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池中学创建于1902年,一百多年来,历经风雨坎坷,屡创辉煌业绩,1912年曾受到孙中山先生的关怀和呵护,1959年被定为“安徽省重点中学”,2000年在池州率先成为“安徽省示范高中”。2006年秋浦分校建成使用。2009年9月池州市人民政府把“安徽省贵池中学”更名为池州市第一中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办学传统,先进的教育理念,培育了一届届莘莘学子,造就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向社会的两万余名毕业生中,涌现了大批各级各类党政军领导干部和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和院士,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也奠定了贵池中学再铸辉煌的基石。
贵池中学,现由秋浦东路的高中部和百牙东路的秋浦分校组成,一校两区,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学校坚持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办学宗旨,形成了“全面、严谨、求实、规范”的办学特色,是教师安心、同学称心、家长放心的理想学校。
一批批在省内外颇有影响的教育家和教育者,他们用汗水写就了昨日的风流;一大批蒸蒸日上,正在成长的后起之辈,更使满圆春色锦上添花。目前,该校150名教职员工,中高级职称占80%,高中教师本科以上毕业的达90%以上。其中特级教师6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教坛新星5人,贵池市学科带头人7人。还有6人受全国表彰,15人受全省表彰(其中5人为省级劳模),有5人分别被选为省党代表、人代会、全国妇代会、世界妇女大会代表,有20多人先后担任省市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
在近20多年的发展中,该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从80年代初,他们就提出要搞好常规管理,要变“升学型”教育为“素质型”教育,时至今日,我们高兴地看到,他们的探索已溶入了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潮。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对该校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先后授予该校“活跃的中学生活先进学校”、“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安徽省中学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安徽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绿色学校”等殊荣30多项。
至2002年贵池中学已建立100年了。并出版了《百年贵中》一书。由汪旭光题字。
安徽省人民政府给予贺信,内容如下:
贵池中学:
值此校庆100周年之际,谨向你校师生员工致以热烈的祝贺!
长期以来,贵池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贵池中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全省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希望贵池中学以百年校庆为契机,坚持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两个文明建设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二00二年十一月四日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给予贺信,内容如下:
安徽省贵池中学
值你校建校100周年之际,谨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亲切的问候和热烈的祝贺!
贵池中学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和悠久历史的学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你校认真贯彻当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锐意改革、努力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办学风格,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希望你们继续高举邓小品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行教育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新的更大的贡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二00二年十一月五日
国立八中规模大时有师生5000余人,在湘西八年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抗战建国”人才。1946年,八中复员回皖,其高中分校校长欧阳良助所带领的师生回到贵池,建立了省立贵池中学。欧阳校长德高望众,在他的高中分校中,走出了朱镕基等一大批成绩卓著的政治家和科学家。欧阳良助来池后,继任校长10年之后,当选为贵池县副县长和省政协委员。校庆之际,许多校友来信,要求祭扫欧阳校长墓,学校已作了周密的安排。
解放以后,两校合并,贵池中学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仅此50多年,该校培养了近二万名毕业生,恢复高考以后,该校为高等学校输送了4000多名合格的新生。他们之中,有工程院院士,有受邓小平通令嘉奖的将军,有省内外政坛要人,有大批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文学艺术家。他们的足迹遍布海内外,他们的成就足以让母校倍感自豪。
“千古诗人地,烟雨杏花村”的贵池城东,方圆百亩,绿荫掩翠,晨歌阵阵,书声悦耳,这就是安徽省贵池中学之所在。
回顾百年历程,总让人怦然心动,感慨万千。高等小学堂,镌写着池州六邑人士的强国之梦。地方绅士,旅外名流纷纷募资捐款,“江天来往买书舟”,为小学堂购得大量图书仪器,可惜在1911年12月毁于军阀之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悉知此事,非常气愤,于1912年2月4日夜命笔挥毫,发布了《临时大总统令》,令安徽都督“彻查究办”“维护秩序而保护教育”。
抗战初起,贵池县立初级中学流亡于贵池山区。当地绅士、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打响第一炮的黄鹤楼炮台指挥官柯剑霞之弟柯玉霞,慷慨腾出柯氏宗祠,作为流亡学生栖身求学之所。
战局的发展,使安徽大半沦陷,省主席李宗仁组织创办临时中学以收容流亡青年,并很快将临中和其他学校的学生西迁湖南,得到张治中将军的照应,成立国立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