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于美国,始于北美大平原,从堪萨斯州西部,密苏里河平原地区,加拿大西北部苔原地区的马尼托巴省,萨斯喀彻温省和阿尔伯塔省西南部,甚至达阿拉斯加。
北美灰熊成年雌性灰熊体重为320千克,雄性灰熊平均体重为180千克。整个亚种的平均身长为250厘米,平均肩宽为102厘米,后脚脚掌平均长度为28厘米,雄性灰熊后肢站立高度可达2.5米。被毛粗密,冬季可达10厘米。头大而圆,体形健硕,肩背隆起。在棕熊的背部有一块鼓起来的肌肉,当它们挖洞时,那块肌肉便给予棕熊前肢的力量。熊掌粗壮有力,短尾巴。后肢的力量比前肢更大。小腿的肌肉为北美灰熊提供了足够的力量站立,甚至可以用后肢短距离行走,使它更容易观察四周的情况。北美灰熊的长爪和与北极熊相似。
相对棕熊的其他亚种,北美灰熊的体型要略小,这种个头的差异源于北美灰熊的陆地生活习性,食物资源较少。北美灰熊的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40公里。由于肩膀的大肌肉块,因此它们爬山的速度比下山快。
北美灰熊的毛色有灰色、金色、棕色和黑色;苔原地区的北美灰熊往往背部是褐色,而胸腹部棕褐色并有白斑。有些个体毛尖颜色偏浅,甚至近乎银白,远看似披一层银灰色,所以这个棕熊的亚种故又称“灰熊”。
北美灰熊一般独居。植物性食物占了相当比例,包括各种根茎、块茎、草料、谷物及果实等,动物性食物如昆虫、啮齿类、有蹄类、鱼和腐肉等。北美灰熊善于游泳和在湍急的河水中捕鱼。也能爬树和直立行走,但动作不够灵活,走路的时候总是同一侧的前后两腿一起并进的缘故,但奔跑时的速度也相当快,有时可以轻而易举地追赶上猎物。它并非是一种真正的食肉兽,不但食性很杂,而且以野菜、嫩草、水果、坚果等植物性食物为主,有时也偷食农作物,动物性食物有各种昆虫和蜂蜜,鲑鱼等鱼类,小型鸟类和野兔、土拨鼠等小型兽类,也吃腐肉,有的还对驼鹿、驯鹿、野牛、野猪等大型动物发动攻击。冬眠,在此期间,不吃饭,靠贮存于体内的脂肪生活,直到来年春天。跑快时时速可达40公里/时,不仅快,而且很有耐力。
雌棕熊5岁左右性成熟,在冬眠的洞穴中产仔,一般是1~2月,每胎1-4仔,双胞胎最多。初生的幼仔体重约有500克,全身无毛,眼睛紧闭,但会吮吸,30-40天后才能睁开,半岁以后开始以植物和小动物为食。幼仔的颈部有一道白色的圆环围绕,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幼仔特别喜欢直立行走,活泼可爱,互相之间常常游戏、打闹。出蛰后雌熊经常带着幼熊活动,幼崽留在母亲身旁,直到2岁,然后独立生活。棕熊的雄兽并不承担养育后代的任务,有时甚至攻击幼仔,如果被雌兽发现了,就会冲上去与雄兽拼命,保护幼仔。幼仔4-5岁时性成熟,寿命是25岁左右。
北美灰熊的自19世纪初开始下降。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留在美国的只有约300只。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将北美灰熊列为濒危物种。
提到灰熊这个名字就让人想起北美灰熊的力量、雄壮和凶残,曾经,北美灰熊在北美洲数量众多,它们的足迹遍及美洲大陆,从北冰洋到墨西哥中部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长期以来,北美灰熊是美国落矶山脉一望无际的旷野的象征。威廉·豪纳迪是著名的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和纽约动物园协会的创办人,他曾在1913年说过,“落矶山脉如果没有一只北美灰熊,或甚至连一头熊都没有,那就只是半座山了,一切会显得那么的稀松平常、毫无野性。
除了人类,北美灰熊在野生状态下可以说没有天敌。由于北美灰熊需要较大空间觅食和生活,其活动范围可以大到500平方英里(相当于1,300平方公里)。但是,伴随着人类定居点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延伸,北美灰熊的自然生境受到极大限制,从而威胁到它们的生存。随着大批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北美灰熊的数量开始锐减。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北美灰熊的数量从最初的100,000只减少到10,000只。
出于商业开发、居住和休闲等目的,人们把道路修进了森林地带和平原地区,迫使北美灰熊不得不向山上迁移。由于北美灰熊的觅食空间缩小,迫使它们进入人类居住的空间,而在这里北美灰熊被认为威胁着家畜的安全。人们常常把北美灰熊当作战利品加以猎杀,偷猎者则相信熊掌和熊胆具有神奇的药效。
截止1975年,人类扩张活动造成北美灰熊自然生境的99%遭到破坏,北美灰熊终于成为一种濒危动物。
有人曾尝试让北美灰熊重新回到野生状态,这一做法成功地增加了北美灰熊的数量,但却受到颇多批评。最初进行以上尝试是在美国,却遭到了来自木材业、州政府及家畜协会和狩猎协会的阻力。
为了保护人类生活的这个星球及地球上的动物,目前正在开展一项全球性行动。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了全世界涉及面最大的生物养护协议——《华盛顿公约》(亦称《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这一政府间国际公约旨在确保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不会威胁到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根据《华盛顿公约》,棕熊受到严格保护,严禁为猎取熊掌、熊胆或战利品而非法偷猎棕熊。
迄今为止(2012年),已有160个国家的政府通过了《华盛顿公约》。该公约为35,000个动植物种提供程度不一的保护。公约自1975年生效以来,尚未有一个受保护的物种绝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