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间计

#三十六计# 0 0
反间计来自《三十六计》,指的是识破对方的阴谋算计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阴谋诡计进行攻击对方。采用反间计的关键是“以假乱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敌人上当受骗,信以为真,作出错误的判断,采取错误的行动。
详细介绍 PROFILE +

反间计,是汉语词汇来自《三十六计》,指的是识破对方的阴谋算计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阴谋诡计进行攻击对方。

采用反间计的关键是“以假乱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敌人上当受骗,信以为真,作出错误的判断,采取错误的行动。

释义

反间计(间:间谍)疑中之疑①。比之自内,不自失也②。

注释

①疑中之疑:句意为在疑阵中再布疑阵。

②比之自内,不自失也:语出《易经·比》卦。比,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坎上)。本卦上卦为坎为为相依相赖,故名“比”。比,亲比,亲密相依。本纷六二。《象》辞:“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在布下一重重的疑阵之后,能使来自敌内部的间谍归顺于我。

按语

间者,使敌自相疑忌也;反间者,因敌之间而间之也。如燕昭王薨,惠王自为太子时,不快于乐毅。田单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王有隙,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惠王闻之,即使骑劫代将,毅遂奔赵。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间谍,以间其将;陈平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间范增,楚王疑而去之。亦疑中之疑之局也。

解析

按语举了好几个例子来证明反间计的成效。田单守即墨,想除掉燕将乐毅,用的是挑拨离间的手段,散布乐毅没攻下即墨,是想在齐地称王,现当时齐人还未服从他,所以他暂缓攻打即墨。齐国怕的是燕国调换乐毅。燕王果然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乐毅只好逃到赵国去了。齐人大喜,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陈平也是用离间之计使项羽疏远了军师范增。

采用反间计的关键是“以假乱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敌人上当受骗,信以为真,作出错误的判断,采取错误的行动。

出处

《反间计》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含义

本计有如下两种含义:

一、使用“反间”。就是要充分地利用“反间”来达到获取情报,扰乱敌人的目的。敌人的间谍之所以有被我利用的可能,就是因为很多间谍都是为敌人所给的钱财所驱使,谁给他钱,他就为谁卖命。如果间谍觉得我们给他的钱比敌人给的优厚,那么他就会转而为我们服务。所以收买敌人间谍的主要手段,就是“厚赂诱之”。

二、分化离间。就是在敌人之间或内部挑拨是非,引起纠纷,制造隔阂,破坏团结,使之反目为仇。敌人内部如果团结一致,就会形成强大力量,难以战胜。分化离间要从心理上,即从根本上把敌人分散开来,这时无论是哪部分遇到危难,其他部分都只能袖手旁观,甚至幸灾乐祸。所以分化离间是一种彻底的分敌之法。

对策

防范反间计应注意采取如下对策:

一、信息要封锁。凡属重要信息,特别是关键时刻的重要信息,绝对不能随便泄露出去,对所有的无关人员都要严加封锁,特别是有可能接触对方的人员更应该这样。这样即使我方的间谍被敌所收买利用,他也无法取得我方的重要情报。

二、间谍要可靠。凡我们派出的间谍,要进行全面审查,不但要求其具有做间谍的基本能力,更要有坚定的立场。所谓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与这里所讲的“慎用”是不同的。

三、情报要推敲。尽管我们派出的间谍不被收买,他所获取的情报也不一定就是很可靠的。所以对间谍带回来的情报一定要反复推敲,在推敲验证的时候,绝对不能以“自己认为应该如此”来推断。

四、多方取证印证。同一事或同一地,可以多方位地派出若干间谍,让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获取情报,这样我们可以将各方面的信息相互印证。

使用

反间计,原文的大意是说: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内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万无一失。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在战争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孙子兵法》就特别强调间谍的作用,认为将帅打仗必须事先了解敌方的情况。要准确掌握敌方的情况,不可靠鬼神,不可靠经验,“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这里的“人”,就是间谍。《孙子兵法》专门有一篇《用间篇》,指出有五种间谍,利用敌方乡里的普通人作间谍,叫因间;收买敌方官吏作间谍,叫内间;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叫反间;故意制造和泄露假情况给敌方间谍,叫死间;派人去敌方侦察,再回来报告情况,叫生间。唐代社收解释反间计特别清楚,他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故事

1.周瑜反间曹操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反间计杀了精通水战的叛将蔡瑁、张允,就是个有名例子。

曹操率领号称的八十三万大军,准备渡过长江,占据南方。当时,孙刘联合抗曹,但兵力比曹军要少得多。曹操的队伍都由北方骑兵组成,善于马战,可不善于水战。正好有两个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可以为曹操训练水军。曹操把这两个人当作宝贝,优待有加。一次东吴主帅周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排阵,井井有条,十分在行,心中大惊。他想一定要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曹操一贯爱才,他知道周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他。曹营谋士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曹操当即让蒋干过江说服周瑜。

周瑜见蒋干过江,一个反间计就已经酝酿成熟了。他热情款待蒋干,酒席筵上,周瑜让众将作陪,炫耀武力,并规定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周瑜佯装大醉,约蒋干同床共眠。蒋干见周瑜不让他提及劝降之事,心中不安,哪里能够入睡。他偷偷下床,见周瑜案上有一封信。他偷看了信,原来是蔡瑁、张允写来,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击败曹操。这时,周瑜说着梦话,翻了翻身子,吓得蒋干连忙上床。过了一会儿,忽然有人要见周瑜,周瑜起身和来人谈话,还装作故意看看蒋干是否睡熟。蒋干装作沉睡的样子,只听周瑜他们小声谈话,听不清楚,只听见提到蔡瑁、张允二人。于是蒋干对蔡瑁、张允二人和周瑜里应外合的计划确认无疑。

他连夜赶回曹营,让曹操看了周瑜伪造的信件,曹操顿时火起,杀了蔡瑁、张允。等曹操冷静下来,才知中了周瑜反间之计,但也无可奈何了。

2.秦国反间廉颇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当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已经去世,赵相蔺相如也身患重病,赵孝成王派廉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孝成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国间谍说:“秦军最忌讳、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赵军的将帅。”赵孝成王因此就让赵括当将军,以代替廉颇。蔺相如说:“大王仅凭虚名而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死调弦柱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遗留的兵书罢了,并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主将。

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3.韩世忠反间计

南宋初期,高宗害怕金兵,不敢抵抗,朝中投降派得势。主战的著名将领宗泽、岳飞、韩世忠筹坚持抗击金兵,使金兵不敢轻易南下。

公元1134年,韩世忠镇守扬州。南宋朝廷派魏良臣、王绘等去金营议和。二人北上,经过扬州。韩世忠心里极不高兴,生怕二人为讨好敌人,泄露军情。可他转念一想,何不利用这两个家伙传递一些假情报。等二人经过扬州时,韩世忠故意派出一支部队开出东门。二人忙问军队去向,回答说是开去防守江口的先头部队。二人进城,见到韩世忠。忽然一再有流星庚牌送到。韩世忠故意让二人看,原来是朝廷催促韩世忠马上移营守江。

第二天,二人离开扬州,前往金营。为了讨好金军大将聂呼贝勒,他们告诉他韩世忠接到朝廷命令,已率部移营守江。金将送二人往金兀术处谈判,自己立即调兵遣将。韩世忠移营守江,扬州城内空虚,正好夺取。于是,聂呼贝勒亲自率领精锐骑兵向扬州挺进。

韩世忠送走二人,急令“先头部队”返回,在扬州北面大仪镇(分江苏仪征东北)的二十多处设下埋仗,形成包围圈,等待金兵。金兵大军一到,韩世忠率少数兵士迎战,边战边退,把金兵引人伏击圈。只听一声炮响,宋军伏兵从四面杀出,金兵乱了阵脚,一败涂地,先锋敲擒,主帅仓皇逃命。金兀术大怒,将送假情报的两个投降派囚禁起来。

4.皇太极施反间计除袁崇焕

袁崇焕,明末著名军事家,先后取得过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京师大捷等胜利,被皇太极视为起兵反明以来最大的劲敌。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接受高鸿中的建议,准备大举征明。但在袁崇焕的军事压力下,八月,发生了阿山等高级将领率军向宁远奔逃的投降未遂事件。十月便发生“己巳之变”,后金皇太极率十余万清兵绕境蒙古,由龙井关、大安口而入攻陷遵化,兵临北京城下,北京戒严。明崇祯帝下令各地勤王,孙承宗全权负责北京防御。袁崇焕带关宁军赶在清军之前抵达北京。十日内先后取得了广渠门大捷、左安门大捷、南海子袭营等胜利,这就是历史上的京师大捷。暂解京城之围。为了去除这个大敌,后金精心谋划出一幕反间计,并最终得逞。

在战前,后金就已经开始针对袁崇焕实施反间计了。“崇焕即诛文龙,虏使满月介寺到义州,辟左右密语府尹李时英,费劲心机欲杀文龙,今幸使得杀之,愿公勿泄。闻者皆笑之。”

在战争过程中,后金方面在得知袁崇焕到来后,先是散布流言,曰:“袁督师约我来。(明季北略)”后来在进抵北京的途中,抓获了两个太监。“十七日……至明帝牧马堡驻营……管马太监二名,及三百余人,被围出降。”(满文老档)

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为大清兵所获,口称'我是万岁爷养马的官儿,城中并无兵将亦无粮饷,昨日选了一千匹马去了,还有一二百废马。'次日,大清兵挑选百余匹用。大清兵将春等带至德胜门鲍姓等人看守,闻大清兵与满总兵战,得了马二百匹,生擒士将一员。次日各给书二封,一令春向德胜门投递,一令王成德向安定门投递,内言南朝万历时节屡次着王喇嘛讲和,总置不理,前些年袁崇焕杀了我们些人,我们恼恨得紧,又问毛文龙擒了台土兵,我们所以提兵到此,今要讲和要以黄河为界。”(《崇祯长编》卷二十九)

“二十二日,遣归降之王太监齎和书致明帝。是日,汗率诸贝勒及护军,环视北京城。”

“二十九日,遣杨太监往见崇祯帝。杨太监以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告明崇祯帝。遂执袁都堂,磔之。”(满文老档)

“先是。获明太监二人。令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巴克什违海监守之。至是还兵。高鸿中。鲍承先。遵上所授密计。坐近二太监。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

○庚戌。纵杨太监归。后闻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主。明主遂执袁崇焕入城。磔之。”(清太宗实录)

“都中又喧言崇焕导虏入犯,上甚切齿。先是,虏出猎,掳我多人。中有二珰,上命侦崇焕者,亦被掳。虏视之,知为珰也,乃设一记,佯为袁遗书约犯边,答云:“知道了,多谢袁爷。”又佯惊云:“乃为珰闻,缚珰亟斩之!”又故遗一奴私放珰归。珰归,上其事。〖批云:此用武穆反间之计〗。上再召崇焕入,即下诏狱。此言周延儒亲语余者,延儒久与虏比,虏每输情,故知其言不诬。(明季北略)

“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既用束酋,阳导入犯,复散援师,明拟长驱,及戎马在效,顿兵观望,暗藏夷使,坚请入城,意欲何为?致庙社震惊,生灵涂炭,神人共忿,重辟何辞!”(《国榷》卷九十一,崇祯三年八月癸亥,崇祯圣旨)

最终,袁崇焕被崇祯帝以通敌谋叛之罪处死。

袁崇焕的罪证来源:见孙承泽《李锦衣若琏传》(李若琏传)

李若琏,字成甫。上林苑番育署人,祖籍新城。...於崇祯元年中武进士,官锦衣卫。...长安士民畏厂卫如虎,见公执公秉正,颂声载道。

一日,巡捕营获一木工,谓为督师崇焕奸细。奉旨打问。君问原缉员役,曰:“袁督师现在辽东,即有异志,渠(他)之提塘、承差俱在京,何必用一木匠为奸细?”众坚以为真。及讯,犯人随口直认云:“袁督师修盖衙门,戴方巾,穿白绫袍。知我常在京中,遂差打听京中有多少人马。欲起手反叛。”君再四诱问,始痛哭曰:“捕营苦刑,叫如此说,不然驳回,当时夹死。我是山西人,在京作木匠,何曾到辽东?”

君据实上报。上令锦衣卫刘侨再审,乃以为真,立付重辟。君失出降二级,回卫。君笑曰:“吾不以人命博一官也。”

存疑内容如下:

根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的记载。对袁崇焕的处罚是”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依据《大明律》相关记载”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能对应上的只有谋反大逆条目,谋叛条目并无该处罚。所以袁崇焕的罪名应该为谋反大逆,而不是通敌谋叛。又有幸存录称袁崇焕为逆督一条,崇祯年间称魏忠贤为逆珰、逆贤,这是因为魏忠贤以谋反大逆罪处罚。袁崇焕以谋反大逆处罚,那被称为逆督就顺理成章了。

既然袁崇焕的罪名是谋反大逆,那通敌谋叛从何说起呢。即使退一步来说,通敌谋叛的罪名存在,也对袁崇焕的生死无关紧要——反正都是死。

5.袁可立反间刘爱塔

刘兴祚(?-1630年)后金人称其为刘爱塔,辽东开原人。后被“市夷掠去”到建州女真地区,时为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在建州他以才干出众,且“伶俐善解人意”,深得努尔哈赤器重与赏识,被分到大贝勒代善的正红旗。他参与了后金进攻明朝挺进辽沈之战。以击敌、追逃等功授备御,并迅速高升,直至副将,受命管辖金州、复州、海州、盖州,南四卫之地。成为后金国中声名显赫的汉官。然而后金残酷的民族压迫和奴役,汉人的惨遭蹂躏,深深震动了他未泯的良知,激起强烈的民族大义感,而开始采取对抗行动,“奴欲锄辽人,兴祚多方保全之”。终于萌生逃出后金,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从此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弃金归明之路。他不惧险阻,百折不挠。天启三年(天命八年,1623年)组织复州民众逃亡,因事泄失败后,面对愈加险恶的形势,仍不退缩、不动摇。

据周文郁所记:“辽阳陷,兴祚日抱慷慨,冀得一当以报国。奴欲用火器,兴祚设计沮之;奴欲锄辽人,兴祚多方保全之,……癸亥(1623年)春,祚奉奴令守金、复,随令幕客金姓者潜报登镇沈有容及当事(袁可立),欲其从海渡师,彼为内应”。

他屡次通书于明登莱巡抚袁可立,表示欲脱离虎口,“自拔”归明的心愿。当年七月明登莱巡抚袁可立在向朝廷的奏报中追述了此事的原委:“今二月内,总兵沈有容执有生员金应魁赍到奴酋(努尔哈赤)伪授世袭总兵驻复州刘兴祚即刘爱塔密禀一纸,内称彼欲反正内应,以报中国,因求臣免死加衔牌。臣念辽阳以纳降陷城,广宁以叛官诱败,兴祚之言未可凭信。又思因间用间,实兵家妙用,随手于二月二十三日写免死票一纸、加衔扎付一张,付沈总兵转给金应魁先往。沈总兵于三月十三日率兵出海,相机接应,去迄,其后续接塘报皆云爱塔于七月来归也。奴(努尔哈赤)四月间从金州近海尽赶人民退处复州,以王丙之故致奴觉察,将爱塔并李永芳长子械而去,杀其弟刘兴仁暨王丙,阖城屠戮,所未尽者悉赶而东,且并永宁、盖州,俱行赶徙,而四卫已空其三,沿海四百余里之地奴尽弃之而不敢据”。(《明熹宗实录》)《满文老档》中也留下了上述未遂叛变的片断记载,足以印证和补充登莱巡抚袁可立的奏报。“奴多用中国叛将防守四卫,而公(袁可立)纳刘爱塔之降,以开奴携二,一时中国叛将被奴诛夷殆尽。虏因弃金复诸城,而举四百里丧地复归版图焉。”(明首辅孔贞运《明资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叛将刘爱塔遣金应魁来降,大将沈有难色。公(袁可立)授之官谍,谍中佯为怼词,若泄之。后复州王丙泄,爱塔事僇及数将,毁金复不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

这次牵连颇广、里应外合的反金事变被努尔哈赤迅速镇压下去,复州人民付出了两万颗头颅的惨重代价,爱塔与努尔哈赤之间亲密合谐的关系上也投上了阴影。在审讯原告王丙和被告刘兴祚兄弟等人的过程中,由于爱塔矢口否认,王丙这个民族败类终以诬告罪被处死,不过同案中爱塔之弟刘兴仁也被杀害,当年七月爱塔又被降为参将。不难看出,努尔哈赤处理此案时,在感情上不愿意相信爱塔的贰心,而在理智上又不能不相信爱塔至少被牵连进了明臣袁可立的策反阴谋当中。矛盾的心理造成了混乱的判决,努尔哈赤处境的难堪是可以想见的。

袁可立诱降刘爱塔,而刘爱塔又以“狸猫换太子”的“假死”手法骗过后金,后金在此前却给予刘爱塔优厚的待遇,努尔哈赤竟以姻婿待之。这一滑稽而沉痛的“反间计”使金人老羞成怒倍感屈辱,一直是金人一块无法愈合的历史硬伤。满清取得政权后,康乾两世大兴“文字狱”,不但在自己主修的辫子版《明史》中对曾经影响明清战争史的重要人物毛文龙、袁可立、刘兴祚等人都削而不予立传,还在精心编撰的《明史·袁崇焕传》中凭空杜撰了一个崇祯皇帝中金人“反间计”而“冤杀”袁崇焕的情节,以报袁可立策反总兵刘爱塔的史羞,达到慰藉自己和中伤明朝的政治目的。实际上,袁崇焕本非将才,崇祯用非所用,袁崇焕妄言“五年平辽”大话,又怕“军中无戏言”之威,不得已专事“议和”,矫诏擅杀大将毛文龙,终致误国乱军,使局面一发不可收,其罪当死有法可依,与所谓“凡间计”无干。袁死于“法”而非亡于“计”,明正典刑,信史凿凿,无需赘言。

当后金两次出兵攻明时,刘兴祚“俱遣人先报”,使之“得以为备”。最后,痛下决心,于崇祯元年(天聪二年,1628年),抛下老母妻孥,以自焚之计,逃出后金。归明后积极投入抗金斗争,但此时的袁可立已离开登莱,毛文龙和袁崇焕都不能善待刘兴祚,“文龙死,归袁崇焕,皆悒悒不得志。”(钱谦益《特进光禄大夫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孙公行状》)直到后来袁可立的好友孙承宗重回辽东,才给了刘兴祚“用武之地”。次年,官至副将,掌管皮岛事务。不久奉命率兵赴永平,与后金激战中阵亡。

刘兴祚人生道路之选择与归宿,被史家誉为“兴祚逋亡之余,百计脱归,有宋李显忠之风”。表现了一种“不惜破家以殉国的伟大献身精神”。“就气节风骨而论”,他“与那些名垂青史、浩气长存的民族英雄相比却毫无愧色”。其“爱国精神足以光照千秋,与山河同寿”!

6.岳飞反间灭伪齐

金人灭北宋后,想找个人帮忙看摊子(管一下中原),先以屠城威胁钦宗的少宰张邦昌做伪楚皇帝,结果33天后,金人退兵,张邦昌认为没危险了,就把皇位交给康王赵构,是为宋高宗。

金人决定再找个看摊子的,于是在1130年立刘豫做伪齐皇帝。后来,岳飞在一战中俘虏一人,岳飞叫俘虏给刘豫一封关于联宋抗金的信(一说派一个人去送,故意让金兀术半路逮着),俘虏直接给了反感刘豫的完颜兀术,于是,兀术报给金国皇帝,于是立马不让刘豫做皇帝了。

用计案例

反间计,主要有二方面的含义:一是巧妙地利用敌方的间谍为我方所用,一是当敌方某个将领对本方构成威胁时,故意捏造他为我所用的假证据,以离间对方领导层内部之间的良好关系,使敌方高层最终舍弃这个将领,为我方拔去“眼中钉”。孙子说,“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唐人杜牧在《十一家注孙子》中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战国时,齐国大将田忌、段朋率大军攻打鲁国。他们听说鲁国的将领是名不见经传的吴起时,就很不以为然。两军对垒,鲁军黯然不动,田忌暗地里派人去鲁营打探实情,只见吴起正在同军中最低等的士兵们席地而坐、分羹同食,田忌听报,大笑说:“将尊则士畏,士畏则战力,吴起竟然如此低贱,怎么能威服将士呢,我毫无顾虑了。”。田忌又派亲信张丑以谈和为名,前去鲁营探听情报。吴起很清楚他们的意图,就故意把精锐的部队藏于后营,不给张丑发觉;而让他特意看到鲁营里到处是老弱病残的士兵,士气萎靡不振;吴起也装作奴颜婢膝的样子,请求与齐军议和。田忌听完张丑的汇报后,更加轻视鲁军,从而放松了应有的警惕性。吴起于深夜里,亲率一队精锐的兵马前去齐营偷袭,乘混乱时放起大火,齐军拼命突围,又被鲁军的伏兵掩杀,齐军大败而归。逃回齐国后,田忌责怪张丑的情报有假,张丑这才知道:是吴起的“反间计”害了他和齐军,田忌万般感叹道:“吴起用兵,有比孙武、穰苴,我不如也。”。

梦幻西游中的技能:

效果:使对方进入混乱状态,每回合会自动攻击己方队友,但只能作用于NPC不能作用于玩家

使用条件:文韬武略技能达到20级

消耗:30点魔法

现代商战应用

巧借第三者插足达到谈判成功

当竞争双方势均力敌难解难分时;当一个弱者想与强者抗衡,企图小鱼吃大鱼的时候;当谈判双方陷入僵局,毫无进展时,谁率先赢得第三者的协助,谁就把握取胜的机会。

美国十大巨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起初,财力、物力、人力十分有限,他梦想垄断炼油和销售,可他自然不是亚利加尼德集团等其他石油公司的对手。洛克菲勒的同伙人佛拉格勒颇有心计,建议道:“原料产地的石油公司在需要的时候才用铁路,不需要的时候就置之不理,十分反复无常,使得铁路上经常没生意可做,一旦我们与铁路公司订下合约,每天固定运输多少油,他们一定会给我们打折扣。这打折扣的秘密只有我们和铁路公司知道,这样的话,别的公司只有在这场运价抗争中落荒而逃,整个石油产业界就成了我们的天下。”洛克菲勒选择了铁路霸主之一,贪得无厌的凡德毕特为合作对象,最后双方达成协议:洛克菲勒以每天订60辆车合同的条件换取每桶让7分的利润。低廉的运费带来的销售价下降,进而使销路得到迅速拓宽发展。从此洛克菲勒飞黄腾达,向世界最大的集团经营企业迈进。洛克菲勒身为弱者,如果和亚利加尼德集团面对面竞争,必须弱肉强食,但他巧妙地借助第三者铁路霸主的力量,以低廉的运价占居运输的优势,挤垮同行的竞争,实现了小鱼吃大鱼、垄断石油经济的愿望。

假如在交易中,有中间人介绍,那么尽量争取他们的合作,必然最后取得圆满的结局。如有个公司所有人A先生经过银行介绍想以200万美元的代价把他的公司卖给B先生。A先生声称:他刚找到一家可以免税的企业,准备全力经营那家企业,只好忍痛割爱把当时的企业卖给B先生或其它的人。又对B先生说,经营这家公司极为有利,前景又是如何如何好。B先生经过仔细调查,发现这家企业已摇摇欲坠,他向银行借了很多钱,如果公司卖不成,银行势必倒霉,所以B先生决定让银行做媒介给他施加压力。B先生对银行说:“依目前情况,这家公司顶多值50万美元,但A先生不会接受这个价,所以你必须帮助我和他好好谈谈,否则公司破产,你也会跟着遭殃。”银行认为50万美元价格十分公平合理,于是从中撮和,最后生意谈成。一般来说,中间人希望谈判顺利进行,否则他得不到分文佣金,利用这点,可设法从他那里套取消息,让他替你打先锋,使他成为你的同盟。要记住:这些人对整个交易举足轻重,该给他们的佣金绝不要省。

案例:古尔德设计赚威廉

在美国内战期间,西联电报公司在美国处于垄断地位,其总经理是诡计多端的老范德比。古尔德早就看上了西联电报公司,只是老范德比不好对付,只好等待时机。老范德比死后,由其大儿子威廉·范德比继任老板。古尔德看到时机已到,想出一着妙棋。

他先花了100万美元开了一条新电报线路,成立了太平大西洋电报公司。威廉·范德比意识到了古尔德的威胁,立即派人与他谈判。经过讨价还价,威廉以500万美元买下了太平大西洋公司。太平大西洋公司的设备及人马全都转入了西联电报公司。而且,由于知识与技术的原因,太平大西洋公司的艾克特还做上了西联的总工程师。威廉·范德比十分得意,认为不仅扩大了实力,而且还引进了一员虎将。

后来爱迪生发明了四重发报机,比原来的电报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西联公司派艾克特与爱迪生谈判。临行前,威廉叮嘱艾克特要用低于5万美元的价格收买爱迪生的专利。威廉·范德比自以为西联是一垄断公司,爱迪生别无他择,一定稳操胜券。

然而,艾克特是古尔德预先设下的内线。他一边与爱迪生谈判,一边把谈判的进展告诉古尔德。

在谈判的第一天夜间10点,古尔德与艾克特一同乘车赶到爱迪生家,把爱迪生请上马车,然后直奔古尔德公馆而去。

一到古尔德家,艾克特忙说:“我今天上午跟你谈判的时候,是代表西联。我代表的是成立的美联电报公司。我与古尔德先生愿意出10万美元收买你的专利,而且要请你出任本公司的总工程师,薪水好说。”爱迪生是一科学家,不懂生意经,他觉得这个条件比西联的好多了,因此就应诺下来。

古尔德在撤走西联总工程师和掌握爱迪生这张王牌的形势下,要挟西联。威廉·范德比大呼上当,几乎气死,然而又束手无策,只好同意两家公司合并,由古尔德任总经理。

古尔德把刚成立的太平大西洋公司卖给威廉,并非投降,其目的是在西联里安插自己的人马,从内部搞垮威廉。他一夜之间夺得宝座是由于能抓住时机,利用了爱迪生这张王牌。可以想象,西联如果不答应古尔德的条件,肯定会走向破产。

孙子兵法

《用间篇》是《孙子兵法》全书中的最后一篇,主要论述在战争活动中使用间谍以侦知、掌握敌情的重要性,以及间谍的种类划分、基本特点、使用方式等等。它是孙子从理论上对前人丰富的用间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中国古代用间思想体系基本形成的重要标志。

孙子主张战争指导者必须做到“知彼知己”;而要“知彼”,即“知敌之情者”,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用间。孙子认为同战争的巨大耗费相比,用间实在是代价小而收效多的好办法,必须充分运用。孙子认为,要成为胜利的主宰者,关键是看是否能“遍知”(全面了解敌情),是否能“先知”(预先掌握敌情),有没有真正做到“知彼知己”;而要“知彼”的关键,则在于“知敌之情实”,达到这一目的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便是巧妙使用间谍。在孙子的眼中,用间是投入较少而回报较多的合算买卖,具有战略全局的意义。

用间有五

《孙子兵法·用间篇》说:“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孙子将用间活动按其性质和特点分门别类划分为五种。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第一种叫做“因间”,又称作“乡间”,就是指利用敌方阵营中的同乡亲友关系打人敌人内部,探消息,搞情报。第二种为“内间”,即舍得花大本钱,罗致收买敌方的官员充当间谍,如战国时期秦国贿赂收买赵王宠臣郭开等人,借刀杀人除掉赵国名将李牧。第三种为“反间”,就是用乾坤大娜移的功夫,借力打人,设法使敌人的间谍自觉或不自觉地为我方所利用,从而达到扰乱敌人视听,搜集各种情报的目的。第四种为“死间”,就是要心肠如同石头一样硬、血液如同冰水一样冷,“舍不了孩子套不住狼”,故意散布一些虚假情报,以牺牲自己方面间谍的代价,诱使敌人上当受骗。第五种为“生间”,就是让自己的间谍在完成搜集情报的任务之后,能够巧妙脱身,平平安安返回大本营报告敌情。

用间原则

《孙子兵法·用间篇》说:“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间谍活动既然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成败,而要做好用间工作,真正发挥用间的作用,关键的关键,又在于在用间的过程中严格保密,滴水不漏““事莫密于间”,使得敌人根本无法了解我方用间的动态,掌握我方用间的规律。正因为需要高度保密,所以间谍的人选,不能不是将帅的最亲近之心腹,使得为将者十分熟悉他们的性格、才能以及爱好,能够牢牢地加以掌控;而同时他们也甘心于服从军队的整体利益,不计个人的安危得失,矢志不渝地效忠于将帅本人,因此,用间的定位也就只能是“三军之事,莫亲于间”了。

由于间谍工作带有极大的风险性,随时随地有被捕乃至掉脑袋的可能性。为了鼓励人们解除后顾之优,心甘情愿去从事这个充满危险的行当,有必要在物质上为他们提供最优厚的补偿,以报答酬谢他们为国家、为军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于是乎,便有了“赏莫厚于间”这一原则的确立。在孙子看来,用间如同从事其他军事活动一样,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条件。这些素质与条件,概括起来,就是“圣智”、“仁义”和“微妙”。只有聪明睿智的统帅,才会把用间当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来认真对待;也只有仁慈慷慨、素孚众望的统帅,才能赢得间谍的由衷信赖和热忱拥戴,愿意前仆后继,尽个人最大的努力去攫取敌方的情报。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6604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词条所在榜单
相关知识文章
古代三十六计兵法盘点 古代兵法36计是哪36计
大家说起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习惯性的不分家,其实三十六计是从包括孙子兵法等兵书中总结出来的,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按计名排列又分为6套,包括: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那古代兵法36计是哪36计呢?一起来看看这份古代三十六计兵法盘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