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故居叫“素书楼”,在台北外双溪东吴大学校园的西南角,是一处幽静的院落,里面有一栋二层小楼,是钱穆及夫人自港返台选择隐居终老之处,素书楼内的砖石草木都是夫妻俩多年心血。目前钱穆故居由东吴大学经营,常举办人文活动。
1950年钱穆先生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56年钱穆先生在香港与胡美琦女士结婚1967年偕夫人迁居台北。之后他们选择在山清水秀的外双溪自建屋舍,胡美琦女士亲自设计绘制了屋舍图样。蒋经国先生听闻此事,就要去图纸交阳明山管理局办理施工。第二年,钱穆夫妇搬入新居,为纪念母亲,钱穆先生命名此楼为“素书楼”,自那时起,钱先生在此居住了20多年。
钱穆与钱钟书同宗不同支,钱钟书是其侄辈,钱穆又称钱基博(钱钟书父亲)为叔。钱伟长是钱穆长兄钱挚之长子,钱穆的亲侄。钱穆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中小学。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钱穆居北平八年,先后授课于北京、清华、燕京、北师大等名校,与学术界友人时相切磋。
抗战军兴,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华西大学、齐鲁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各大学。撰写《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
1949年4月,钱穆与江南大学同仁唐君毅一起应广州私立华侨大学校长王淑陶之邀,南下广州。10月,随华侨大学再迁香港。不久,钱穆答应了他的朋友在香港的亚洲文商学院出任院长。1950年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使流亡学生得以弦歌不辍,而办学有成,亦获港英政府尊崇,于1955年赠予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60年应邀讲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又获颁赠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1965年正式卸任新亚书院校长,应聘马来亚大学任教。钱一生以教育为业,五代弟子,冠盖云集,余英时、严耕望等人皆出门下。
1967年10月,钱穆应总统蒋介石之邀,以归国学人的身份自港返台,筑素书楼于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1968年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晚年专致于讲学与著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
1990年6月1日,钱穆不满当时身为立法委员的陈水扁与台北市议员周伯伦指控他霸占政府建筑物,以九十六岁高龄之身毅然搬离素书楼,同年8月30日逝于杭州南路寓所。
如今的素书楼依照当年的原貌陈设。一楼是客厅,客厅的墙上挂有用朱熹所书的“立修齐志”、“读圣贤书”的刻碑拓片制作的对联,以及1974年钱先生八十寿诞时蒋介石题赠的红“寿”字轴等(注:台湾贺寿过“九”不过“十”,实为79岁生日)。从搬入素书楼开始,有18年的时间,钱穆先生在家授课,客厅成了教室。钱先生的门生中,有人坚持18年连续听课,从学生听成教授,又带着学生来听课,学生按辈分或与先生同桌,或坐在厅内一隅。1986年钱穆生辰那天,他在素书楼里为弟子们上了“最后一课”,并留下最后的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从此告别杏坛。当年大师向围坐身边的弟子作最后赠言的感人一幕,如今已经成为黑白影像,永远定格在客厅的墙上。客厅对面是钱夫人的画室,现在辟为教室。故居每月都举办文化讲座,已有多位大陆学者在此演讲。
素书楼的二楼是书房和卧室。通往二楼的楼梯旁,挂满了钱穆先生各个时期与家人、弟子等人的合影。这其中,有一张照片特别吸引大陆参观者的眼球,那是1940年夏天,钱穆与钱伟长叔侄二人的合影。二楼书房墙上挂有先生墨宝“新春来旧雨 小坐话中兴”,房内有高大的书柜,书桌上放有《朱子新学案》手稿复印本。玻璃柜里则陈列着钱穆自幼喜好的竹箫、围棋以及生前所获的文化奖章。二楼卧室内只有简单的两张单人床、床头柜、一个小梳妆台和放衣物的五斗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