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是海南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我馆是旨在展示南海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保护南海文化遗产,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综合性博物馆。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位于琼海潭门中心渔港,距离博鳌亚洲论坛会址9公里,馆建筑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担纲设计,融合现代美学风格与中国文化元素,取义“丝路逐浪,南海之舟”。场馆依地势而建,总建筑面积70593平方米,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主要的展览区域,有8个室内展厅和一个敞开式室外展廊,设文创销售区、儿童互动区、公共服务区及接待区等,重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功能;北区有2个展厅,主要用于引进临时展览,设多功能厅、会议报告厅、接待厅、文创销售区和观众餐厅、书店等,满足参观、旅游、会议和文化休闲等功能需求,重在博物馆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现有各类藏品7万多件,包括历代外销文物、南海生物标本、海南历史文物、历代船模等。馆中建有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心、现代化的化学实验室、分析检测室、精密分析仪器室、出水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器物修复室、书画修复室等硬件设施,将为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提供重要保障。
目前,馆内有基本陈列《南海人文历史陈列》和《南海自然生态陈列》,专题展览《八百年守候——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特展》《探海寻踪——中国水下考古与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临时展览《海南省与东盟友城交往成果展》等,充分展示南海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经贸交往、文化交流,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南海位于中国大陆的南面,北靠中国大陆和台湾岛,南接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东临菲律宾群岛,西接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较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较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唐宋以来,中国政府将南海诸岛纳入版图,设府管辖;设置水师,巡海守卫;拟定地名,持续管理。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非法侵占中国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恢复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进一步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实施管辖,南海建设日新月异。通过三沙岛礁360°全景高清互动(VR影像展示)让观众在展馆中感受千里之外的南海之美。
地点:南区1、2号展厅
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于1996年发现,1998-1999年试掘,2007-2008年正式发掘,出水文物逾万余件,以陶瓷器为主,另有铁器、木质船板以及少量铜器残片。展览以华光礁Ⅰ号沉船为核心,立足于沉船本身,通过数万件出水文物和沉船结构剖析展示,对沉船的发现、出水、船体、船货等信息进行全面释读,面向南海、以小透大,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帆樯鳞集、梯航万国的恢弘历史,凸显了南海在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历史地位。
地点:南区3号展厅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中国沿海地区开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90年代国家文物部门组织实施西沙群岛文物普查和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一批古代沉船遗址和水下文化遗存,出水了大量陶瓷器、历代铜钱及石雕制品等遗物。21世纪初,在南海海域对宋代“南海Ⅰ号”“华光礁Ⅰ号”和明代“南澳Ⅰ号”等沉船开展水下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水了十分丰富的文物,取得了重大成果。本次展览重点展示了中国水下考古发展历程及在南海海域的主要水下考古成果。
地点:南区5、6号展厅
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区中较大、较深、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海区,在广袤海域中散布着众多岛、礁、滩、沙。《南海自然生态陈列》利用光、影、声等展示手段,结合触控、虚拟现实等展示技术,以“南海记忆”“南海花园”“南海宝藏”“南海风云”“保护南海”为主题,通过海洋生物标本、陆地生物标本、矿物与活体海洋生物等动静结合的展示内容,全面、集中地展示了南海自然生态、生物与资源的多样性。近300种海洋鱼类与海洋哺乳类,200余种贝类与螺类,50余种珊瑚,40余种虾类与蟹类,100余种鸟类,26种两栖爬行类,39种蕨类与被子植物,17种矿物与化石,将为您铺开一幅广袤、深邃与富饶的南海画卷。
地点:南区10号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