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名词是1954年由J. A. Barnes 使用 ("Human Relations" , 在章节 Class and Committees in a Norwegian Island Parish 内)。一个社交网络的大小大约为150人左右 (Dunbar's number),平均大小约为124人左右 (Hill and Dunbar, 2002)。
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网络社交的起点是电子邮件。互联网本质上就是计算机之间的联网,早期的E-mail解决了远程的邮件传输的问题,至今它也是互联网上普及的应用,同时它也是网络社交的起点。BBS则更进了一步,把“群发”和“转发”常态化,理论上实现了向所有人发布信息并讨论话题的功能(疆界是BBS的访问者数量)。
BBS把网络社交推进了一步,从单纯的点对点交流的成本降低,推进到了点对面交流成本的降低。即时通信(IM)和博客(Blog)更像是前面两个社交工具的升级版本,前者提高了即时效果(传输速度)和同时交流能力(并行处理);后者则开始体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信息发布节点开始体现越来越强的个体意识,因为在时间维度上的分散信息开始可以被聚合,进而成为信息发布节点的“形象”和“性格”。比如从RSS、flickr到近的YouTube、Digg、Mini-feed、Twitter、Fetion、Video-Mail都解决或改进了单一功能,是丰富网络社交的工具。
随着网络社交的悄悄演进,一个人在网络上的形象更加趋于完整,这时候社交网络出现了。
交友只是社交网络的一个开端,就像Google的开端只是每个网页的backlinks那么普通一样,社交网络的开端只是获取你的个人资料和好友列表。社交网络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早期概念化阶段──SixDegrees代表的六度分隔理论;结交陌生人阶段──Friendster帮你建立弱关系从而带来更高社会资本的理论;娱乐化阶段──MySpace创造的丰富的多媒体个性化空间吸引注意力的理论;社交图阶段──Facebook复制线下真实人际网络来到线上低成本管理的理论;云社交阶段——。整个SNS发展的过程是循着人们逐渐将线下生活的更完整的信息流转移到线上进行低成本管理,这让虚拟社交越来越与现实世界的社交出现交叉。
人类历史上,大凡重要的技术革命都伴随媒介革命,人类任何活动本质上都是信息活动,信息流的传递介质、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决定你接受信息的不同,所有有关信息流媒介的变革一定是底层的变革——网络社交也是如此。从网络社交的演进历史来看,它一直在遵循“低成本替代”原则。网络社交一直在降低人们社交的时间和物质成本,或者说是降低管理和传递信息的成本。
与此同时,网络社交一直在努力通过不断丰富的手段和工具,来替代传统社交来满足人类这种社交动物的交流需求,并且正在按照从“增量性的娱乐”到“常量性的生活”这条轨迹不断接近基本需求。
如果说在网络社交的起点——电子邮件时代,网络仅仅可以满足人们5%的社交需求,那么今天丰富的社交网络已经可以把这个数字至少提升了10倍,除了“接触型”的社交行为,或者说是“接触型”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之外,网络社交已经开始承担大部分传统社交的作用。实际上,“非接触型”的社交,原本就占据了人类社交的80%以上,这意味着网络社交对传统世界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说到底,网络社交不仅仅是一些新潮的商业模式,从历史维度来看,它更是一个推动互联网向现实世界无限靠近的关键力量。
社交网络涵盖以人类社交为核心的所有网络服务形式,互联网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互联网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当初ARPANET的军事和技术目的,社交网络使得互联网从研究部门、学校、政府、商业应用平台扩展成一个人类社交的工具。
网络社交更是把其范围拓展到移动手机平台领域,借助手机的普遍性和无线网络的应用,利用各种交友/即时通讯/邮件收发器等软件,使手机成为新的社交网络的载体。社交网络,也就是网络 社交的意思。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
也必须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近7%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递的(文字更少),语气、情感、态度、肢体语言等占了93%。
除非网络社交的发展逼近传统接触型社交效果,否则只能是有益的补充,真正认识了解一个人还是需要在现实中接触才行,此段内容有意无意夸大了网络虚拟社交的作用。其实认识了这点也为网络社交指明了外来发展方向(类似星球大战中的远程全息“面对面”交流)。
1971 年,人类第一封电子邮件诞生。其缘起就是为了方便阿帕网(ARPANET)项目的科学家们互相之间分享研究成果。
1991 年,伯纳斯·李经过多年实践和改进,创办了以“超链接”为特征的万维网(WWW)
1994 年,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学生 Justin Hall 建立自己的个人站点“Justin’s Links from the Underground”,与外部网络开始互联。Justin Hall 把这个站点更新了 11 年,因此被称为“个人博客元勋”(founding father)。
1995 年,Classmates.com 成立,旨在帮助曾经的幼儿园同学、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重新取得联系;Classmates.com 在 2008 年的时候还拥有 5000 万会员,到 2010 年才跌出社交网站 TOP 10。这里有一个罗曼蒂克的鲜活例子:Ray Sears 在 Classmates.com 上找到了自己七年级的女友,他通过站内信息工具问她还记不记得他,她回答“我怎能忘记我的初恋”。于是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并生下两子。
1996 年,早期搜索引擎 Ask.com 上线,它允许人们用自然语言提问,而非关键词(比如:“今天上映什么电影”,而不是“10月23日 电影 上映”)。
1997 年,美国在线实时交流工具 AIM 上线;在这一年,一位名为 Jorn Barger 的先锋博客作者创造了“weblog”一词。
1998 年,在线日记社区 Open Diary 上线,它允许人们即使不懂 HTML 知识也可以发布公开或私密日记。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人们可以在别人的日志里进行评论回复。
1999 年,博客工具 Blogger 和 LiveJournal 出现;后来 Blogger 在 2003 年被 Google 收购,但该产品目前仍然存在——全球科技公司之间的专利站捧红的 FOSS Patent 就是用 Blogger 建的网站。
2000 年,Jimmy Wales 和 Larry Sanger 共同成立 Wikipedia,这是全球开源、在线、协作而成的百科全书,完全不同于《大英百科全书》的编撰方式。Wiki 的用户在第一年就贡献了 20000 个在线词条。目前维基百科仍然坚持募捐的方式筹措运营资金,2011 年底他们募集 2000 万美元来维持 2012 年的运营。
2001 年,Meetup.com 网站成立,专注于线下交友。这个网站大家应该比较陌生,但是如果告诉你这个有着 12 年历史的网站,现在每月还有 34 万个群组举行线下活动,你应该会感到诧异了。网站的创建者是 Scott Heiferman,2001 年“9·11”事件以后,他成立了 Meetup.com 来帮助人们互相联系——而且不只是线上的。Meetup.com 是一个兴趣交友网站,他鼓励人们走出各自孤立的家门,去与志趣相投者交友、聊天。现在它每月会有 34 万个群组在当地社区进行聚会,一起吃喝玩乐、聊天、社交甚至学习。
2002 年,Friendster 上线,这是用户规模达到 100 万的社交网络。Friendster 开创了通过个人主页进行交友的先河,在它两年之后,Facebook 正式在哈佛大学寝室上线。目前在 Facebook 的攻势下,Friendster 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式微,不过在印尼和菲律宾仍然受欢迎——有意思的是,Facebook 在这两个国家也极其受欢迎,看来东南亚人民有强烈的社交欲望。
2003 年,面向青少年和青年群体的 MySpace 上线,它再一次刷新了社交网络的成长速度:一个月注册量突破 100 万。MySpace 发展到后来涉黄和无谓谩骂逐渐增多,管理者不加规范,以致难以扩大用户,被出售。如果说 2005 年卖给新闻集团的 5.8 亿象征着它是未来的新星,那么 2011 年 3500 万美元贱卖给广告商则意味着这颗流星陨落。
2003 年上线的还有 WordPress,它由全球各地的几百名网友通过在线协作创建, 目前在全球已经拥有数千万用户——截止 2011 年 12 月,发布一年的 WordPress 3.0 获得了 6500 万次下载。与 WordPress 相关的故事不计其数,信息图中讲到它帮助一个自闭症女孩走出病症的故事,这个叫 Carly Fleishmann 通过在电脑上敲打文字的方式使自己摆脱了自闭症;随后她创办了 Carly’s Voice 的 WordPress 个人博客,帮助其他人摆脱自闭症。
2004 年,Facebook 成立,根据 7 月 Facebook 上市后的财报,Facebook 目前每月有 9.55 亿用户活跃用户(MAU),每月移动平台活跃用户数有 5.43 亿。
2004 年同年创立的还有 flickr,现在它依然是非常活跃的图片社区,只不过东家已经变成了雅虎。
2005 年,YouTube 成立,它在成立后迅速被 Google 相中,2006 年从 Google 那里得到的收购价是 16.5 亿美元。
2006 年,Twitter 成立,由于它内容限制在 140 字以内,它迅速成为方便的交流工具和强大的自媒体平台。
2006 年成立的还有 Spotify,它现在是社交音乐分享型应用的典型,拥有 1500 万 MAU 和 400 万付费用户。
2007 年,轻博客平台 Tumblr 成立,目前该平台上有 7700 万个博客;根据 2011 年 7 月的数据,该网站每月的独立访问量是 1340 万。信息图中举到一个例子,一个名叫 Ana White 的女木匠在 Tumblr 上开通博客分享自己对木匠工作的喜爱,现在她的博客每月访问量有 300 万,所获得的广告收入足以养家。
2008 年,Groupon 上线,是国际上大的团购网站,但近一年股价跌逾 80%,一直走下坡路。
2009 年,Foursquare 上线,以“签到”(check-in)组建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网络,Foursquare 成立于纽约市,每年 4 月 16 日在纽约拥有一个独特的“4SQ 日”。截止今年 4 月,Foursquare 拥有 2000 万注册用户数。
2010 年,Google 围绕成功的产品 Gmail 推出微博客和沟通工具 Google Buzz 上线,但这是一个失败的产品,2011 年12 月 15 日彻底被 Google 终结。
2011 年,Google Buzz 的继承者 Google 上线,根据今年 9 月的数据,Google 目前拥有 4 亿注册用户,每月 1 亿活跃用户。
2012 年 Pinterest 呈现爆发式增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在 2011 年底被 TechCrunch 评为“年度佳创业公司”,它是目前网站史上快达到 1000 万独立访客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