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水母的生活史为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世代交替而成,螅状体(水母的“童年”)对环境要求极低,而一旦分离出水母则对环境和水质要求很高。环境适应时,螅状体便自然分离出水母;环境不利时,螅状体便长期吸附于水下或岩石缝中世代生存下去。桃花水母产于淡水中,居住人工湖,池塘、湖泊和河流。对水环境的要求极高,适宜其生存的水域必须无毒无害、洁净,且多呈酸性。测出PH值为6.4。这一微酸水环境最适宜水母生长。
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典、荷兰、西班牙、波兰、罗马尼亚、捷克、丹麦、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巴拿马、智利等。
中国四川(成都、都江堰市、攀枝花、泸州市)、浙江、湖北、江西南昌、湖南长沙、厦门、河南信阳、东北松花江流域、台湾、香港等。
桃花水母直径约15-25毫米,几乎是透明的,有白色或绿色色调,触角约20毫米长。呈现出伞状,有螺纹串状的触手围绕其圆边(环形缘)。圆形管的直径从5至25毫米。是仅有的一种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生活史具有单体的小型的水螅型体和自由游泳的水母型体,但以水母型为主。水螅型体无围鞘,甚至无触手,单体常仅数毫米。水母体也为小型,都具缘膜,这是水螅水母的特征,具很多触手。水螅型结构简单,没有口道,胃循环腔中也没有隔膜。水母型绝大多数具有缘膜,胃腔中没有刺细胞。水螅型及水母型的中胶层中均无细胞结构,生殖细胞均来源于表皮层(外胚层),个别种即使来源于内胚层,但最后仍在外胚层中发育成熟。
桃花水母,又称“桃花鱼”、“降落伞鱼”,生长于温带淡水中,其形状如桃花,并多在桃花季节出现,故得名。其通体透明,像透明小伞在水中悠然漂浮,它们无头无尾呈圆形,晶莹透亮,柔软如绸,身体周边长满了触角,中间长着五个呈桃花形分布的触角状物体。它们在水中一张一缩上下飘荡,悠然自得。是一种濒临绝迹、古老而珍稀的腔肠动物。
桃花水母的外形象一把撑开的伞,或一个倒扣的碗,称为伞体,伞边缘有许多细线状的触手,这是它的捕食器官。口朝向伞下方,位于一条管子的末端,具4片唇。食物由此吞入,消化不了的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所以桃花水母嘴和肛门是一个。伞缘有一水平缘膜,此为水螅水母的共同特征。
桃花水母的生殖腺颜色有粉红色、褐黄色、微绿色、淡黄色、绿色、白色及淡墨色等。均随其种类(或种群)和变种而不同。
桃花水母体的伞体不停地收缩与舒张,将下伞腔内的水压出体外,借此朝相反的方向缓慢游动。当遇到食物时,触手上的刺丝囊即射出刺丝,刺中被捕获物,顷刻将其中毒身亡,以触手送入口中,吞入胃内。桃花水母多以剑水蚤、小线虫、小环虫、小蝌蚪、小鱼苗等为食。
桃花水母常出现在温暖的水域中,温度至少为25℃,但水温不能高于32℃。在初夏5月水温14℃和深秋11月水温12℃时都曾采到,其生存水域的pH为6.5-8.0,以每年6-10月的夏秋季节出现最多。这是因为适宜的水温和充足的食物使其大量繁殖,往往在7-9月达到高峰,10月底或11月初后桃花水母群体数量迅速下降,此后便销声匿迹。同一地点常年(或每年)出现的现象十分罕见。桃花水母对日光有正向反应,喜弱光,有一定的趋光性,早、晚分布在水的上层或表层,中午光照强、水温高时则多分布于水的中下层。故在晴朗无风的早晨和傍晚时更易采到。
每到暮春,桃花怒放时,它们就相继出现。桃花水母有粉红色的生殖腺,透明的伞顶,在水中浮沉漂荡,有如落水桃花,因此,中国古代称它们为“桃花鱼”。但又明确指出,桃花鱼“非鱼也”,因其水生,故名之曰鱼;又因其生于桃花开时,故名之曰“桃花鱼”。
自然界的桃花水母在低温、富营养及饥饿的不利环境条件下,螅状体可收缩,分泌一层坚硬的保护膜包被身体,成为休眠体(podocyst)。有学者认为,休眠体能通过水生植物、动物(如鸟)或人为的因素,而使其传播。环境条件改善时,休眠体重新发育为螅状体,其生活史得以继续。所以桃花水母也能在房顶水箱中被发现。也有研究者认为,桃花水母喜生活在富营养的池塘,且胜过寡营养的大湖泊,寡营养的水域中缺少浮游植物,当然也影响小型浮游动物的繁殖,桃花水母就没有了生存的饵料条件,只要不是长期的严重的富营养化的水域,还是有可能出现桃花水母的。
桃花水母在何种水体中出现有两种原因决定:其一,它对水质要求极高,周边环境的细微变化都会导致其消失;其二,桃花水母无性生殖世代的水螅型不发达,螅状体大小仅有0.5-1.0mm,附着在水下腐败植物、岩石和树桩等物体上,体表有粘液,常粘附着一些碎屑,将身体部分地遮盖,一般极难被发现和认识,其萌发成水母体的机制尚不清楚。
桃花水母属水母型生殖体。个体呈退化的水母型结构,无口、无触手及感官,具有大量的生殖细胞,雌雄异体,但群体可以是雌雄同体,生殖细胞在释放之后个体死去。刺胞动物中多态现象的生物学意义可以认为是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劳动分工,因为腔肠动物尚未出现器官系统来担任不同的生理机能,而是通过群体中个体的形态分化来担任不同的生理机能,这种分化是一种很原始的形式,这与腔肠动物的生活史及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
身体呈水螅型,生活史很简单,即由水螅型体产生精、卵,并形成受精卵→浮浪幼虫→水螅型单体。生活史中没有水母型,有的种甚至没有浮浪幼虫期。在二态及多态生活的种类,生活史中有水螅型及水母型阶段,其水螅型行无性生殖,水母型或水母芽行有性生殖,其受精卵仍发育成水螅型体,其生活史成为水螅型体→水母型体或水母芽→受精卵→浮浪幼虫→水螅型体。结果形成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的交替现象。
按照前一种观点,原始的腔肠动物应是水螅型,它通过有性生殖,次生性的产生水母型体,因此形成了二态或多态。按照后一种观点认为,祖先腔肠动物是柔软的水母型,而水螅型是幼虫期的持续。这后一种观点在水螅纲硬水母目中得到了证实。因为硬水母类的受精卵在发育中通过浮浪幼虫及辐射幼虫(actinula)直接发育成水母型,其生活史是水母型体→受精卵→浮浪幼虫→辐射幼虫→水母体。一种小型的水螅Microhydra的个体发育正是如此,这说明辐射幼虫首先发展了固着习性,随着延伸固着期,停止发育成水母型,而最终发育成水螅型群体,所以生活史的改变形成了多态。这种现象与管水母类的发育也相符合,它的浮浪幼虫也是首先形成水母型体,即浮囊体、游泳体。因此世代交替的观点应该让位于水母体是成熟的刺胞动物,而水螅体是幼虫期的持续阶段的观点。当然这个论点是建筑在硬水母目是最原始的刺胞动物的基础之上的。
桃花水母突然出现,经数日或十数日后又悄悄地消失,这要从它们的生殖规律来解答。中国在早春看到的桃花水母,为成熟的水母体,有雌雄之分。触手细长,伸向上方的均为雌性,触手短粗,垂向下方的为雄性。雌雄将卵子和精子排到水中,卵受精发育成一个微小的满被纤毛的浮游幼虫,后幼虫一端接触石土央等外物,固着,发育成一个极小的树枝状的水螅体。水螅体可度过酷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季,待来年春天,以出芽生殖产生水母体。水母体成熟后,再进行有性生殖。水螅体长0.3毫米,水母体进行有性生殖产生水螅体,水螅体进行无性生殖产生水母体,这在动物学上称为世代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