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是鱼米之乡,水稻种植面积大,田里当然也少不了禾虫。中山水乡坦洲,不仅以咸水歌闻名,那里的风味小食禾虫也是一大特产,各种烹制方法层出不穷,令每一位食客驻足留步。踏人农历九月,大量的禾虫出现,引得各路食辑奔赴坦洲,特意品尝那里的禾虫特色菜肴。禾虫,很多人都知道是水稻田淤泥中野生的一种软体小虫,分布于珠江口各地咸淡水交界处的稻田、淤泥中,繁殖时才出泥面。禾虫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铁、磷和各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其味鲜美甘香、性温,能补脾、暖胃、生血、利小便、去脚气,属滋补食疗上品,城乡居民历来喜爱,视之为席上佳肴。
中山人以及广东人吃禾虫的风气由来已久。明末广东大诗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已经盛赞禾虫的滋味,并称乡下有禾虫阜,为地主恶霸争持侵夺的目标。“夏暑雨,禾中蒸郁而生虫,或稻根腐而生虫。稻根色黄,禾虫者稻根所化,故色黄,大者如著(筷子)许,长至丈,节节有口,生青熟红黄。霜降前,禾熟则虫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断节而出,浮游田上,网取之,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盖得稻之精华者也。其腌为脯作西酱者,则贫者之食也。”
禾虫在珠江三角洲一向被视作盘中佳肴,受到众多食客的青睐,但要说服外省的老友吃禾虫还是有一点难度的,况且本地也有些老友不太爱吃。禾虫可以煎、煮、蒸、炖。其中以瓦钵焗禾虫最显风味。而禾虫蒸蛋、酥炸禾虫、禾虫汤等等也都滋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
【药名】禾虫
【别名】沙虫、沙蚕、海蝗蚓
【汉语拼音】he chong
【英文名】Standing grain worm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ylorrhychus heterochaetus(Quatrefages).
【归经】脾;胃经
【功效】补脾胃;益气血;利水消肿
【考证】出自《纲目拾遗》:禾虫,闽、广、浙沿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广志》,夏暑雨,禾中蒸郁而生虫,或稻根腐而生虫。大者如箸许,长至丈,节节有口,生青,熟红黄,霜降前禾熟,则虫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断节而出,浮游田上,网取之。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
【科属分类】沙蚕科
【主治】脾胃虚弱;泄泻;贫血;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条。
【出处】《中华本草》
禾虫的吃法有多种,有炖钵仔禾虫、生炒禾虫、煲禾虫莲藕眉豆汤等,而中山人的炖钵仔禾虫,风味十足,最受食客喜爱。
钵仔禾虫的做法并不是很复杂。将禾虫洗干净后放在钵仔里剪碎让禾虫充分出浆,再加上适特捣碎的蒜蓉、陈皮、粉丝、蛋白、榄角和油、盐等调味拌匀,放钵于锅中隔水炖熟,再将钵仔禾虫移至慢火炭炉或电炉上烘至干水有焦香味即可上桌;也有人先把洗干净的禾虫放在花生油里面,让禾虫喝饱油,然后打几个鸡蛋到钵中,这时才将禾虫剪碎,再把各种配科加在一起搅拌,然后放锅中炖,最后把瓦钵架到风炉上,用炭烘起瓦钵,把禾虫慢慢烘干水分。这道钵仔禾虫吃起来外面一层有点脆,甚至还有一点焦的香味,吃到里面是滑滑的,很鲜美,但一点都不油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