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蚬湖,旧称白蚬江,因盛产白蚬而得名,是苏州市的重要湖泊,也是《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中的湖泊之一。白蚬湖北接澄湖、黄泥兜,南临元荡,东与急水港连通,苏申外港线航道穿越全湖。湖泊总面积7.78平方千米,其中昆山市2.86平方千米、吴江区4.92平方千米。湖泊岸线总长18.13千米,其中昆山境内长5.37千米、吴江境内长12.76千米。湖岸曲折多湾,湖床不甚平整,深浅悬殊较大,湖底平均高程1.2米,最低处-2.43米,正常蓄水位2.86米、蓄水量813万立方米,多年平均蓄水位2.82米,历史最高洪水位4.24米。
白蚬湖周边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水流大致由西向东。入湖河道有12条,其中吴江境内有苏申外港、旺东港、杨家浜等7条,昆山境内有许家港、仙鹤溇等5条;出湖河道有12条,其中吴江境内有胡家圩港、排沙港、西头溪等6条,昆山境内有朱林浦港、外浜、云海港等6条。
1974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对白蚬湖进行了考察,发现白蚬湖中有一条南北向的深槽,宽约20~30米,深度超过10米,深槽边有残留的石堤,认定为东江故道,是古代太湖下游的重要河道,自公元8世纪便已湮没。
据雪巷村村民介绍,白蚬湖旧称白蚬江,由于江内风浪大,再加上水流急,逐渐侵蚀河岸成湖。白蚬湖怎么形成的,自然众说纷纭,然而壮美的白蚬湖,却撩拨了不少文人墨客,其中近代著名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陈去病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1915年,晚年的陈去病修编了《蚬江陈氏家谱》,对陈氏族人在白蚬湖周边周庄、汾湖、同里的分布都进行了详细阐述,陈去病还留下了诗篇《蚬江畄别》,在描述白蚬江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博大胸臆和宏伟志向。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白蚬湖里围湖养殖盛行,水质受到影响。不过,今年起吴江开始推进“三网”拆除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白蚬一定还会回到湖中,欢快生长。
白蚬湖具有蓄洪、农业灌溉、渔业养殖、生态、景观与旅游等多种功能。
蓄洪——是淀泖水系诸多湖荡之一,共同承担区域洪水的调蓄任务,保护周边防洪安全。
农业灌溉——周边种植业发达,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吴江段现有农田灌溉面积0.78平方千米,昆山段现有1平方千米。
渔业养殖——水产资源丰富,盛产蚬子。沿岸大部分为鱼塘,约0.29平方千米,主要养殖鲢鱼、鳙鱼、鳊鱼、草鱼等。
生态——湖泊湿地资源丰富,对净化水质、提供水生动植物及鸟类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环境等具有重要作用。
景观与旅游——人文底蕴浓厚,周边旅游资源众多,北部为肖甸湖森林公园,西部为同里国家湿地公园,沿湖拥有同里、周庄、甪直、锦溪等多个江南古镇。
白蚬湖湖西、南为同里镇的屯村和黎里镇的金家坝、莘塔社区,湖东临昆山周庄镇,北通肖甸湖(已围垦)。西承上急水港,东通中急水港、下急水港,入淀山湖。进湖河道有7条,分别为黄泥浜、急水港、东梅港、旺东港、杨家浜、石浦港和清水港。出湖河道有6条,分别为胡家圩港、排沙港、西头溪、大西港、雪巷港和孙家港。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1974年考查,白蚬湖中有一条南北向的深槽,宽约20至30米,深达10米以上,深槽边有残留石堤,疑是东江故道。白蚬湖盛产蚬子,1985—1992年,屯村、金家坝一带渔民在白蚬湖及附近湖泊内,用人工扒、耥、机械吸等方式捕捞蚬子,并按大小分规格、等级,再用小麻袋包装,贴上”太湖活蚬”标签,由吴江外贸公司负责收购后送上海,再出口日本。8年内全县共收购1.98万吨,其中屯村、金家坝的渔业村上交达一半以上。1992年后渔民在白蚬湖围网养鱼,鱼类主要有鲢鱼、鳙鱼、鳊鱼、草鱼等。在苏申外港航道以南,近5000亩水域水产品年产量超过6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