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食螺龟(学名:Malayemys subtrijuga)颚微钩曲。上颚骨咀嚼面有强脊,但前颚骨无脊。背甲脊部隆起来或平,前缘可有颈缺,前、后缘可为锯齿状;颈盾宽,三角形;臀盾2枚。椎板六边形,通常有2枚臀上板;内腹板位于肱胸盾缝的前面。腹甲后缘缺刻深。四肢圆柱形,前肢5爪。头较宽大,顶部呈黑色;边缘有一“V”型白色条纹,过眼框上部延伸到颈部,且条纹逐渐变粗;吻钝,喜暖怕寒,生活于溪流、沼泽、稻田中。喜食蜗牛、小鱼、蚯蚓、蠕虫及甲壳类小动物。
分布于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
马来食螺龟体型中等,背甲长可达21厘米。头较宽大,顶部呈黑色;边缘有一“V”型白色条纹,过眼框上部延伸到颈部,且条纹逐渐变粗;吻钝,眼部周围被白色眼线包围,似戴一眼镜;鼻孔处有四条白色纵条纹,自眼眶前端有一黄白色斑点,且斑点下端有一黄白色斜条纹,过眼眶下延伸到颈部,且逐渐变粗;上颌中央呈“A”型,下颌中央有2条白色粗条纹,延伸到颈部,颈部呈黑色,有数条,粗细不一的纵条纹。
背甲黑色,中央3条脊棱较明显;缘盾边缘呈黄色(幼体明显),甲桥处有黑色斑块;腹甲黄色,每块盾片上有大黑斑块;腹中后缘缺刻较深。四肢黑色,边缘有黄白。色纵条纹,指、趾间具蹼。雌、雄的腹甲中央均平坦,无凹陷。鉴别时依据尾部的形状,尾粗且长的龟为雄性,反之则为雌性。
栖息于河川水田和池沼的区域,一般栖息于水流缓慢的溪流或沼泽中,以水生蜗牛,淡水螺类,蛤蚬贝类为主食。偶尔捕食水生昆虫或虾蟹。这种特殊的食性使得食蜗龟在长期人工饲养下并不容易适应,除非能够经常提供甲壳类食物,生性较为胆怯,所以在饲养初期尽量不要惊扰它们。以田螺为食,喜食蜗牛、小鱼、蚯蚓、蠕虫及甲壳类小动物。
很难饲养,新手还是不要轻易尝试,免得害了他们。
东南亚的龟龟一般来说都比较敏感、胆小而温和,对新环境的适应力较弱。有很多还是野生个体,在野蛮的地狱式捕捉、运输过程中他们受尽折磨,精神上高度紧迫,也可能有外伤疾病。所以到家后,要紧的不是喂食而是补水、静养。
先检查龟龟是否有外伤或疾病,有的话对症处理。
对于健康的个体,可以入水饲养,饲养容器中最好有隐蔽处,而不只是光秃秃的一缸水。如果没有隐蔽处,最好将整个容器安置于阴暗、安静的地方,尽量不去打扰他,以渡过最初的适应期。
当然还要保持适宜的温度。
健康个体这样静养一段时间后,有可能会慢慢恢复和适应。
新进的龟一定要用晾过两天的水,不能直接用刚从水龙头出来的自来水。
以后的饲养中,也要注意保持水质洁净良好,东南亚的龟龟都比较容易烂甲。
静养三天以后,可以尝试喂食。当发现他伸长脖子在水底低头慢慢游动,好象找食物的样子时,把准备好的牛肉、小虾或者蜗牛放在水里,切记不用放在他的眼前,因为那样根本没用,反而容易吓到他,只有让他自己搜索才会达到最好的效果。蜗牛要把壳压碎,但不用剔除干净。
第一次喂食不要多,少量,只要开食就好。开食后的最初阶段,每次喂食间隔一两天,还是要少量。同时观察他的排泄情况,如果只吃不拉,就暂时不要再喂了,因为那说明食物没有消化。检查看看是否温度太低或者给的食物不容易消化,有的话及时纠正。
野生的个体在受尽苦难到达饲养者手中之后,很多都有了肠胃炎,常见的表现就是吃了不拉或者拉稀。对于有肠胃炎的个体,喂得越多,肠胃负担越大,状态恶化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在开食后的最初阶段注意观察排泄情况更为重要,如发现有肠胃疾病的症状,对症处理。
观察后如排泄正常,再慢慢增加食量,最好定时投喂。
总之这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担心龟会饿死,不要多喂。
另外,他们食性较特殊,在野外以水生蜗牛、淡水螺类、蛤蚬贝类为主食,偶尔捕食水生昆虫或虾蟹。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拥有强而有力的上下颚,可以轻易咬碎这些小型淡水甲壳类动物再加以吞食。有条件多提供这类食饵,不过很遗憾,我国的螺壳明显要比东南亚的硬,成龟也很难咬碎一个成体螺蛳,所以需要饲养者坚持定期敲螺蛳。
不要轻易尝试与其他龟混养,尤其是新来的龟和幼龟,等完全适应环境以后再作其他考虑。
关于冬眠:热带龟种,不建议冬眠,冬季加温饲养,健康个体保持在26度左右即可。
其余照顾方法、加温过冬的方法,请参见“水龟的基本照顾方法”。
在雌雄的辨别上并不困难,雄性体型较小尾巴比较粗大。雌性每次可以产下3-6颗蛋,在29度的温度之下约70-90天可以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