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胜利公园坐落在人民大街北段西侧,南临团结路,北靠嫩江路,西接白菊路,距长春火车站、吉林省委、省政府较近。是长春市交通便利、经贸繁华、人流集中的市中心黄金地段。胜利公园总面积为24.5公顷,其中陆地面积21.9公顷,水面2.6公顷。胜利公园共划分为:主入口广场区、园中园、春城乐园、风景林休闲区、体育健身区、中心湖区、荷花池、湖心岛等景区景点。胜利公园作为一处集文化娱乐、儿童游艺、健身、观赏、游览、休息于一体的市级综合性公园,正经其古朴、秀美的自然景观的人文景观迎接八方游客。
胜利公园历史悠久,最初称为“西公园”,始建于1915年,其设计者是日本人“自泽保美”。1938年,根据“满铁”提议将“西公园”改称为“儿玉”公园。1946年7月,国民党占据长春后,“儿玉”公园改称“中山公园”。1949年3月31日,中山公园正式改名为“胜利公园”。现隶属于长春市园林绿化局。
长春胜利公园园区主要划分为六个区域,包括主入口广场区、植物观赏区、林地景观区、水系景观区、体育器材健身区和游乐区。
交通路线:游客可乘坐245路 (欧亚卖场站→长春站北出口)公交车或276路 (吉盛伟邦站→朝阳公园站)公交车前往胜利公园(北门) 。
胜利公园开始叫西公园,西公园的兴建,是从园内营造小型温室培养花卉开始。这之后,日本人白泽保美走入公园的历史,在他完成了造园工程设计后,大批中国工人依据设计,改水沟为溪流,运石筑堤,岛端建桥,湖畔插柳,到了1921年时,公园建设已具规模,小至休息厅、凳、厕所等从属设备都已建好。两年后,一个开放式的棒球场落户公园。次年,公园的正门、动物栅栏也都建好。在许多人好奇的眼光中,蒙古将军巴布扎布赠送的骆驼,高头阔步意态悠闲地踏入院内,散养在动物栅栏内,成功吸引了游人的目光。西公园内百年以上的大树有15978株,达10余个树种。在公园内还有两株已有上百年的菩提树,是长春最古老的树。可惜,其中一株在1932年被风吹倒,一株在光复后自然死亡。《长春市志》主编于祺元老师曾写道:“在三十年代初,在满铁各附属地中,西公园以设施现代化和占地面积广阔而闻名。当时,西公园实行免费入园,但出入游览者几乎都是日本人。”1931年东北沦陷之后,西公园成为点缀伪都新京的一个橱窗,几经投入,内部设施更为完善。此时的西公园以湖水为主要景点。整个公园被南北一大一小两片湖水分为东西两部分。南片湖水较大,湖中有两个小岛,东面是大岛,青松垂柳绿荫凉凉;西面是小岛,红梅、丁香遍布。两岛相距3米左右,由小桥连接。岸边还有桥通往两个岛屿,方便行走。大湖的北面有一个泄洪闸,水流直泄成为小小瀑布,直流到对面的小湖中去。小湖无岛,但更得雅趣,满湖的荷花,微风一起瑟瑟而动,淡淡荷香隐隐飘来。胜利公园的另一个名字是“儿玉公园”,源于1938年公园入口竖立的儿玉源太郎的铜像。其实此人与公园的建设没有任何关系,他只是当过“满铁创建委员会”的委员长。日本人一方面是为念其军工和创建“满铁”的功勋,更主要是为了树立一个象征“日军南进”的武人形象。建成后的铜像高达4米半,宽约5米多。伪满政府也很看重这个公园,曾多次在这里举行大型活动,如慰天祭、“奉迎园游会”、“奉迎大运动会”以及溥仪参加的军事大演习等等。东北光复后,公园的命运又有了变化。伪政权覆灭后,公园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院内的一些动物,成为了餐桌上的佳肴。落寞,是公园的代名词。大批的日本商民涌入园内,昔日风景如画的公园成为乱哄哄的难民营。所有关于侵占的痴心妄想,幻灭在悲哀和恐惧中,布帐、草棚、女人的哭泣、孩子的嚎叫,如公园的颓败般一切付之流水……在苏军对长春实行军管期间,公园又迎来了一个新名字鲁迅公园,于祺元老师说,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它存续的时间不长,1946年5月国民党占领长春后,将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名字变了,但公园的命运并没有什么起色,重达千斤的儿玉骑马铜像四脚朝天躺在长草中,湖水变绿发臭,杂草丛生,变成荒园。直到1948年长春完全解放,中山公园总算熬过了艰难的岁月。长春解放后,公园得以恢复和重建,1949年公园改名为胜利公园,寓意着公园获得新生,是因为人民获得了胜利。后来,公园正门将孙中山画像换成了毛主席立像。经过沧桑蜕变,这座昔年动植物的苦乐江湖,渐渐有了今天人们看见的模样。于祺元老师说:“在百年中,它见证了长春这座城市的劫难与耻辱,也折射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幻。”所以,历史愿意记住它并一直爱它。
长春胜利公园的游乐区内设置了大型空中脚踏车、划船、摩天轮等游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