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县文化馆建于1952年12月,是嵊泗县人民政府设立的隶属于嵊泗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领导的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其主要工作职能是在全县范围内组织、策划、开展群文活动,并组织全县群众文艺的创作和演出,对各乡镇、社区等基层文化站点进行业务指导。1989年在全省第一次文化馆考评定级中,被浙江省文化厅评为一级文化馆。2002年经省文化厅审核被评为全国二级文化馆。2009年11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2011年在文化部开展的全国第三次县级以上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中被命名为一级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艺业务部门,嵊泗县文化馆自成立以来坚持做好、做精全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创作、辅导、培训工作。多年来,走基层、下海岛,用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作风,向内普及先进文化,向外宣传海洋文化,全心全意当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坚实后盾。全馆队伍不惧辛劳,迎难而上,坚持用心创编群文精品,用心参办群文活动,用心服务基层群众,无怨无悔的奉献出自己的光与热。
嵊泗县是个海洋大县,陆域微城,面对海岛环境所造成的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人才缺乏的难题,是一味照抄照搬“套餐文化”,还是迎难而上,挖掘属于嵊泗自己的特色文化,该馆的群文工作者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他们牢牢扎根海岛,坚持以海岛特色为主要创作题材,因地制宜,正确寻找发展方向,坚持在创意上出新、出奇,2011-2014年间,共创作120余件作品在摄影、美术、音舞、戏剧小品等艺术门类的市、省、及国家级比赛中获奖,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发表,如渔歌《摇橹谣》获广东省渔歌精英赛暨全国渔歌邀请赛”金奖;戏剧小品《让盘子飞》获浙江省第二十四届戏剧小品邀请赛创作金奖,形成了嵊泗渔歌,嵊泗渔民画,嵊泗海洋风光摄影等文化品牌。
随着嵊泗知名度的打响,嵊泗渔歌的创编愈来愈受外界关注,该馆牢牢抓住创作发展势头,以方言为基点与媒介,在渔歌创作中既继承传统文化韵味,又加入现代社会元素,每到展演时节,全体人员都日以继夜的加班加点,创编干部与演员在台上台下聚精会神的工作,专心致志的沉浸于文艺作品中,只为更好的呈现舞台效果,更全面的展示嵊泗海洋文化。
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远在安徽省举办的“浙江嵊泗· 安徽桐城”文化走亲欢乐行活动里出现了嵊泗渔歌动听的旋律,宁波、绍兴、临海、崇明等地的观众们也在当地的文化走亲系列演出中感受到了嵊泗海洋文化的魅力,渔歌《东西南北风》更是有幸为十八大献礼,参加了央视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乐盛典录制,又登上“美丽浙江.水之韵——浙江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歌舞晚会”展演的大舞台,用动人的歌声与精彩的舞台表演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的直播中,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嵊泗风土人情,民间艺术与嵊泗人文精神,让众多观众都记住了嵊泗,促进了与外部文化跨地区的互动、交流与学习,也将嵊泗海洋文化带上了越来越宽广的舞台。
2014年,嵊泗县文化部门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接洽合作事宜,将复排大型原创渔俗风情歌舞《东海谣》这一光荣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嵊泗县文化馆。此次合作,演员多数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舞蹈系的学生。面对学生演员因不会嵊泗方言、不了解嵊泗文化而不能很好诠释舞台角色的问题,该馆顶住了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在三个月的编排中,通过耐心教授嵊泗方言,生动剖析剧目内容的文化底蕴,将学生演员们从原本完全不会唱渔歌,到将几首表演曲目唱的琅琅上口,最终用圆满的演出,让嵊泗渔歌——这一传承了一千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校园,走进了上海第十四届艺术节。
嵊泗县是个名副其实的海岛县,7个乡镇分布在十几块小岛上,在文化下乡演出期间,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各种演出设施都要靠船运靠人扛,十分不便和艰难。作为全县的公益性文艺业务部门,该馆不仅承担着创作任务,还承担着演出任务。每逢文化下乡时节,演出多,人员少,一场戏下来馆内十几个演员每人几乎都要表演3、4个节目,就拿馆长、书记来说,他们既是演员、又是装台既是演职人员,又是搬运小工,既是音响灯光师,又是装卸工人,辛苦可想而知。面对海岛特殊环境造成的难题,与如此繁重的演出任务,该馆清楚的认识到,越是交通不便的小岛越是需要文化的滋润,他们组织文艺小分队迎难而上,下渔村,走岙口,组织文艺演出、举办摄影、渔民画、剪纸作品展,年平均下乡演出50余场次,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繁荣渔区的群众文化生活。在下乡途中,他们肩背手扛,搬运器械,装台演出,即使因此负伤,也毫无怨言,足迹踏遍全县各乡镇、社区及敬老院,为的就是将文艺演出送到渔村百姓的村口、岙口、家门口。一次赴黄龙开展文化下乡的途中,正逢8级大风,运输音响的船只晃得很厉害,船上的男同志们不畏艰险,不顾风浪劈头盖脸,牢牢护着演出器械不被滚落大海,直到将音响安全装上舞台的时候,握着话筒的手还会因为用力过猛而颤抖。这一切都是为了当好海岛人民精神文化食粮的生产者和输送者,不愧为群众口中的“海上文艺轻骑兵”。
以文乐民,培育业余文体团队。截止2016年,嵊泗县10人以上的业余文体团队有138支,总人数达5300余人,如雨后春笋般萌发。但美中不足的是业余团队的发展仍存在着队伍管理不规范,综合素质较低等问题。该馆深知“授人以渔”的道理,针对问题,通过培训、讲座等“种文化”、“育文化”的手段对症下药,同时根据文艺干部的专业特色联系相应团队,并加强对业余文体团队的指导力度,提升了业余团队的表演水平,为业余文体团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县内每个乡镇基本建立了3支以上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文艺表演队伍,如黄龙渔嫂锣鼓队、嵊山花船队等队伍。这些优秀文艺团队的发展让嵊泗的群文工作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也让群众从文化中真正得到满足与快乐。
以文惠民,深入基层培训辅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该馆一方面举办各类社会性培训班,如少儿二胡培训班、舞蹈培训班等,2016年还针对艺术类考生的教育培训需求,特别开设了青少年艺术培训基地,用“引进来”的方式,邀请外地优秀教师来嵊讲课,解决了考生的“培训难”、“考试难”等问题。另一方面,该馆秉持着“要繁荣群文事业,就必须提升群文工作队伍水平”的宗旨,每年举办 3—4期全县社区文化员培训班,建立乡镇文化骨干培训网络,通过对文化员等基层文化干部的培训辅导工作,提高文化队伍的综合文化艺术技能,从而较大程度的发挥基层文化干部的力量,更好的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另外,该馆还结合每个干部专业特色,多方位深入联系基层乡镇、社区,从打造“一乡一品”、挖掘民间艺术、整合文化资源、解决现存问题入手,将文化馆的群文干部作为火种播撒至嵊泗的每个角落,让这片蔚蓝的土地上绽放出独特的海洋文化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