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故居纪念馆位于洛阳市郊区安乐乡狮子桥村东,占地80亩,整个布局按唐代东都的“田”字形里坊街道兴建,馆内有白居易故居、白居易纪念馆、乐天园、白居易学术中心、唐文化游乐园、仿唐商业街等建筑。白居易故居北半部为住宅区,南半部主要为园林和湖泊,整个布局力求再现原貌。白居易纪念馆是一座仿唐式建筑,馆内有诗人的塑像,并陈列他的生平事迹、文献资料及有关字画、壁画等,是凭吊诗人的主要场所。乐天园是根据白居易的名作如《琵琶行》等的诗意而建造的园林。白居易学术中心则是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研究和活动的场所。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居易墓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洛阳市政府拨款110万元重修白园,1985年建成开放。
苍松翠柏簇拥的白冢,就卧在“琵琶”端首。白居易晚年寓居香山,又号“香山居士”,埋葬此地,既符合诗人生前的心愿,又暗合了其传世名作《琵琶行》的意蕴,可谓独具匠心,令人赞叹。有人说,诗人生前喜欢伊阙(今洛阳龙门)风光,特意嘱咐后代将他葬在这里,好在死后也能静静欣赏伊阙胜景。不过也有人说,诗人葬在琵琶峰巅是另外的意思。白居易在官场中浸淫多年,日益认识到官场的黑暗。到了晚年,诗人仕途灰暗,所以也不希望后代再步自己的后尘。于是,诗人留下遗嘱:从今后代再不要做官。他见琵琶峰前面陡峭,下临阔水,是块绝地,是选墓址的忌讳之处,就故意舍弃北邙那人人向往的风水宝地,将自己的墓址选在这前临绝地的琵琶峰巅,以断了自家的官气。白居易的后代,不知是自觉遵守祖训,还是真让诗人断了官气,当官的还真是寥寥。
白园包括龙门桥东头整个琵琶峰,占地44亩,分为青谷、墓体、诗廊三区,系根据诗人性格、唐代风采和得体于自然的原则设计建造的纪念性园林建筑。迎门为青谷区,丛竹夹道,悬瀑飞洒,荷池送爽。拾级而上,两旁一棵棵高大的古木,默默地立在那儿,宁静而安详,躯干扶摇直上,鳞片斑驳,虬枝凌空横飞,左右交错,绿阴遮地,情趣盎然。山间泉吟溪唱,不绝于耳,优美动听,宛如琵琶奏出的优美乐曲,令人顿生怀古之情,仿佛穿越千余年的时光隧道,又回到诗人当年谪贬之地的浔阳江头。穿过绿荷摇曳的白池,登上山石小径,来到翠柏遮荫的山腰,游客会见到一座黄草覆顶的圆形亭子,亭中有环亭竹椅可供游人歇息。这座朴素的圆形建筑叫“听伊亭”,又名草亭,是为纪念白居易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而建。诗文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此诗朗朗上口,洛阳为之一时纸贵。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年),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晚年定居洛阳履道里(今离区狮子桥、贺村、大屯一带),卒葬龙门东山琵琶峰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公元772-846年)的墓园,也称白园,位于洛阳香山的琵琶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