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啸,也称为南亚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这次地震发生的范围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的消亡边界。 地处安达曼海。震中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海底。当地地震局测量为里氏地震规模6.8,中国香港、中国大陆及美国测量到的强度则为里氏规模8.5至8.7。其后香港天文台和美国全国地震情报中心分别修正强度为8.9和9.0,矩震级为9.0。最后确定为矩震级达到9.3。
这是自1960年智利大地震以及1964年阿拉斯加耶稣受难日地震来最强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来规模第三大的地震,引发海啸高达10余米,波及范围远至波斯湾的阿曼、非洲东岸索马里及毛里求斯、留尼汪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截止到2005年1月20日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22.6万人死亡,这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当地地震局测量到的规模为6.8,但香港、中国大陆及美国量度规模8.6,其后美国全国地震情报中心修正规模为9.0,此差距可能是由于测量误差。这是自1964年阿拉斯加耶稣受难日地震以来最强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来规模第二大的地震。历史上最强的地震是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震级为地震矩规模9.5。
震源位于3°19′N95°51.24′E / 3.317°N 95.854°E / 3.317; 95.854,苏门答腊岛西160千米水下30千米深处,这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频发区域。地震本身(排除海啸)传遍到孟加拉、印度、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和泰国。
科学家重新检测地震结果发现规模实为里氏规模9.3级。这代表着地震强度为原先预估的2倍以上,成为史上第二大地震。周四出刊的英国《自然》周刊,科学家分析地震仪低频率资料发现,地震规模实际为9.3。由于里氏规模规模是以对数计算,9.3的规模为9.0的2.5倍。
本次地震成为史上第二强震,仅次于1960年智利的9.5大地震。此外,中国科技大学地震学家倪四道领导的团队,也侦测发现,南亚大地震持续达500秒,智利大地震则只有340秒。科学研究报告指出,2004年南亚大地震,将海洋板块由苏门答腊往北切出长达1600千米的裂缝,是原先预估的4倍。
美国西北大学地理学家史坦因和欧卡尔表示,由于地震释放出强大压力,理论上,此区域在400年内都不会再出现相同震度的地震,或是海啸。然而在印度洋南部,又是另一个故事。在2005年苏门答腊地震和2007年苏门答腊地震前,这群科学家即已精准的预测,此区域仍有发生大地震和海啸的机率。
此次海啸的波及范围达到6个时区之广,仅次于1960年智利大地震所引起的海啸。肯尼亚、索马里(东三区)、毛里求斯、法属留尼汪、塞舌尔(东四区)、马尔代夫(东五区)、印度(印度半时区)、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东六区)、缅甸、澳属科科斯(基灵)群岛(缅甸半时区)、印度尼西亚(西部)、泰国(东七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遭遇了海啸的冲击,导致不同程度的人命伤亡和经济损失。
遇难所在国
遇难者人数
遇难所在国
遇难者人数
印度尼西亚
238,945
缅甸
61
斯里兰卡
30,957
孟加拉
2
印度
16,389
索马里
298
泰国
5,393
坦桑尼亚
10
马尔代夫
82
肯尼亚
1
马来西亚
68
总计
292,206
在2004年12月26日的大海啸中,印尼受袭最为严重,据印尼卫生部称,该国共有238945人死亡或失踪。已经确认死亡的人数达到111171人,失踪人数则为127774人。
泰国确认遇难者总人数约为5393人,其中超过1000人为外国人。
斯里兰卡是受袭严重程度仅次于印尼的国家,其遇难者总人数约为30957人,失踪者人数约为5637人。
在印度,官方确认的死亡人数约10749人,失踪人数约为5640人。
缅甸共有61人在海啸中遇难,而联合国估计该国死亡人数约为90人。马尔代夫至少有82人遇难。
马来西亚警方称,该国共有68人遇难,大部分为槟榔屿居民。孟加拉国则有2人死亡。
非洲东海岸也有人员在海啸中遇难,其中索马里死亡298人,坦桑尼亚死亡10人,肯尼亚死亡1人。
国际救援人员认为,索马里的遇难者人数可能被夸大了。
(注:该统计数字包括印尼127774名失踪人员及印度5640名失踪人员;为避免重复计算,该数字没有包括泰国的3071名失踪人员,斯里兰卡的5637名失踪人员也没有计算在内。)
事发地点位于旅游热点附近,加上正值圣诞节的旅游旺季,受灾地区聚集了大量的本地居民和游客;很多旅客成了这次灾难的受害者。地震引发巨大的海啸席卷了印度洋沿岸地区,但在太平洋沿岸,只看到海面的轻微起伏。
最新数字显示,此次地震和海啸已导致超过29.2万人罹难(已证实),当中三分一是儿童,因为他们对可能发生的疫症的抵抗力较低。另外,海啸把很多在海边工作的当地人和在沙滩享受假期的旅客卷到海底,因此这次地震导致不少人失踪。
海啸通常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的海岸,因此濒临太平洋的国家(地区)的政府都建立了有效的海啸预警系统,且为当地人民所熟知。而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中部和东部都曾遭遇海啸,如在弗洛勒斯岛(Flores,1992年12月12日)、爪哇(1993年6月3日)和苏拉威西岛(Sulawesi,2000年5月3日)等地的地震后所引起的海啸。苏门答腊岛海岸乃至整个印度洋海岸上次遭遇海啸是在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Krakatoa)爆发所导致的海啸。因此,此次地震和海啸所导致重大伤亡,是由于当地人过百年没遇过海啸,因此对海啸缺乏认识,更不用说从各种先兆预知海啸将近。亦由于此,印度洋沿岸各国(地区)并不重视海啸的威胁,没有建立有效的海啸预警系统。
印度尼西亚国家减灾协调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死亡人数达234,271人,失踪者为1,240人,4.4万人接受救治,另有61.7万人沦为难民。亚齐省西南岸17个村庄已消失。而据印度尼西亚驻马来西亚大使说,印尼亚齐省的死亡人数可能超过40万人。
总统尤多约诺宣布国难,将于棉兰市设立救灾站。很多建筑在地震开始时即倒塌,无论如何,死亡大部分是由海啸造成的,特别是在亚齐和北苏门答腊省西岸地区。伤亡数字的统计因为叛军自由亚齐运动的存在而变得不可行,那儿几乎没有记者、政府官员或是救援工作者。印度尼西亚官方政府与位于苏门答腊西南海岸的地区失去通讯。
难民超过60万人,其中北亚齐有5万多难民,东亚齐1.2万多,班达亚齐9,000多,亚齐查亚县1.5万多。
印尼政府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了首批五百亿盾(约合五百六十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受灾严重的亚齐地区的食品、医药和受难 者安葬等紧急事务。
已证实有超过41,000人死亡,多数是儿童和老人;有780,000人沦为难民。首都机场和港口关闭。海水入侵进内陆近2千米。当地媒体报道说由于海水入侵,长期内战留下的许多地雷已经露出地面。总统库马拉通加夫人已经宣布全国进入灾难状态。政府对北方受泰米尔之虎叛军控制的地区的情况没有掌控。20,000名军人在政府控制的区域展开救援行动和维持秩序防止抢劫。
海啸导致了一列火车出轨,死亡人数至少1,400人,比以往任何一次火车出轨事故死亡的人数都多。
政府说在南方至少有3,000人死亡,当中至少包括一所有百多名孤儿的孤儿院。泰米尔猛虎游击队的官方网站报道说叛乱地区有1500人死亡。
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及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共超过5000人死亡,当中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1000多人、本地治里280人、喀拉拉邦121人及安得拉邦61人。数百人失踪(在安得拉邦就有800人)。他们当中大多数是渔业工作人员。很多渔夫无论在家或出海都失踪了。有消息称,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中央直辖区有3000人死亡,估计另有3万人连同5个村庄在海啸过后消失无踪。初始的报道暗示在安达曼和尼科巴岛只有很少的人员伤亡,但稍后在尼科巴附近发生的地震使数千人死亡。与尼科巴群岛的通讯也中断了。最严重的损伤是在泰米尔纳德邦。官方说伤亡1724人,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单在纳加帕蒂南行政区就超过690人,在古达罗尔有超过300人,在坎尼亚古马里超过280人,在金奈超过200人。报道说在金奈那儿甚至没有能给直升机降落的地方。在坎尼亚古马里死亡的人包括正在海里进行宗教净化活动的朝圣者。
被困在Vivekananda Memorial的一个近坎尼亚古马里的小岛的700人之中的650人在搜救队搜索其他人的同时被救出。在马里纳海滩旁的金奈,正在参加各种各样的水上活动的大人和小孩及在沙滩上作晨早散步的人都被水冲走。印度当局征召当地海陆军及海岸防卫队参与救援行动,及空投食物往受海啸影响的灾区。泰米尔纳德邦及安得拉邦的首长对受海啸影响的灾民表示深切哀痛。2004年12月30日,印度东部地区发生中度地震。印度政府已经向所有遭受海啸袭击地区发布新的警报。
泰国内政部说,已经造成5395人死亡,其中约有一半是外国人。9457人受伤和2845人失踪。从12月28日起,泰国全国连续降半旗三天以示哀悼。
旅游胜地普吉岛受损严重,特别是面向震中的巴东海滩。机场亦曾因海啸而一度暂时关闭,但于当晚已经重开。2004年12月29日,法国外交部长米歇尔·巴尼耶抵达普吉岛,为这一地区的法国公民提供协助。
PP岛有超过200家度假屋被巨浪卷入海中。官方报告已经确认99人死亡1100人受伤。当中大部份都是于浮潜之时被突如其来的巨浪抛高而摔死,不少人更身首异处。而其他的死者主要是到石灰洞探险时,因为海水突然涌入而溺毙或窒息而死。在泰国当地的死伤者之中也包含了皇家人士,泰皇拉玛九世(Rama IX)21岁的外孙蒲美·詹森(Bhumi Jensen)在攀牙府海边的度假村划水时,被突如其来的巨浪吞噬,他的尸首在隔日才被寻获并获得确认。蔻立(Khao Lak)的灾情比其他地方更为严重。警方相信约有3,000人死于该岛度假村内。
68人死亡,当中槟城(Penang)有38人死亡,吉打州(Kedah)有12人,霹雳州(Perak)2人和雪兰莪(Selangor)1人。另有6人失踪。
缅甸政府宣布,目前为止有36人死亡,大多数都集中在平查鲁岛(Pyinzalu)、拉普达镇和伊洛瓦底(Irrawaddy)三角洲,政府还在等待进一步消息,但是根据联合国官员以及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指出,数字已经提升到了90人。
82人死亡31人失踪并且还有可能增加。数千人无家可归,马尔代夫首都马累三分之二的地方被海水淹没。偏远的底地环礁可能受损严重。一些岛屿完全淹没。政府宣布该国进入灾难状态。这个由珊瑚礁组成的岛国绝大部分领土海拔不到一米。马尔代夫的很多岛已经失去通讯联系。马尔代夫国际机场关闭后已经重新开放。该国政府呼吁国际援助。通讯严重受到影响,救援工作还没有办法开始进行。
3人死亡,7人失踪。
有半米高的海浪冲刷过澳大利亚海岸,人们都很惊慌,但实际并没有人员伤亡。
位于印度洋以西、非洲东岸的法领岛屿留尼汪,很多艘船沉没。
12名儿童死亡。
东非国家索马里中部海岸也受到海啸波及。132人死亡。
非受灾国游客死亡人数达2230人(泰国方面的统计)。共有约7000名外国游客失踪。由于在很多灾区,死亡者实在太多,又担心爆发瘟疫,大批未辨明身份的死尸被仓促集体埋葬,死亡数仅是粗略估计。
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和马尔代夫全国或部分地区都被当地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历史学家开始争论这次海啸是否会是现代史中最惨重的一次海啸。
瑞典宣布2005年1月1日为全国哀悼日,瑞典全国将降半旗为在东南亚海啸中的遇难者致哀。香港宣布取消原定于2004年12月31日、2005年1月1日及1月2日的烟火表演以悼念这次灾难。1月5日中午,欧盟25个成员国的4.5亿公民全体暂停手头工作,为印度洋海啸灾难的15万遇难者默哀3分钟。
保险业专家表示,这次南亚地区海啸造成的损失可能会超过100亿欧元(130亿美元)。国际著名的慕尼黑再保公司保险专家柏兹称:“目前,我还无法估算出一个准确的数目。然而,根据我的看法,这次海啸造成的财物损失将超过100亿欧元。”柏兹是在接受德国DW电视台访问时发表上述谈话的。
受到海啸蹂躏的亚洲各国的政府正在评估这次灾难对经济造成的打击和影响。经济师指出﹐受灾国家的经济增长可能放慢。目前,海啸已经造成了8万多人死亡﹐上百万人丧失家园﹐许多基础设施被冲毁﹐其中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受到的打击最严重。经济师相信﹐受到海啸袭击的10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将会放慢。
澳大利亚政府2005年1月5日宣布,该国将向地震和海啸受灾国提供价值8.1亿美元的援助,超过德国的6.7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捐助国。到目前为止,全球援助总额增至30亿美元。
德国的官方救援款从2000万欧元增加到5亿,居世界之首。德国总理施罗德率先提议延缓甚至减免受灾国的债务,得到法英意的支持。德国还主张欧盟成员国同受灾国建立持久的伙伴关系,帮助它们重建。施罗德在中断圣诞休假赶回国后,号召民众把过新年的钱省下来捐给灾区。他说,即使小额捐款也同样重要和弥足珍贵。
法国是欧盟国家中反应最快和最早参与救助的国家,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向灾区调派军舰的欧洲国家之一。它不断提出新建议,竭力发挥大国作用。先是希拉克提议建立人道主义快速反应部队,能够在全球多个地区执行任务。后又有人具体化,主张建立“欧洲紧急救援部队”。
欧盟明确表示,“在这次赈灾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欧盟代表访美,协商灾后重建问题。1月6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欧盟将向海啸受灾国提供1亿欧元(约合1.32亿美元)紧急赈灾款,并计划为受灾国提供10亿欧元的贷款。巴罗佐参加了当天举行的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他指出,除了上述援助外,他还将要求欧盟议会同意向受灾国提供3.5亿欧元,用于灾区长期重建工作。
在对灾难的关注方面,中国是反应最迅速的国家之一。当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一传出,国家主席胡锦涛、总理温家宝等领导人就相继向相关国家领导人致电慰问,深表同情。与此同时,中国红十字会、全国妇联等团体发起了救灾募捐动员。香港同胞也兴起捐献救灾热潮,仅李嘉诚基金会就捐献2400万港元。2004年12月31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会见印度洋地震海啸受灾十国驻华使节和部分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时郑重表示:中国将在以往援助基础上,再对印度洋地震海啸受灾国家增加5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并根据各国的需要,随时派出救援队(见新华社2004年12月31日电)。
在对灾难的救援效率方面,中国是响雷下雨国家之一。
2004年12月26日,国家商务部就宣布:为体现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受灾地区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友好情谊,中国政府决定根据灾情向印度、印尼、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泰国五国提供人道主义紧急救灾援助。
2004年12月29日晚,又根据灾难的最新情况,外交部长李肇星紧急召开财政部、商务部、卫生部、地震局和军队有关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决定大幅增加中国政府对受灾国的物资和现金援助。
2004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批价值为500万元的食品、药品和帐篷等救援物资就在印尼救灾指挥中心卸货;
2004年12月31日,由中国地震局副局长率领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伍35人也抵达印尼北苏门答腊省棉兰机场进行救灾,成为第一个赴印尼的国际救援队。
2004年12月31日,第一批100人的10支卫生救援队第一队从上海出发;接着,31日下午,广东卫生厅派出第二救援队奔赴泰国。在对救灾的财物方面,中国是迄今数额最大的国家之一。
在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就宣布给予2000多万元人民币的救灾。才过几天,就决定增加救援资金5亿元人民币。此举,令世人眼前为之一亮,更令中国人为之自豪。毋庸讳言,这是一个真正朋友的体现,也是一个责任大国的表现。(1965年起的一年内,印尼前总统,时任军方将领的苏哈托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当时亲华的印尼政府,并在全国策动反共大清洗,事件导致了至少50万人当地华人华侨被屠杀。1998年5月13日至15日,印尼发生大规模有组织的排华事件,首都雅加达几乎所有华人商店都被抢砸烧毁,大量华人被杀害,妇女被强奸,其中包括9岁的儿童和50岁的老妇,暴动的人群甚至将受害者的肢体肢解,砍下头部以为取乐,残忍程度直追侵华日军暴行。2010年1月,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诺将涉嫌策划“98排华骚乱”的官员夏弗里·三苏汀由国防部秘书长提拔为国防部副部长)
香港为灾区捐款7亿 创下单一城市及人口捐款之冠
港人这次赈灾捐款,除了打破香港有史以来的捐款纪录外,也创造了以单一城市及人均捐款计算的全球之冠。据了解,香港各界已筹得近7亿港元的赈灾款项,平均每位香港市民捐款达100港元。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香港各大赈灾机构中,香港红十字会筹得赈灾款项达 2.89亿元,宣明会筹得1.05亿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筹款7300万元,乐施会筹款逾3800多万港元,“无国界医生”筹款为1700万港元,救世军筹款1300万港元。再加上香港特区政府及其它民间赈灾团体的筹款数字,以及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等地200多位演艺人士参与的“爱心无国界演艺界大汇演”已筹得的3641万港元善款,赈灾捐款总数已接近7亿港元。
救助受灾国
2005年1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印尼雅加达的救灾峰会上作题为《同舟共济重建美好家园》的讲话时,是以这样的言词开场的:“尊敬的苏西洛总统,各位同事……”
在中国,“同事”是指同一个单位、公司的人。温总理之所以把与会的各国、各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或代表也称为“同事”,是因为印度洋海啸已经发展成为一场牵涉多方利益的人类灾难,因而其救援工作可以看作是一个“大家庭”内的“家事”,各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就成了目标一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的同事。
温总理的这一句“同事”,不经意间显示了中国对于人类共同利益、人类共同事务,已经具备了与时代潮流相一致的认知。这一句“同事”,表明了尽管国家间仍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国家间仍然可以在某些层面或具体课题上同属一个“单位”,同属一个“家庭”或“社区”,可以合作共事。
这些层面或具体问题,就是指牵涉到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性问题”,或牵涉到一批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跨国-多边问题”或“区域性问题”。前者如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如果再上升的话,一些国家努力争夺的岛礁也将消失,没什么可争的了;后者如这次印度洋海啸灾难。
在全球化时代,灾难和风险成为推动人类参与跨国合作、全球治理、区域治理的重要动力。此次印度洋沿岸地区的救灾工作,就是一个典型的区域治理课题。温总理在会上建议启动多项区域治理机制,就海啸联合预警体系来说,不仅印度洋沿岸地区要建立一个,中国也建议与东南亚国家共建一个(须知南中国海比印度洋要小得多,同样震级引发的海啸的破坏力更大)。
虽然这是一场区域性灾难,救援工作却具有十足的全球性,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跨国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就单个国家的捐款额度而言,世界第一的位置谁都坐不了多久,先是5亿美元的日本,接着是6.7亿美元的德国,是7.6亿美元的澳大利亚,但显然澳大利亚也不会是最终的第一。当然这种竞赛有一点比拼影响力和比拼国家形象的性质,过火了就不太好。所以,应当有一个超国家权威来协调这种全球人道主义救援资源过于集中的现象,毕竟世界上还有许多灾难深重的地区也亟待援助。
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现象的出现,必然有共同价值观念作为基础。此次在全球范围内涌现的对印度洋沿岸灾区的援助热潮,就是基于人道主义精神高于一切的精神,基于人道援助、人道责任没有国界的时代观念。
一般来说,一个人身上可以有两种属性,一种是某国国民,另一种是人类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一个人同时拥有某国公民和世界公民这两种身份其实并不矛盾,反而是一种先进的时代潮流。“无国界医生”就是在默默实践上述时代精神的一些“世界公民”,他们总是出没于世界上的战乱地区和灾难现场(“无国界医生”也是海啸发生后第一个进入印尼灾区进行救援的外国机构),一视同仁地救死扶伤,包括自己国家的敌对国的国民。以年轻人居多的“无国界医生”可以说也是世界上最愤怒的一群愤青,他们在目睹灾难现场的反人道罪行时,并没有像红十字会那样保持中立,而是超越医生职业勇敢地予以披露和谴责。他们应当算得上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世界公民和最优秀的愤青。
对于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在各国争相做“负责任国家”的同时,我们也寄希望于今后有更多的跨国公民运动、跨国非政府公益组织,来补足国家在全球治理领域中的不足——毕竟国家考虑的问题要复杂一些,而非政府公益组织考虑的只是单纯的道义原则。例如对于减少全球废气排放,非政府公益组织要比各国政府态度要积极得多,因为国家还要考虑到国家利益、GDP增长率等等。因此,非政府公益组织可以在国家之外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地球公民们聚集一堂讨论地球公共事务治理时,其实也是这样开始发言的:“各位同事……”
我们期待着世界各国政府领袖有更多的场合和机会以“同事”互称,并且期待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公民通过各种机制、针对各种公共课题也成为“同事”。
美欧海啸救灾中比高低 竞相展示赈灾外交
印度洋大海啸,在欧美国家引起前所未有的震撼和人道救援总动员。5日中午,所有欧盟国家都为海啸罹难者举行了3分钟的默哀。美国总统布什也宣布,本周美国将降半旗,“为一场惨痛悲剧的死难者志哀”。灾难发生后,各种各样的赈灾计划陆续出台,如火如荼的募捐活动在欧美全面展开。
美欧有不同表现
欧洲人如此积极参与救灾,最直接的原因是,在罹难的外国人中,欧洲人最多。海啸发生时,数万正在度假的欧洲观光客,与当地人一起经历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记忆中最悲惨、最具毁灭性”的天灾。另外,欧洲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也激起了民众对受灾国的普遍同情。有报道说,这场海啸以同样的残酷,使西方富裕国家同贫穷的亚洲国家遭遇了同一灾难。欧洲有媒体还发出了“大家都是亚洲人”这一颇有哲理的呼吁。法国总统希拉克就说,这场灾难也是“我们的”。
欧洲人还反思:这些年,东南亚国家尽管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的冲击,旅游业却发展很快,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大批西方旅游消费者。但是,无序的开发,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海啸发生后,欧洲有媒体提出,“为何我们在享受廉价旅游时没有提供必要的技术援助呢?”文章批评美国不负责任地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认为“没有财富和进步的传播,就没有一个被理解和容忍的全球化”。这次浩劫过后,西方国家应“更理智地对待南北对话与援助问题”,“建立更平等的南北关系”。
灾难发生初期,美国反应缓慢,最初只表示援助1500万美元。欧洲报刊纷纷批评美国援外表现“小气”,“过于吝啬”,只把占GDP极小的一部分用于外援,这次赈灾款项与它扔在伊拉克战场的2250亿美元比,只是九牛一毛。
海啸发生时,正赶上欧洲人度假高峰期,欧洲国家的领导人大多都在外国度假。舆论批评欧洲国家的政府迟迟拿不出危机处理办法。欧盟也同样遭到批评。有舆论认为,面对危机,欧盟缺乏快速反应和协调能力,显示出摊子大、应急慢的问题。
投入救灾款
遭到外界广泛批评后,美国赶紧行动起来,宣布将捐款增加到3.5亿美元。
随后,布什迅速派他的弟弟、佛罗里达州州长杰布和国务卿鲍威尔一道前往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灾民。与此同时,美国派遣大量官兵与飞机前往灾区,空投各种物资。3日,五角大楼决定派以圣迭戈为母港的“慈善”号大型医疗舰前往印度洋参加救援行动。“慈善”号拥有上千张病床,并且可供救援直升机起降。除派出“慈善”号外,美国计划动用12艘运输舰,其中包括6艘满载可支持1.5万名海军陆战队员行动30天的大型物资补给船。这些补给船有海水淡化设备,可以在距离海岸两英里水域透过浮动软管向岸上直接输送饮用水。此外,以“好人理查德”号为核心的美军舰队3日穿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印度洋灾区。日前,“林肯”号航母也赶到苏门答腊岛北部的亚齐地区海域,出动数十架直升机向偏远灾区运送食品等救援物资。
到目前为止,美军为救援行动投入了1.3万多名军人和14艘舰船,还将派更多的舰艇参加救援行动,包括从关岛调遣舰艇前往灾区。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海军上将法戈4日表示,参与救援的直升机将达到约90架。美国还提出,在亚洲实施类似于二战后对欧洲进行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积极参与灾后重建。
与受灾国最利益相关的要数英国。在印度洋的7个英联邦成员中,多数都在受灾国名单上。此外,英国本土还有上百万印度人和斯里兰卡人。海啸发生时,有1万英国人在现场,其中6000人是私人旅游。因此,英国努力抓住机会发挥榜样作用,而且注意同欧盟保持一致。
英国还是八国集团的主席国。为了让美国听到它的声音,英利用这一身份,竭力主张“立即延缓”受灾国的债务,力图推动西方国家加大援助力度。
为何积极救灾
在这次海啸救援行动中,美欧以其突出表现,显示它们的大国实力,竞相展示各自的“赈灾外交”。
美国刚开始时反应慢,捐得少,主要是对灾难没有足够重视。后来受到媒体及外界的批评,同时看到世界其他大国都在积极行动,大量捐款,便马上行动起来。美国意识到,这是改变自己国际形象和改善与有关国家关系的一个契机。《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对于印度洋灾难的处理,是一项抉择,也是个机会。美国一些学者指出,由于美国进攻伊拉克,造成一些亚洲国家反美情绪高涨,尤其是在印尼,布什在2003年首次短暂访问该国时已尝到滋味。美国可借救灾改善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洛杉矶时报》的一篇评论指出:“凭借对这场大灾难的慷慨解囊,布什可以向国际社会展示,美国不是只会用枪杆子来达到外交目的。”美国媒体一再报道说,救灾的关键是运输问题,美军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国家无法比的。也有分析认为,美国派那么多军队,既是为了救灾,也有其战略考虑。
当然,美国还有与欧洲一比高低的意思。美国讥讽法国捐款少,法国则回敬说,它的救援款比例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42%,美国却只有0.15%。希拉克曾主张设立“世界发展税”,得到英国、西班牙和巴西的赞同,但激怒了美国。有报道说,美国和欧洲似乎从救灾行动一开始就较劲,美国提出和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组成“人道主义联盟”,充当国际救灾的“领头羊”,令欧洲国家十分反感。法国则呼吁整合国际赈灾行动,搞多边协作。有分析说,美国建立所谓的人道主义联盟,“有政治打算”,是想绕开联合国,排挤欧盟国家,主导救灾乃至今后的重建工作。
马尔代夫是个群岛国家,一次大海啸只能淹没部分岛屿。
2004的一次大海啸中,马尔代夫至少42个岛屿在此次的大海啸中遭没顶。
下为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新闻资料:南亚海啸]马尔代夫至少42岛屿遭淹没
马尔代夫总统星期四表示,至少42个岛屿在此次的大海啸中遭没顶,117人死亡和失踪。总统加勇表示,最高海拔才1公尺的马尔代夫拥有1192珊瑚礁岛,75个人在此次事件中死亡,另42人失踪。加勇是在国会特别会议上说:“无论从何角度出发,我们都没有做好应付这场灾难的准备。”他表示,在政府和边远岛屿取得联系后,死亡人数应该会增加。加勇说:“在经济援助下,我们或许有能力重新再来,可是要人们克服内心的创痛却是不易的。”加勇同时警告,只要海水升高1公尺,“马尔代夫就会被淹没了”。马尔代夫共有202个岛屿有人居住,其中13个由当地人居住的岛屿被海啸摧毁,另外29个供外国人使用的度假岛屿也不能幸免于难。加勇表示,已从受袭岛屿疏散9000人,1.2万人流离失所。共有6名外国人丧生,包括3个英国人、两名斯里兰卡人和一名印度人。
转速变快
地球形成后由于月球等星球引力作用下,转速不断减慢,地核在地球内部受外部引力影响要小,地核的外核又是流体态,所以地核的转速要比外部地球体快得多。地壳、洋壳底部的金属层就相当于线圈(前文中地磁的生成与磁极反转),由金属构成的地核与地壳底部相当线圈的金属层相互运动,产生了地磁。地球磁场对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有保护作用,它阻挡太阳风、宇宙射线等带电粒子的辐射,将其引向两极,形成极光。
那么为什么大地震会使地球转速加快呢?因为固体内地核的外部是流体状的外核,没受到震动时滑动阻力很小,速度的变化是层状分布的,层与层之间相互摩擦阻力很小,一旦有地震波传来,不同速度的层面出现凸凹使阻力明显加大,摩擦力大增,震波越大这个作用越明显。使地核的较高的转速通过地幔传到其外部地球上,而使地球转速有加快的倾向。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事情,内地核把速度传给了外部地球体,内地核的速度就要降低,内地核虽然密度很高,质量很大,但它的体积比外球体小得多,质量恐怕要差几十倍,地球加快的幅度要精确测量才可觉察,但地核减速是明显的,这样就会造成磁场减弱。这个减弱不象前文中谈到线圈改变那种减弱,这个减弱是永久的,所以说地球转速加快是个大坏事。地震我们还无法控制,但是我们人类不要人为的制造地震,只要地震波传到外地核就会加大地核转速减慢的程度,区别是程度不同,小得多了也要产生大的效果。搞大能量级地下核试验的人们恐怕不知道这个道理;何止是放射污染这一方面害人呀。从减弱地球磁场这方面也是害人不轻啊。有学者指出此次海啸加快地球自转速度,令每日时间缩短300万分之一秒
循环完整
虽然是次南亚地震及海啸造成重大的人命伤亡以及影响,但地质物理学家德特里克表示:“地壳板块运动令地球回春。”
古生物学家沃德曾在《罕有的地球》一书中指出,地壳循环这个过程在其它星球并不常见,然而这个过程对复杂物种的进化很重要。
大部分地质学家认为,地壳板块运动创造出地球的原始海洋及大气层,因为火山喷出大量水气、氮气、二氧化碳及其它气体。另外,很多生物学家亦指,地球第一样生物很可能是源自火山裂缝旁的深海。
专家施莱辛格表示:“地球的板块运动能让地球循环变得完整,对维持地球气候稳定十分重要。否则,所有二氧化碳都会消失,地球会变成冰球。”
自转轴偏移
新华社罗马12月29日电(记者杨爱国)意大利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大地测量学专家朱塞佩·比安科日前在南部城市马泰拉表示,26日发生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强烈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啸产生的威力巨大,导致地球自转轴线的“位置发生了偏移”。
据意大利媒体29日报道,比安科说,设在马泰拉的空间技术研究中心得到的初步数据显示,地震和海啸导致地球的自转轴心自东向西出现了“平移”,轴线平移距离约为5至6厘米。他还表示,该中心的技术人员将在未来两周内对上述数字进一步分析。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将在未来数月内对这次海啸给地球运动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同时重点观察地球自转轴线偏移对地球引力场是否产生了影响。
同时,美国宇航局下属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地球物理学家理查德·格罗斯说,在当地时间26日印度洋发生地震的瞬间,印度洋底的一个地质板块被另一个所挤压而向下沉,地球的质量向地心集中,进而导致地球自转周期缩短了3微秒,地球轴心也倾斜了大约2厘米。
但是科学家也认为,由于地球的自转周期经常发生细微的变动,印度洋大地震对其影响可能是短期的,也不会太显著。比安科说,这次地震和海啸对未来气候的变化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意大利全国科研委员会下属的比萨地质科学和地质资源研究院主任皮耶尔·马内蒂则表示,这次地震海啸引发的问题值得关注,但人们不必惊慌失措。
能量释放
9.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超过了美国一个月所消耗能量的总和,或是伊莎贝尔飓风持续70日所释放的能量。每单位的里氏地震矩代表31.6层地层褶曲释放的能量,相差两级就相差1000倍以上。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对于6盎司TNT炸药;9.0级地震大约相当于7.5颗美国最大的核弹(约2500万吨)头释放的能量。借由质能方程推算得知9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1000kg(2200磅)物质内部的能量(相当于反物质中和),它足以为地球上的每个人煮沸10000升的水。
尽管如此,释放的能量对地球自转仍然是影响甚微的,虽然没有精确数据,但在理论模型上这次地震可能使地球上的一日缩短了3微秒。无论如何,因为月球的潮汐作用每年会使地球一日增长15µs,所以这次地震对地球的自转影响很快就可抵消。同样的,这次地震也可能导致地轴"摇摆"2.5cm(1英寸)。不管怎样,原来就有的钱德勒摇摆有时可以达到15米。
依据一个广泛采用的地震模型,苏门答腊西南方的一些小岛已经向西南移动了20m(66英尺)。苏门答腊北部顶端位于缅甸平原(南边是苏门答腊平原)的地区可能也向西南方移动了36m(118英尺)。无论如何,其他的地震模型则认为移动是垂直方向的而非水平向的。
余震和之后发生的其他地震
安达曼岛在稍后的几小时里报道了有在里氏震级5.7至6.3的大量余震发生。在尼科巴群岛也有类似报告,其中有两次余震震级达到了里氏7.3级。
南极洲附近的麦觉理岛(Macquarie Island)附近的无人居住区在本次地震三天前发生了里氏8.1的地震。
中国云南楚雄和双柏间也于2004年12月26日下午发生里氏5.0地震。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日14时25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西海域(北纬5.2度、东经92.3度)再次发生7.0级地震。震中距海岸约320千米,距印尼9.0地震震中约410千米。
尼西亚驻马来西亚大使Rusdihardjo表示,印度洋海啸的重灾区、印尼亚齐省的死亡人数可能超过40万人。据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Bernama)报道,大使说,在很多受灾地区,搜救人员迄今还没有前往执行救援任务。他指出,印尼政府通过空中监测发现,米拉务(Meulaboh)、Simeulue岛和TapakTuan等地不存在生命的迹象。印尼苏门答腊岛西海岸边上的一些小岛甚至被完全淹没,已经消失了。
印度洋和大西洋都尚未像太平洋般有地区性的海啸预警系统。在太平洋,一系列的感应器已经连接到监察中心,所以当地媒体可以警告民众在海啸到达之前到高地避难。这个系统因为1964年9.2海震带来的海啸而在1965年建立。
泰国
泰国是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的成员,但是她带有感应器的浮标都设在东岸。一个在震中南面的监测站侦测到一个英尺高的海啸移住澳洲的方向。然而,在考丽玛省曼萨尼约市,测量出海啸造成的2.6米海浪却向着墨西哥推进。
斯里兰卡和印度
美国地质调查所认为如果区内已建立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减少人命损失,尤其是像斯里兰卡和印度等有在初次地震后有三个小时或者更多的时间疏散的地区。再者,在太平洋已知有机会发生海啸的情况下,退潮令人意识到巨浪将至。在印度洋地区,这次罕见现象已经通报给到包括海岸观光的游客在内的人参考。除此之外,印度和斯里兰卡关于地震的研究进程过慢导致过迟发出警告。
印度在这次地震之后,印度政府决定安装有关仪器预警将来发生的海啸和结合其他国家分享海啸情报。马来西亚政府亦打算与区内国家一起建立一套海啸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