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陶瓷是广东省著名的传统制瓷工艺之一,历史悠久。从境内陈桥村贝丘遗址中可看出,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和冶陶,而北关古窑址、南关古窑址和笔架山宋代窑址(同见条目)的发掘也说明,至少在唐高宗仪凤——调露初年(公元676-679年),潮州已有较大规模的陶瓷生产,并出现了釉下点褐彩瓷器。潮州作为宋代的广东瓷都,其中心产区就在潮州城四围。如今,潮州已获“中国瓷都”称号,全市有相当大规模的陶瓷生产。
潮州陶瓷是潮州文化的一部份,自晋以来已有深厚的根基,使潮州成为广东宋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一环。
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朝鲜时,便以枫溪产的1.2米高的三层“友谊通花瓶”作为珍贵的国礼瓷赠送给朝鲜金日成主席。1980年,枫溪的作品“春色”瓷花篮被定为“国宝”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同年,巨型通雕屏风“双龙戏珠”在新加坡展出时,被誉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中国工艺的登峰造极”。广东省枫溪陶瓷研究所创作的“堆塑系列通花瓶”于1986年获普罗夫迪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由市彩瓷总厂研究所创作的“堆金牡丹花鸟三百件天球花瓶”,以其富有浓郁地方色彩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于1986年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枫溪江南陶瓷有限公司制作的长62米、宽2.9米巨幅浮雕壁画《清明上河图》,主图由1352块浮雕瓷板组成,于1998年7月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从境内陈桥村贝丘遗址中,可以看出,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和冶陶,而北关古窑址、南关古窑址和笔架山宋代窑址(同见条目)的发掘,
也说明至少在唐高宗仪凤——调露初年(公元676-679年),潮州已有较大规模的陶瓷生产,并出现了釉下点褐彩瓷器。
潮州作为宋代的广东瓷都,其中心产区就在潮州城四围,即今湘桥区辖区。如今,潮州已获“中国瓷都”称号,湘桥区也是仅次于枫榽的瓷都第二大产区。辖区内凤新、城西、西湖、金山等地,仍有相当规模的陶瓷生产,彩瓷业主产厂潮州彩瓷总厂也在西湖之滨。
潮州先民烧制陶器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6千年前至4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潮州至今发现湘桥区陈桥村、池湖村、意溪海角山,潮安县庵埠梅林湖、金石石尾山和归湖神山共6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和少量的完整的陶器,从这些陶片和陶器的特征看,它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部分陶器有许多相似之处。
潮州历代陶窑和陶器、陶片出土点众多,出土物不胜枚举。1974年潮州市饶平县浮滨、联饶两地,出土以长颈大口尊,对称穿孔壶、豆为主要特色的147件酱黑釉陶器,这类陶器至今仅见于粤东至闽西南一个相对大的区域范围内,但潮州饶平比较集中成套,其年代相当于商代。因有别于同期南方几何印纹陶的文化类型,故被中国考古学界命名为"浮滨文化类型"。1982年,我市潮安县归湖二塘龟山发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西汉印划纹硬陶遗址,满山遍野暴露大量陶片,有的地段堆积层厚达30厘米,器形和纹饰多样,制作颇精美。
据考古调查,潮州烧制瓷器的历史始于唐代。
1954年,文博工作者在潮州市南北郊区,调查清理了唐代窑址4处窑灶35座,其中南郊洪厝埠3座,竹园墩5座;北郊窑上埔26座、北堤头1座。从这四处唐代窑址出土的遗物有日用青瓷、建筑材料和窑具匣钵3大类。日用青瓷胎质呈灰色或灰白色,胎坯较厚,火侯不高,质地较为粗松。釉色有青釉、青黄釉、酱褐釉3种,青黄釉数量较多,青釉较少,釉面一般均开片。器形有碗、碟、壶、杯、罐、盆、枕等。建筑材料有砖、瓦当、板瓦、筒瓦4种。
唐代潮州窑烧制的青瓷碗分两类,一类敞口圆饼足平底,或矮圈足,外壁一般施半截釉;另一类四花瓣口连着四条凸起直线伸向碗内底,玉壁形足或矮圈足,施满釉,足底有用泥丸垫烧留下的露胎痕迹,通常有火石红现象。这类碗造型美观、釉色晶莹,且有口径达30厘米左右的大器,其中一件潮州市博物馆珍藏的完整的四花瓣口大碗,被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誉为"唐代潮州窑的代表作",鉴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藏品。
潮州北郊窑上埔唐代窑址出土的一件青釉点褐彩直口平底盆,应是潮州彩瓷的鼻祖。浙江越窑、瓯窑和江西洪州窑晋代青瓷点褐彩技艺对唐代潮州窑点褐彩装饰,应有启迪作用。北郊北堤头唐代窑灶中出土的16件圆筒形凸边平底匣钵,说明唐代潮州窑开始使用匣钵装烧瓷器,以免产品器表被烟尘所污染,这种装烧技术当时在广东全省乃至全国都是领先的。1981年,在泰国曾出土唐代潮州窑生产的青釉四花瓣口碗,因此,可以说唐代潮州窑开了潮州瓷器出口外销的先河。
唐代潮州窑中至今尚未发现绝对年代的实物资料,但根据窑址出土的青釉平底碗、青釉平底碟、青釉四系罐与潮州笔架山唐代"仪凤四年"(公元679年)纪年墓和韶关唐代张九龄"开元廿九年"(公元741年)纪年墓出土的同类器物对比近似;莲花瓣瓦当也与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出土的基本相同,故唐代潮州窑的相对年代应在公元679年至741年之间,换言之,潮州烧制瓷器的历史距今约一千三百年。
1922年,潮州城西羊皮岗曾出土过4件释迦牟尼塑像,塑像底座的四面都刻有铭文,一件为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两件为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一件为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施舍人为刘扶及其家属,4件铭文中都明确地刻着"潮州水东中窑甲"等字,最后又都有匠人"周明"的署名。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精美的青白釉浮雕莲瓣炉。这5件瓷器当年被挖战壕的国民党军队挖出来后卖给古董商,被带出香港,解放后,中国政府重金将其购回,现分别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均为国家珍贵一级文物藏品,一直被视为研究北宋潮州窑的至关重要的实物依据。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先生1955年首次来潮州笔架山窑调查时,发现窑址中出土青白瓷浮雕莲瓣炉残片数片,初步证实了水东窑的所在地和莲瓣炉的产地即潮州笔架山窑,因其地处韩江东岸,故北宋时称"水东窑"。后来,1972年在笔架山发掘窑址中出土刻有"周明"二字的塑像底座残片1块;1980年又在笔架山8号窑发掘出土"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刻款的塑像底座,从而为"水东窑"即笔架山窑找到了有力物证。
潮州陶瓷分美术陈设瓷、日用瓷、建筑卫生瓷和特种陶瓷等大类,美术陈设瓷又分人物瓷塑、通花瓷花、动物瓷和花瓶(盘)彩绘等。
人物瓷雕,用料精细,釉料洁白晶莹,造型秀美,以别具风韵而饮誉瓷坛;通花瓷花,更以雕镂精细的镂空技艺、配以捏制的各式瓷花,以玲珑剔透之美而独步瓷坛。
通花瓶是在瓷坯体上雕通几何图纹,或各种花卉、人物、动物等图案,经高温烧成后,由人工彩绘装饰花纹,再经烤花窑烧制而成。其装饰多以镂空几何纹样为底纹,底纹多为四方连续图案,便于雕刻,适于烧制,易于表现出精工细致的艺术效果。大体上有通花与釉上彩绘结合、通花与浮雕结合、通花与瓷花结合、综合性装饰等类型。雕刻技法上有单层雕刻、双层雕刻、多层雕刻且可转动。是具有民族风格和浓厚地方特色的瓷器艺术品,也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雕塑镂空与提花融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通花瓶”也已成了瓷艺界公认的专用术语。
动物瓷雕中以变形动物瓷塑最负盛名,它以变形夸张的手法,强调动物之某一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使之神韵独具。
花瓶、瓷盘的彩绘,也推陈出新,异彩纷呈,不但有釉下的五彩、青花,釉上彩的古彩、新彩、堆雕金,兼有釉下釉上的斗彩,还不断吸收引入新的形式和技法。笔法上有工笔、有意笔,有兼工带写,也有现代派彩绘。潮州彩瓷中的釉上彩绘,颜料丰富,构图清新,工笔彩绘,工整细腻,色彩富丽,经历代艺人的努力,形成了有别于其它瓷区的彩绘风格,陶瓷界誉之为“潮彩”。
潮州陶瓷已有近百件作品在全国评比中获奖。代表作有《金陵十二钗》、《友谊通花瓶》、《双福瓷花篮》及获得国际金奖的《天球瓶》和堆雕花瓶系列(一组5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