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以“三个面向”为指针,秉承“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培养人格健全、行为优雅、乐观自信、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一代新人”为培养目标,确立了“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把莱阳九中建设成为山东省知名学校”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自2000年以来,学校高考本科上线率连年列烟台市前茅,参加各科全国奥林匹克竞赛300多人获省级以上奖励。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定期邀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来校讲学,为教师专业发展铺桥搭路;先后与省内外二十多所名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定期派骨干教师交流学习名校先进经验。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先后承担了“合作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研究”等六项国家级实验课题和多项省级实验课题,学校被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确定为“国家级实验学校”。曾荣获“烟台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烟台市优生培养先进高中”、“山东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十佳学校’”、“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学校’”等烟台市级以上荣誉称号近50项。
多年来,学校注重优生培养,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95年以来,先后有46名同学参加国家级数理化学科奥匹竞赛,并分获全国一、二、三等奖,其中18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院校免试录取。化学科奥林匹竞赛,多次得到国家化工化学学会表彰。教育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其中,“创新写作教学实验”,被国家中语会评为先进实验单位;学校德育工作实验获国家级实验学校荣誉称号,并获得课题成果一等奖。
初中建制阶段(1960—1968)
学校建于1960年,校址在今古柳街道办事处徐格庄村北。初中建制,称山东省莱阳第二十一中学。
1960年秋,招收初一新生4个班。
1962~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学校暂停招生。
1962年1月,学校改称山东省莱阳第九中学。
1964年,迁至现古柳街道办事处姜家庄村西(现九中南校区)新校舍,并恢复招生。每年招收2~3个教学班不等。至此,学校建设,初露端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学生开始停课参加“斗批改”,搞“革命大串联”,教师被靠边站。
1968年春,开始复课“复课闹革命”,但文化课学习时间仍很少,大部分时间用于组织“大批判”等各种政治活动。
社办高中阶段(1969—1980)
1969年,学校改称莱阳县泉水高中,学制2年。
学校风光(北校,南校)
学校风光(北校,南校)(12张)
1970年后,逐渐转向以学习文化课为主。
1977年,恢复高考中考制度后,学校教育教学才逐步走向正规。
1978年,文化课学习进一步得到重视,学生被恢复高考激发出来的刻苦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该年秋季开始,学校除招收本公社学生外,还在全县范围择优录取,招收两个重点班学生。
市属重点高中阶段(1981——1991)
1981年7月,学校改称莱阳县第九中学,并被确定为全县两所重点高中之一。
1982年秋,根据上级指示,学制由2年恢复为3年。为适应改制需要、扩大学校办学规模。
1983年学校建起全县首栋教学办公综合楼。1987年,莱阳撤县建市,学校改称莱阳市第九中学。
1981~1991年,经过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累计向高校输送合格新生约2800余人。
发展跨越阶段(1992---至今)
1992年,市委市政府发动全社会力量集资进行城镇校舍改造。筹资七百余万元,新建和改建校舍面积12829平方米,建起教学实验综合楼、学生公寓楼、教工住宅楼各一栋,并购置原姜家庄初级中学校园土地,校园面积扩大至75112平方米。
1996年--2000年,先后建起幼儿园大楼、学生餐厅公寓综合楼、教工住宅楼和科技楼。
2000年经烟台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进行“公办民助”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成为烟台市首家公办高中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学校。
2002年12月,莱阳市委、市政府决定扩大莱阳九中办学规模,在原莱阳市技工学校旧址新建北校区。
2003年3月开工,当年9月新校舍正式投入使用。校园总面积增至241.6亩,校舍总建筑面积达113090平方米。
2002年,学校顺利通过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的验收,成为当时全省为数不多的省级规范化高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