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话,是山东人独有的文化遗产。在今天说普通话的时代,保持方言的纯洁性显得更为重要。也许有的人会说:“山东话,各地差异很大,根本就没什么统一的标准”。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山东方言自鲁西到胶东是慢慢过渡的,山东人的发音习惯以郯城县、临沂市、蒙阴县、沂源、莱芜向北,以东的所有地区(包括东部临沂,整个潍坊市、日照市、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的各县市)在发“r”这个音时,均为“y”,例如:“人,日头,热”发音为“银,易头,耶”,以西,特别是鲁西南地区(枣庄市、济宁市、菏泽市、聊城市、泰安市、临沂市的费县、平邑县)“shu”音发为“f”,例如“水”、“睡觉”、“说话”、“树”等发音为“非”、“费觉”、“佛话”、“富”。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但是淄博市的博山、东营市的广饶,潍坊市的寿光,青州,临朐北部,济南市的章丘有个特例,“人”“热”等发音为“len”“le”。这在山东省是最为奇特的。
本章在标注山东方言语音时,尽量采用《汉语拼音方案》。无法用汉语拼音标记的就采用国际音标,并一律加方括号[ ],以示跟无括号的汉语拼音方案相区别。
山东各区方言语音特点仍按上文所述二大区四小区来分别介绍。各地读者可以在自己所属的方言区里,查考自己的方言语音跟普通话语音之间究竟有哪些不同。
我,我们,我们的=俺an,个别地方发音为nan
你,你们,你们的=恁
他=他(te)
昨天=夜来,夜儿,夜门,决里,夜儿里
今天=今儿,几们,今个,今子,今日,几没儿
明天=明个,明里,面里,赶明儿,明子,明日
前天=前儿没,前日(yi)
后天=过明,过明里,过明天,过面里,后日
去年=年时
年初=散过喽年
早晨=清起来,大清早
中午=晌午,晌午头里(临沂日照青岛读做"shangwan)
以前=早里霎(sha),以前霎(sha),,那霎(sha),早先霎(sha),早先先
很久=老时届了儿(带儿化音)
下午,傍晚=下晚儿,黑天(傍晚),夜抹黑(傍晚)
下午=过晌,过(ge)晌午,过晌午
晚上=烘晌,后晌,往晌,哄航,黑家,后横,黑夜
半夜=午更(jing)头里,午更(jing)里,半日(yi)五更(jing)
一段时间= 一爿子,一阵子,一绷(beng)子,例如:那个事老长一爿子了,他得病有一绷子了(东营,临沂,泰安一带最常说)
较短时间=一霎,一崩,一时半霎,一霎霎,么曾赶儿
刚才=将才霎,将才,将末,将将,才忙给儿,
什么时候=多咱,多近,啥(去声)时候,多大
奶奶=婆(胶东话,鲁西话一般还称奶奶,不过第一个“奶”为大声调,发音快速,第二个为降调的二声,拖长),喃喃,mama(高密)
小女孩=小妮,小嫚(胶东一带),小闺女,小姑娘
伯父=大爷,大爹
伯母=大娘,大妈,娘娘
叔叔= 叔(发“夫”音),小爸爸,小爹,大大
词语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社会上出现了什么事物,就会有相应词语来反映这一事物。一般而言,事物消失了,记载该事物的词语就会消失,但有时却不然。因此,某些特殊的词语往往就成为研究某些社会现象的活化石。在山东方言里,就有几个与社会历史文化有关的非常特殊的词语。
“坐红椅子”的尴尬 新泰、济南、利津、金乡等地称考试最后一名叫“坐红椅子”,荣成叫“坐红漆板凳儿”,莱州叫“坐小椅子”,意思大同小异。旧时考试完毕后,一般按考试成绩排列学生名次,并张榜公布。榜上的名字写完后,用红笔打一个红钩儿,表示到此为止。这个红钩正好落在最后一名学生的名字上。由于红钩儿的形状类似椅子的拐角,故以此戏称。尽管是戏称,“坐红椅子”还是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排名最后者”的尴尬。《镜花缘》第六十七回:“紫芝把脸红一红道:‘舅舅还说不屈,单单把我考在红椅子上!我还要同舅舅不依哩。’”《李宗仁回忆录》第二章:“现在考试又两次坐红椅子,使我分外觉得难为情。”《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为北京大兴人,李宗仁为广西桂林人,看来在近百年前,该词的通行范围还是较广。而到如今仍然如此活跃的,恐怕只有山东方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