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教育博物馆座落在綦江区南州中学校园内,展区建筑面积为565平方米,收藏了1000多件各类教育展品,是目前全国区县教育类专业博物馆。展区设计大气、时尚、典雅,由“教育管理机构沿革、发展历程薪火相传、各级各类教育综述、教育改革綦江名片、綦江教育英才辈出”5个篇章组成,充分展示了綦江教育的发展历程。置身在展览厅就如穿越时空隧道,这里有孔子、孟子、陶行知、苏格拉底、柏拉图、夸美纽斯等古今中外教育名家的名言,有永城镇中华村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有南平僚在綦江的生活图景,有东汉时期尹珍在綦江桐梓南川一带从事教育活动的足迹。
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的“兄弟进士”牌坊,是綦江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典型记忆,这座精美的牌坊是清代官方为嘉勉綦江教育以及伍氏兄弟3人,12年内相继考取进士科而立下的。
明清时期,各类教育方兴未艾,许多家族祠堂都用来办学,比较典型的就是赶水的石房子。石房子早年为张家祠堂,张家为当地一大地主,后来办了学校。
明清时期綦江书院文化蓬勃发展,比较有名的是清朝时候永城镇的芙蓉书院。芙蓉书院落成于1838年农历10月上旬,讫今已有170多年。
大革命时期,“革命启蒙老师”、重庆和四川地区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綦江人邹进贤在中山路小学以训导主任的身份为掩饰,组织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抗战时期,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父亲施复亮任教于渝南中学;著名诗人何其芳在渝南中学任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后,綦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近几年来,綦江树立“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位师生”的理念,大力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教育质量后发赶超,初步建成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素质教育特色区,初步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实现了綦江教育的历史跨越。
教育成果展示是博物馆的又一大亮点,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綦江教育取得的丰硕硕果,更能看到綦江教育改革经验在全国引起的强烈反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内参》等中央媒体和《重庆日报》、重庆卫视等市内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基础教育课程》《今日教育》等专业报刊深入解读;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刊发通报、全市召开近10次会议广泛推广。全国26个省、600余所学校、教研机构近30000人前来考察学习,骨干教师外出向5省10000余同行做报告交流,相继与四川省武胜、贵州省威宁自治县签订教育改革发展协议,指导两地推进教育改革;发起成立“全国县域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盟”,秉承“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让改革者联合起来”的宗旨,促进綦江经验在全国农村地区广泛传播、扎根生长,为推动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自公元619年建制南州发来,綦江教育历史的发展可分为:设州以前、科举时代、清末民国、建国以来4个阶段。綦江教育伴随历史烟尘一路荜路蓝缕,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博物之盛,聚于百事;教育之妙,存乎一心。”这是綦江教育博物馆创办的初衷,收集教坛文物、记录綦江教育发展历程,格物致知、以史为鉴,助力教育事业未来发展。
漫步在綦江教育博物馆展厅,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珍藏在心灵深处的那分记忆,都能在睹物思情中感慨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