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主体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坐落于缙云山麓、嘉陵江畔,占地约8347亩,校舍面积193万平方米,绿地率达40%,泱泱校园,宏丽庄重,气象万千,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校,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鲜明,涵盖了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交叉学科等13个学科门类,其中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种专业博士学位、31种专业硕士学位,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30个。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现有46个教学单位,10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2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1个。教学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4门、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221门,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现有在校学生55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00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5000余人,留学生近2000人。
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农业农村部科学观测实验站2个、自然资源部野外基地2个、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共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1个(共建)。牵头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1个、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国家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1个、重庆市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牵头建设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等中央部委社科研究基地10个、与中央部委相关司局共建社科研究平台4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3个,重庆市新型智库(含培育)4个。
学校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坚持“立足重庆、面向西南,服务全国”,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江苏、山东、山西等省市82个地、市、县建立了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内80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21个省、市900余个行政事业单位和1000多家企业开展了有效的项目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县校合作,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产学研有效结合的“石柱模式”,入选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
西南大学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
1906年4月18日,清政府在重庆正式创办了第一所正规的师范学校——官立川东师范学堂。
1914年,川东36县联合设立的川东师范学堂改名为“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
1916年,由于上年寒假学校被军队占驻。当年春学校被迫租住观音梁船帮公所及附近民房,于同年秋迁回原址。
1917年秋,学校全部被军队所占,不得已迁往巴县文庙(黉学街,现渝中区解放东路洪学巷)。
1920年,驻军从学校撤走,学校再次迁回原址。
1928年,学校濒临倒闭之绝境。但遭到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校长甘绩镛召开维持会,讨论学校存废问题,会议决议,学校继续办理,并改组维持会为校董会,道尹为会长。同年,提出校训:“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1930年,甘绩镛将已不适用的旧校址出卖,在通远门外石马岗(现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购买7000余方丈土地营建新校舍。在旧校址变卖而新校舍尚未建好之时,学校于1930年春,暂时租佃曾家岩巴县农中校旧址及龙泉观两处作为临时校舍。最终于1930年末由曾家岩迁入新址。
1931年,川东师范改名为“川东联合县立高等师范学校”、增办二年制高等师范的专案。同年1月奉四川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令,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奉令改名为“川东共立师范学校”。
1933年春,先后租定磁器口地藏寺等民田700余亩,作为新校址及实验农场,接着又收买凤凰山官地800余亩,正式成立实验农场。2月,川东共立师范学校乡村师范专修科迁至磁器口新校址。7月,四川省政府拨款4万元,将乡村师范专修科改为四川乡村建设学院,与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分开,成为一所独立的高等院校。8月,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正式成立,开始招生本科生。
1934年末-1935年初,川东共立师范学校改名为“川东联立师范学校”。
1936年8月,四川省教育厅将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改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共设2系,分别为乡村教育系与农事教育系。
抗日战争中,日军轰炸重庆,1939年5月,学校迁至江津白沙镇东海沱古坟湾。
1940年8月,川东联立师范学校改名为“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
1946年5月,学校由江津白沙镇东海沱古坟湾迁回石马岗原址。
1947年-1949年,川教院系科设置趋于稳定,共设9系,分别为教育学系、国文学系、英文学系、史地系、数学系、博物系、农艺系、农制系、园艺系。
1950年10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师范6系)和1940年创办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组建为西南师范学院。新组合的西南师范学院教职工从磁器口搬迁至沙坪坝新校舍。
1952年,全国的院系调整过程中,并入西南师范学院的先后有:四川大学教育系、教育专修科、中文专修科、史地专修科;重庆大学中文系、外语系;华西大学数学系、生物系、外语系、音乐系;川东教育学院教育行政系、中文系文艺组、生物化学系;以及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和乐山技艺专科学校部分师生。10月26日,西南师范学院师生及教职工家属又从磁器口、沙坪坝迁至北碚天生桥新校址,即现西南大学北区。所遗沙坪坝原校址及全部房屋家具拨交重庆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后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B区)使用,磁器口原校址拨交西南高等学校教师进修部使用。
1953年8月,西南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再次进行系科班级调整时,四川师范学院的数学系、物理系,贵阳师范学院的学校教育系、中文系、史地系、物理系、化学系,昆明师范学院的史地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部分师生和四川医学院的营养保育组并入西师,10月,又有四川大学地学系的部分师生合并到西师。
1970年,根据军委办事组和总理办公室批示,“哈军工”原子工程系与“哈工大”部分专业合并西迁重庆,组建重庆工业大学,进驻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学院则搬至梁平一个中学里办学。
1973年,西南师范学院迁回北碚原址。
1978年,学校直属教育部领导。
1985年,西南师范学院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
1999年,学校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重庆市轻工业职工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
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今之西南大学,并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7年,学校入选国家“111计划”。
2008年,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
2009年,学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计划”。
2012年,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4年9月,入选全国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10月,学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12月,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
2016年4月,学校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塔斯马尼亚大学合作举办的“西南大学西塔学院”(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家中澳合作办学机构)揭牌。8月,学校入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试点院校。
2017年9月,学校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2020年1月,学校入选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同年7月,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成立。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1月24日,“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学院”在重庆九龙坡成立。
2023年2月20日,由西南大学牵头共同合作的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5月8日,教育部公示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名单,西南大学成功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6月,西南大学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揭牌。
2024年7月3日,西南大学数字教育中心举行揭牌仪式。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4年10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