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嵊州中学是嵊州市直属公立中学,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校初期先后在嵊县城关孔庙西侧劝学所、北山区雅璜村等办学;建国后迁至城关镇城隍庙,后选址北直街新建校园,招收初、高中生,是当时嵊县唯一的完全中学,称“嵊县中学”;1995年撤县设市,改名“嵊州中学”。
由于管理体制的更迭,嵊州中学于2002年4月经绍兴市教育局批准,由浙江钱江水利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嵊州市教育体育局承办,成为以公私兼制模式,面向全省招生的完全中学。同时将原市直属管理嵊州中学的高中部分,组建为嵊州市第一中学,于2002年8月迁往经济开发区双塔路69号。
2011年有264名在编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244人。教师中有研究生6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62人,中高级教师219人;获得省级以上先进21人次,绍兴市级先进45人次,嵊州市级先进210人次,全国级或省级学科优秀指导师20人次;有省级教坛新秀4位,绍兴市教坛新秀6位,嵊州市教坛新秀42位;有6位绍兴市学科带头人,27位嵊州市学科带头人,22位嵊州市级教学能手。35周岁及以下的有117人,占专任教师的48%;36-50周岁110人,占专任教师的45%。
2011年学校139名正式在编教职工中,有高级职称的48人,中级职称的60人,占专任教师的87%。有嵊州市级及以上名师49人。
公私兼制期间,初高中有教职工159人,其中专任教师146人,合格学历100%,研究生课程结业或正在进修占27%;市级以上名师培养对象31人,占全市的26.5%;市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26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5人,市级以上教坛新秀38人;获全国、省级荣誉称号20人,高、中级职称占84%。
校名题字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题写的校名。
校训
“求是、创新、图强”。
“求是、创新、图强”校训,在学校《积力求跨越 蓄势待腾飞》的工作报告中,延伸解释为“恪守进一步弘扬‘校我’精神,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规范中创新,在践行中创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校风
“文明向上,严肃活泼”。
“晨钟”精神:育人为本、突出美育、严谨务实、勇于创新。
校刊《晨钟》
历程
20世纪三十年代,嵊州中学成立艺林社,出刊《艺林》。继而出版《晨钟》校刊,1936年9月至1937年1月,共出刊《晨钟》10期,刊发散文百余篇,诗歌30余首,故事4篇,文体活动报道10余篇,以及读书笔记,科技小品若干篇。反映当时学生勤学苦练,忧国忧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和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校园生活。
1958年转型出版,改《红星》报,传播师生帮助农村《双抢战报》,宣传报道勤工俭学;并于1959年9月被选送在北京勤工俭学展览会中展出。60年代,改出《嵊中青年》,“文革”后更名《晨钟》,由学生会、团委主办,以板报形式刊出。
图解
“晨钟”标志,寥寥几笔,勾勒出清溪、扁舟、水杨、古城、悬钟、远山,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主题鲜明。“晨钟”、“旭日”,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朝晖奕奕,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意境高远。
2002年9月,嵊中校园整体搬迁,校园建筑恢弘锦绣,学校提出“晨钟长鸣,与时俱进”,在校园辟建晨钟广场,塑引颈长鸣雄鸡昂然立钟座;承载“晨钟”的传统精神,体现改革创新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