南。汉文化也随之传播。
东汉末三国时期,刘焉刘辑父子及刘备先后据蜀,以巴蜀为中心进行经营,并对西南夷地区(时称“南中”)派遣官吏进行统治。蜀国继续在云南实行郡县制,经过平定南中叛乱之后,诸葛亮对两汉时期的郡县作了两次调整,蜀国在南中建有7郡。在云南实行移民屯垦的政策,为其北伐提供军粮。汉代进入云贵高原的移民有很多,但多数都是从内地(包括巴蜀地区)来的,并以官府组织的屯戍为主要迁徙目的。
华北地区在秦之后先后经历了东汉的党铜之祸、黄巾起义,三国时期蜀的平定南中,五次北伐,两晋的八王之乱,南北朝的六镇大起义,以及隋朝的瓦岗军农民大起义。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了人口的不断南迁。云贵地区的人口由于战争避难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下江南”(四川向云南贵州迁移人口)等习惯性人迁移特点,使云贵高原地区的人口不断增加,并走上繁荣。但居民的原始的耕作方式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史记·西南夷传》在记载汉代滇西氐羌的生产活动时就说道:“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这期间,云贵高原地区金属冶炼业较发达。贵州普安青山出土的文物中,有铜和铜铁合制器具70余件,据鉴定,上限为春秋战国,下限为西汉初年。
8世纪中期,在西南地区建立了南诏与吐蕃两大民族政权,在云贵高原地区存在着唐朝、吐蕃、南诏三大政权和部族势力,贞元十一年(795年),唐朝在南诏区域内设立云南安抚司,长官为"云南安抚使",由唐朝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任,云南安抚司统治云南,节制南诏。佛教开始传入云贵高原。
10至13世纪,在云贵高原地区存在着宋朝、大理国两大政权。据元代记载,1274年置建云南行省时有人口128万余户。南诏、大理国时期,除了逐渐“夷化”的汉族外,又有一些汉族人口从内地通过逃亡戍兵、战争俘掠以及边民逃难等途径进入云南,并有部分苗瑶民族先民入迁云南东南部。元代,蒙古人、回回、契丹、西番等民族随蒙古大军入迁云南并落籍当地,在当地积极发展畜牧业,使云南成为元朝在全国所设的14处大型养马场之一。
洪武十五年(1382年)云南初定,次年春三月明太祖朱元璋令傅友德和蓝玉率征南大军班师,而留其养子西平侯沐英镇守云南,置云南布政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设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明代在元代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儒学,发展交通,发展农业征收农业税等。明朝时云贵高原上的高山疏树草坡畜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朝遣大军进攻云南。清初设巡抚(治云南府,今昆明),并设云贵总督。
公元1601—1644年,历史学家记载了2次“8年大旱”,社会动荡,人口流动加剧,大量的人口不断迁入云贵山区;并且云贵高原这段时间的外来移民不断地进行着从山地到山地的迁移,氐羌中的一部分人口如纳西族、 白族和彝族的一部分,甚至发动战争,驱赶当地峡谷低地的先民。如傈僳族迁入怒江后,赶走了原居住在峡谷低地的 “白衣“(傣族),但他们并没有在傣族原来定居的地方居住,而是在山坡地带发展起旱地农业。
清代是内地人口向边疆大量迁徙的一个重要时期,迁入云南、 贵州和四川西部的人口在300-400万之间。清朝中叶后,西南人口增长很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量人口自外地迁入西南地区。清前中期,在云贵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府卫、疆域调整和改土归流等政治地理变化,汛、塘的设立,加速了云贵边疆山区的移民活动,一定程度促进了云贵边疆山区的经济发展。明清时期,汉族人口大量入迁云南,汉族逐步成为多数民族。
道光年间,贵州省与云南省的边远山区已经大量种植了玉米和番薯,为山区开发提供了条件,刺激了云贵高原人口的超常增长。由于大量的外来人口无序开发,直接导致了该地区森林植被的严重破坏。在明代时,云贵地区矿冶业生产具有一定规模,到清代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云南铜矿的生产在全国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鸦片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在云南普遍种植,19世纪末期,鸦片收入已经成了清代云南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从而使云南人口突破1000万。1919~1934年,云南人口从9995542人增加到12042151人。至清末,云南省的人口达1250万人,贵州省的人口约为1121万人。
唐继尧、龙云统治云南期间,云南2/3的土地都种上了鸦片。在贵州省的西部、北部以及东部等地区鸦片也有较为普遍的种植。烤烟于抗战时期才开始在云贵高原大量种植,到1949年前,已经发展到大面积种植。 烤烟迅速发展并很快成为云贵高原的主要经济支柱。 由于烤烟本身的特殊加工方法,大量的森林植被将被砍伐用做烟地。
民国时期,抗战军兴,中原沦陷,其中又有大量的内地移民深入到云贵高原各省份。据研究,抗战时期,迁入云贵两省的移民(包括军人)各不少于100万。清朝至民国时期,云贵高原各矿区及邻近地区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而锐减。
新中国建立后,西南民族地区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并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基础。在改革开放以后所实施的 “双少生”、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等措施,为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在这一时期,国家加大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和对口支援的力度。20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大量厂矿内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云贵地区形成的工业布局,使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有所减少。1970年竣工通车的成昆铁路干线,解决西南云贵高原地区交通问题,满足工业的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以及产成品运输。
改革开放后,云贵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江经济带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中国政府加大对云贵地区的交通、水利、电网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云贵成为西部经济发展快地区之一,初步形成云贵等煤电基地、云南铅锌、云南糖料烟草、贵州名酒等生产加工,2011年,贵州GDP增速为15%,居全国第二;2012年,贵州GDP增速为13.6%,居全国第二;2013年,贵州前三季度GDP增速为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