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鲨(Carcharhinusleucas)因其壮硕如牛的外形、阔平的鼻端和具有攻击性的习性而得名,学名为白真鲨(BullsharkCarcharhinusleucas),又称公牛鲨,公牛白眼鲛,英文名bullshark。在印度,牛鲨一般被称为孙德尔本斯鲨或恒河鲨,是孟加拉国鱼咖哩的佳肴。在非洲普遍被称为赞比西鲨(Zambezi)。它的广泛分布及不同的栖息地令它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名字,例如尼加拉瓜鲨等。
牛鲨英文为1839年亨勒(MülleretHenle)所命名。
据《图片报》2011年1月16日报道,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遭遇洪水袭击的古德纳市(Goodna),有人声称在洪水中看到了凶猛的公牛鲨!发现鲨鱼的地点距离海岸有大约30公里。据目击者史蒂夫·贝特曼称,2条鲨鱼随着涌入的洪水进入该市的主要街道,在一个商店附近游弋。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反映在洪水爆发地区看到鲨鱼了。上周四在布里斯班市,有人也看到了一条公牛鲨。一位海洋公园的工作人员称,“水域中的鲨鱼可能是牛鲨的幼仔,它们可能是被激流卷上来的,因此只好在街道上静止的洪水区域中寻找栖身之所和食物。
2013年3月,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在《鱼类生物学杂志》(JournalofFishBiology)上撰文指出,他们已经确认首次发现长有双头的公牛鲨。这条鲨鱼于2011年4月7日在墨西哥湾发现,为单一的个体,而不是连体的双胞胎鲨鱼。
在此之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天生长有两个头的大青鲨和长吻翅鲨,而这是首次在公牛鲨中发现双头的情形。研究者迈克尔·瓦格纳(MichaelWagner)是密歇根大学研究渔业和野生动物的助理教授,他与佛罗里达基斯社区学院的同事们一起确认了这一发现。“这毫无疑问是最稀有和有趣的现象之一,”迈克尔·瓦格纳说,“我很高兴能将这一现象记录到地球的自然历史中,但我们还必须找到更多的证据,才能对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作出结论。”
然而,发现这种奇异现象的概率是极低的,部分原因在于,带有畸形的生物通常在出生之后不久就死去。在这个例子中,渔民是在剖开一条成年鲨鱼的子宫后才发现这条双头公牛鲨的,而它也很快死去。在野外条件下,这种双头的鲨鱼基本没有存活的可能。“你可能会更多地看到双头的蜥蜴或蛇类,”迈克尔·瓦格纳补充道,“但这些动物通常是处于人工培养的条件下,养育者有更多的几率观察到这类异常。”该鲨鱼刚开始被送到佛罗里达基斯社区学院的海洋科学系,之后被转运到密歇根州立大学作更进一步的检查。
迈克尔·瓦格纳及其团队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揭示了该鲨鱼的结构细节。在没有损伤这具唯一标本的情况下,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了分别独立的两个头、心脏和胃,而鲨鱼的后半部分融合在一起,形成单一的尾部。
瓦格纳在已经刊出的简报中指出,有些人或许会将这一畸形鲨鱼的出现归罪于水体中的污染物。“该鲨鱼的发现时间在‘深水地平线’漏油事故(即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之后,不难理解有些人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瓦格纳说,“但作出这样的推论是没有根据的。我们还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一推论或者其他推测。”
牛鲨可以在淡水中活动,它们在温暖海洋的沿岸地区、礁区、砂泥底、河流入海口及湖泊,淡水或咸水中都很常见。牛鲨可以到达水深150米的地方,但一般不会深于300米。
牛鲨具有一个很多鲨鱼都没有的能力——它是唯一一种生活在盐水和淡水两种环境中的鲨鱼。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发展出一套适应淡水的机制,通过调节血液里盐分同其他物质的含量,维持身体内盐度的平衡。因此牛鲨可以从海洋游进淡水里,或在港口、河流入海口处流连。甚至在中美洲的一些湖泊中(如尼加拉瓜湖)也可以看到牛鲨的身影。它们喜欢沿着海边或逆流而上在河流中捕食鳄鱼等在水边生活的动物。牛鲨还有极强的适应力,那些生活在密西西比三角洲的牛鲨,当迁移到佛罗里达州的珊瑚礁中过冬时,会很快适应在海水中的生活。
进入河流后,牛鲨由于激素等分泌的变化,性情会变得凶猛粗暴,从而更加危险。人们曾在亚马孙河上游3000公里处见到过牛鲨,印度的恒河、美洲的墨西哥湾、非洲赞比西河、美国密西西比河等靠近海的江河里都曾发现过牛鲨。无论是在美洲中部的尼加拉瓜湖,还是密西西比河的圣路易斯港,都有牛鲨伤人事件发生。
因为牛鲨可以进入淡水区域,而在这些淡水水域,人们通常不设置防鲨网,这就给进入淡水水域的牛鲨提供了绝佳的伤人机会。所以与其他危险的鲨鱼品种相比,人们更容易与它们遭遇,所以它对人类的威胁最大。
牛鲨的视力不好,但它们的嗅觉异常灵敏,可以嗅出稀释在10万升水里的一滴血的味道,并能凭此在海里跟踪数公里找到血源。也可凭借海水的震动和声音,追踪位于一公里范围内的猎物。牛鲨的食性很杂,以不挑食闻名,在它们胃里,曾发现过牛、狗、人甚至河马的尸体,有时,牛鲨连其他鲨鱼都吃。
另外,多数鲨鱼需要适量休息,而牛鲨似乎可以不分昼夜游来荡去。牛鲨没有鱼鳔,它可以浮上水面使胃部充气,以此保持浮力。
牛鲨独自出没猎食,它们一般在浅水区徘徊。牛鲨是在浅水中有规律潜行觅食的鲨鱼。它的进攻性很强,科学家们把它视为最好斗的鲨鱼。牛鲨是一种伏击型食肉动物,它能造成致命的创伤,无论猎物多大它都无所畏惧。
牛鲨捕食时嗅得准,咬得快,吃得多,从不挑食,它主要以包括其它鲨鱼(甚至大白鲨)在内的鱼类为食,也吃鳐类动物、海豚、海龟、海鸟,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甲壳亚门、甚至狗。牛鲨还常常在河流的入海口逆流而上,去捕食河马、鳄鱼等水生动物。对于一些不能吃的东西,比如塑料袋、破渔网,牛鲨也是照吞不误,甚至有人在牛鲨的胃里找到过煤块和汽车号码牌。
牛鲨分布在从澳大利亚西部到巴西任何的热带、亚热带沿海水域。在大西洋东、西两岸,太平洋东、西两岸,印度洋西岸都有分布,大致范围在南北纬40度之间,中国的南海也有。
在大西洋,从美国马萨诸塞州至巴西南部,从摩洛哥至安哥拉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踪影。在印度洋,它们出没于南非至肯尼亚、印度、越南至澳洲。估计有多于500头牛鲨在澳洲昆士兰的布里斯本河,更多牛鲨分布在黄金海岸。
在太平洋,它们生活于下加利福尼亚至厄瓜多尔。它们也有生活在亚马孙河的族群,而最远的纪录是到达密西西比河差不多到达伊利诺伊州的位置。尼加拉瓜湖、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及阿萨姆邦,孟加拉国的恒河及雅鲁藏布江,都是它们出没的地方。它们可以生活在任何的水域,包括南非高盐分的圣露西亚湖。但是,牛鲨并非真正的淡水鲨鱼。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横扫美国后,在庞恰特雷恩湖人们也发现了大量牛鲨。
此外,学者们认为在尼加拉瓜湖的牛鲨应该是另一物种,因为这个湖没有出口。而有人认为它们会像鲑鱼般跳过湍急的溪流,因为科学家给在湖中的牛鲨作了一些标识,这些牛鲨后来在海中被找到。虽然牛鲨保护等级在IUCN(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中还比较低,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牛鲨即将步入濒危动物行列。
牛鲨嘴大不成比例,呈裂弧形,吻端非常宽圆而短,密布着锋利的牙齿。牛鲨的上颌齿侧扁而宽,边缘长有细锯齿,齿尖直立或略外斜,没有小齿尖;下颌齿较窄而直立或稍颌斜,边缘也长有锯齿,近基底则平滑。牛鲨的上下牙齿还各有分工:尖利的下齿便于叼住猎物,将猎物牢牢抓住;三角锯齿似的上齿,用于吞吃、切割食物,把猎物刺穿,撕扯猎物的肉。牛鲨闭着嘴时上下颌紧合,不露齿。
牛鲨有2个背鳍,背鳍之间没有隆脊,第一个背鳍宽大,起点与胸鳍的基底后方相对,后缘凹入,下角尖突;第个二背鳍小,起点在臀鳍的起点之前或相对,后缘入凹,后角尖突;胸鳍较大,呈镰刀形,后缘凹入,外角钝尖,内角钝圆,鳍端伸达第个一背鳍的基底后端;尾鳍宽长,尾椎轴上扬,下叶的前部显着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长有一个深的缺刻,后部的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钝尖。幼鲨鳍顶部块有黑色标记,长大后就会消失。
牛鲨由于凶狠、剽悍、攻击性强,难捕捞,难驯服,饲养驯化十分不容易。只有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少数国家的水族馆内才有牛鲨,2002年,深圳海洋世界的鲨鱼馆发现了一条被认为是白鳍鲨的牛鲨,从而误打误撞地成为了中国第一家饲养牛鲨的水族馆。2006年,上海海洋水族馆也发现了混在其他鲨鱼中间的4条牛鲨,当年圣诞节进行了展出,并且,水族馆方面已经开始为珍稀的牛鲨“结婚产子”做准备。
牛鲨以胎生繁殖。妊娠期一年,一次产仔1到13尾。牛鲨有非常奇特的食卵行为,最强壮的胚胎会在子宫内吃掉未受精的卵或较弱的胚胎。因此,它们的捕杀技能在牛鲨妈妈的肚中时就开始练就,最后,只有最强壮、最凶猛者才能有活下来的机会。牛鲨一般夏天在河口水域生产。幼鲨出生时长约70厘米,约需10年的时间来达至成熟,这时的牛鲨还比较弱小。母鲨会把未成熟的幼鲨带到沿岸水域去过童年生活,以免遭到其他鲨鱼的袭击。牛鲨一般的寿命在4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