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位于江苏省盐城市,该区域为23种具有国际重要性的鸟类提供栖息地,支撑了17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物种的生存,包括1种极危物种、5种濒危物种和5种易危物种。是濒危物种多、受威胁程度高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枢纽,也是全球数以百万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系列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含16个申报点,第一期包含五个保护区:江苏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条子泥市级自然保护区、江苏东台高泥湿地保护地块及江苏东台条子泥湿地保护地块。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入选世界遗产,面积为1886.43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为800.56平方公里,总面积为2686.99平方公里。这片区域大部分遗产地为海域,是我国潮间带湿地世界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空白。
在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中,盐城能够率先成为世界遗产,既因为盐城海岸在保护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下,中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国内外专业机构、保护组织共同努力的成果。
盐城境内拥有整个黄海生态区长度最长的自然岸线,南北超过500千米。以及面积最大的连续分布潮间带湿地,总面积逾万平方千米。这里是丹顶鹤最大的越冬地,是小青脚鹬、勺嘴鹬、黑脸琵鹭等全球濒危鸟类规模最大的停歇地,也是麋鹿的再野化首选地。
芦苇湿地,獐茅、藨草湿地,碱蓬湿地至光滩在数十千米的尺度上,形成规模宏大的水平植被带景观。在这幅图景中,最鲜活灵动的元素,是伴随四季变化而往来蕃息的生灵。春季,芳草初生,麋鹿茸发,群鸟北归。夏季,草木扶苏,鹿王争锋,鸥鹭群聚繁衍。秋季,雁鹤归来,鹿群麇集,蒹葭萋萋。冬季,时时飘雪,在看似寂寥空阔的原野中,却满是悠然漫步的獐、麋鹿和鹤。即便是在没有植物生长的光滩上,每一寸土地也都充满生命。在气候温暖的时节,在这样的泥滩上,人们只要有机会俯身屏息观察片刻,就能看见大大小小的相手蟹和弹涂鱼,它们为生计而忙碌的身影,一直延伸至地平线尽头的浪涌之处。
盐城是麋鹿重返大荒的起点。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片麋鹿野放区,这里生活着数百头真正的野生麋鹿。麋鹿是中国特有物种。在中华文明的曙光时代,麋鹿曾经遍布中国东部的原野,从辽河之滨到华北平原,从云梦泽到珠三角。但随着人类的扩张,麋鹿迅速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麋鹿在中国失而复得的故事众所周知。
数千平方千米的盐城遗产地,是常人可触及的精华之地。在麋鹿回归之前,这片滩涂满是芦苇和入侵植物互花米草。麋鹿回归以后,由于被啃食,高草变成矮草,改变随之发生。麋鹿栖息地内的开阔草地和水面吸引了大量水鸟,包括丹顶鹤、东方白鹳、黑脸琵鹭以及小天鹅,前来栖息觅食的雁鸭类和鸻鹬类不计其数。一年四时,在这里都可以追思中国洪泛平原上曾经有过的繁荣生物景观。麋鹿从这里开始,向南一直游荡到条子泥甚至南通境内的海岸。不远处的中华麋鹿苑中,盐城遗产地展示馆设置于此。这是第一批回到盐城的麋鹿栖居场所,至今仍有超过2000头它们的后代生活其间。
这里也是一处对普通游客开放的景点。在麋鹿苑中,能近距离观察大量野生鸟类,包括在此营巢超过10年的东方白鹳。夏秋季节遍地都是灰头麦鸡和金眶鸻,以及在麋鹿乘凉的水塘中疾游觅食的红颈瓣蹼鹬和黑翅长脚鹬。从麋鹿苑到麋鹿野放区,游人可以深刻体验到人力在重建遗产价值方面所获得的巨大成就。
对于纳入遗产地范围的条子泥片区,假以时日,在科学规划引领和地方有力保障下,我们定能见证同样的奇迹。
设计一条从麋鹿苑开始直到海滨,可以洞悉黄海湿地在自然、生物和人力作用下持续演化的遗产体验之旅,相信可以让全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黄渤海湿地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见证保护的成就。
2016年底,江苏盐城正式启动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
2018年4月,国务院正式同意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作为2019年国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
2019年1月,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区域保护地联盟在江苏盐城成立。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17家自然保护区,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保尔森基金会等9家社团组织,共26家单位自愿申请成为联盟成员单位。
2019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获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