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江道是厦门道路的一条主干道。鹭江道在古代是水域地带,它的西北部是鹭江水、筼筜港水的交汇处。是厦门市区外围主干道之一,一头可通厦门港口,另一头可通厦门东渡新港,中间还与其他主干道,如开元路、厦禾路、中山路等纵横衔接,为交通枢纽之一。1996年以后,厦门对鹭江道重新进行规划和改造,保留了3座码头,即和平码头、厦鼓轮渡码头和内河客运码头;拓展了堤岸,道路拓宽到44米,建设了观景平台和观海长廊,扩大了海滨公园,建设了地下通道,形成了公共交通枢纽。可以在这里看到“厦门一等邮局”、鹭江宾馆等古典建筑,也可以看到国际银行大厦、海关大厦、建设银行大厦等现代建筑。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中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两个线路均经过鹭江道。
鹭江道建于1929-1932年,当时全长1563米,宽13.4米。鹭江道是厦门道路的一条主干道。鹭江道在古代是水域地带,它的西北部(今浮屿角至厦门第六中学)是鹭江水、筼筜港水的交汇处。明末清初郑成功据厦时,这里就是他操练水师的水域。它的东南部(今思明南路)旧时之所以俗称“水流住”“后路头”,就是因为鹭江水一直流到这里才止住,并且有个可以靠船的渡头。 沧海桑田,水域筑堤岸路面成为鹭江道,是经过三个时期、三段工程的。
1926年,厦门海军司令部设立堤工办事处聘请当时在厦门市政督办公署担任会办的周醒南,兼任顾问,设计填筑鹭江道堤岸。
1928年,鹭江道完成第一段堤岸,路面即当时的旧路头、竹树脚、典宝路头、打铁路头、得胜路头、磁街路头、史巷路头、港仔口路头、岛美路头等。接着,第二、三、四段堤岸的填筑,同时并举。鹭江道第二段堤岸(自邮电局码头至妈祖宫码头),地处闹市,筑成后的地皮订价每方丈高达三千元,而且仅凭一纸设计图预售,竟然引起争购。原因是当时南洋各埠发生经济危机,华侨纷纷汇款来厦,争购地皮,建设店屋,作为归国之计。由于预售地皮,填筑工程费用有着落,进展较快,不到一年就建成。然而,在一次海啸中,这段堤岸,全部崩塌。崩溃的原因,据负责施工的工程师说,是作为堤基的中国松桩,被蛀蚀之故。于是,改用美国松桩,重新构筑,到1930年时修复。可是,不久又全段崩溃。但具体真相不明。
由于情况不明,难于重建,况且前后两次填筑已耗资七十多万元,经不起再有损失。于是,改招外商承办。1931年,荷兰治港公司承包了这项工程,并于1932年大功告成,因此鹭江道这第二段堤岸,直到今天仍然巍然屹立,是在于该公司的设计,除基桩堤身改用钢筋混凝土外,并在堤岸内侧填土地段,也密植钢筋混凝土桩,还盖上钢筋混凝土板,连接堤基,巩固堤身。填筑鹭江道第三段堤岸路面时,厦门新区辟地较多,地皮不再紧张,无人争购,筑堤工程费用来源也就枯竭。因此,鹭江道第二、三、四段路面,都无力完成,直到解放后才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