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三十七中(原贵铁一中)地处贵州省贵阳市风景秀丽的黔灵山南麓,创建于1960年,其前身是一所贵阳市闻名的铁路职工子弟学校。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铁路改革发展的需要,于2004年6月正式移交到贵阳市。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三十七中不断探索改革新路,提高办学水平,完善基础建设,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办学之路。
“百年育人,桃李天下”,三十七中依靠高水平、高教育质量的教学方式,创出了一条独特的办学之路。春色满园,桃李芬芳,三十七中不断播种新的希望。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今日的三十七中正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前进。相信:三十七中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有特色。一是制定执行“三有”、“三定”、“两依靠”的青年教师培养方针。“三有”即政治上有人帮,业务上有人带,生活上有人关心;“三定”即定人、定责、定任务;“两依靠”即思想上依靠党小组,业务上依靠教研组。二是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通过在教师队伍中检查一节课的教案,看一节课的板书,要求设计一课的教学课件,看一节课的效果,并要求提交一篇论文,要求点评一节课等“六个一”活动,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三是实行激励竞争机制,大胆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学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把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思想品德好,业务能力强,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到了领导岗位上来。四是进行教法改进,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其策略和指导思想是:学科突破——全面辐射——区域推广的“点线面”策略,先由既有学科教学能力又具有相当计算机水平的教师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尝试,取得一定成效后将较成熟的经验在组内推广。校园网的建设,为我校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服务。五是“创名师”工程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相结合。学校提出了“建名校、育名师、办精品、创特色”的工作目标,把“中继教”工作作为名师工程的基础,学校提倡支持教师进行业务进修,支持鼓励教师参加省、市及全国的各种教育学会,从而提高教师知名度。在“创名师”工程中,形成了“创、树、推”的工作思路,给老师创造机会、树立形象、推广宣传,不少教师脱颖而出。学校已形成了“合格教师——教学标兵或教育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的金字塔成长目标。
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荣、生以成才为志”的办学目标,大力推进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依法治校,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育科研,加强初中,发展高中,面向全体,培优辅差,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学校力争将办学水平达到贵阳市几所重点中学居中偏上的水平,初中教育在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学生心理健康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杜绝流失生;高中教育注意分层教育,全面提高,特别在“中差生”的教育方面,办出自己的特色。
三十七中坚持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求发展。我校参加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研究成果累累,被评为全国先进实验学校、“网络跟进德育”先进实验学校。我校在“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中,成绩突出,被贵州省教科所评为一等奖。在学校建设发展的实践中,特别是近几年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以科研为先导,加强教研教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成长发展的生命线。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用现代教育手段充分提高课堂效益,已经成为我校教师的共识。
1984年初,贵阳三十七中作为铁路子弟学校曾被命名为成都铁路局示范中学(保持至2004年),1997年被贵阳市评估为“优秀”等级称号,并连续18年获“成都铁路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奖”,2002年被评为“贵阳市红旗文明单位”,同年又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文明单位”,连续19年高考升学率均超过了70%,其中2001年高考录取率和总人数为93.8%共181人,2002年为95.4%共185人,成绩突出。2002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以题为《耕耘西部育辉煌》对学校近年来的办学特色进行了报道,认为贵铁一中“九层高台,起于累土;特色办学,经验鲜明;以人为本,重在发展”,学校办学效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05年,三十七中高考再创佳绩,荣获了市教育局2005年普通高中学校高考成绩评估奖,是贵阳市城区内一所获得此项殊荣的学校。这一成绩的取得,是三十七中在上级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辛勤工作的结果。
学校占地面积13334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共8119平方米,学校有200米环行跑道,100米直线跑道,运动场及风雨操场1600平方米,有篮球场4个(含室内),排球场2个(含室内)。学校现有初中教学班7个,高中教学班20个,各班均配有数字电视、广播监控仪器、扩音器、投影仪、录音机、屏幕等,学校电化教学设备齐全。学校有物理、化学实验室各2间,生物实验室一间,图书室(含阅览)一间,56座多媒体语音室、165座多功能教室各一间,60座微机室二间,D时代教学评估及双向控制系统主控室一间,室内体育室一间,台球室、乒乓球室、健身室、舞蹈房各一间,另外学校有寄宿条件,有住校生宿舍36间房,可住学生两百多人,并配有相应的食堂,条件较好。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一流的硬件设施,为学校开展现代化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