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文化馆始建于1950年,原馆址在今罗城阜康路原民众教育馆旧址,馆长黄元楷。罗定市文化馆是罗定市人民政府设置,隶属于罗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向社会公众开放、组织和辅导群众文化的股级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文化馆目前编制为22名。下设办公室、文化活动部、培训创作部、团队管理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
从2013年4月8号正式将文化馆搬迁到市文化中心办公,市文化中心大剧场投入使用。市文化中心投入资金三千多万元,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880平方米,配有一个大剧场和两个3D数字影院,每天都和全国同步放映数字电影,是目前粤西地区较为豪华和先进的文化活动中心之一。新文化中心可为125万罗定人民提供一个新的、多功能、现代化文化活动环境。
罗定市(原罗定县)文化馆建于1950年,馆址在今罗城阜康路原民众教育馆旧址,馆长黄元楷。当时主要以图片,板报,幻灯,广播等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1953年,文化馆与广播站合并,馆址改在罗城人民中路,有17名工作人员,馆长陈国柱。该馆环绕党的中心任务编辑刊物,普及科学知识,开展文娱活动。1954年,与广播站分设,馆长郑锡智,共有干部7人,开展扫盲,图书借阅,辅导演出等活动。1956年春节期间,举办全县首次业余戏剧会演;先后主办了《大家演唱》,《农村俱乐部》两个不定期刊物。1957年,馆长马拉,全馆有8名工作人员,组织戏剧,曲艺,山歌擂台等活动。1958年秋到1959年春,在“浮夸风”影响下,在全县掀起一次大搞壁画和诗歌,对联的活动;县著名女歌手伍凤英,被选为广东省代表之一前往北京参加全国群英大会,受到郭沫若接见。
1959年,罗定县与郁南县合并,改名罗南县文化馆,有15名工作人员,刘均,何权先后任馆长;突出抓小演唱,诗歌,绘画,对联等文艺创作,编印诗歌集《泷江歌声》;举办了全县10年建设成就展览。
1961年5月,罗定,郁南分别设县,名誉馆长罗琴谱(缺专职馆长),有工作人员9人,主要抓文艺创作,群众音乐,美术,舞蹈辅导及基层文化室的建设。1962年,先后举办音乐培训班,舞蹈传授班,辅导提高基层文艺骨干的演唱水平。同年秋,在围底杨村大队建立笫一个农村文化室的试点。
1963年,馆长由文化局副局长陈国忠兼任,编绘了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连环画下乡巡回展出。同年11月,县文化馆派员代表肇庆地区参加省群众音乐活动经验交流会。同年冬,编写了反映该县建设的长篇粤剧《红心绿水》。1964年6月,组织故事讲演队,下乡巡回演讲,文化馆美术作品多件获地区奖。
文化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并入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抓了阶级教育泥塑展览,农业学大寨展览。1974年恢复罗定县文化馆,有8名工作人员,蔡荣棠任馆长。该馆恢复了馆办阵地活动和网点建设;狠抓了业余创作和文艺培训;创办《罗定文艺》。1976年秋,在县城举办了盛况空前的万人文艺大游行。1977年秋,举办了农村业余文艺调演,评选出新塘大队的《兄妹争上金银河》,《舞龙》两个节目,代表县参加肇庆地区农村文艺调演,获优秀奖,并代表地区参加省农村文艺会演。
1979至1980年,组织第一批公社文化站,在泗纶试办了县内第一个集镇文化中心。1981年有工作人员13人,赵布炎副馆长主管全面工作。1982年秋,举办了全县舞狮,八音表演大赛。同年冬,谭炯球任馆长。该馆增至14人,主要抓基层文化网点建设和业余文艺骨干辅导。1983年建立县民间艺术协会。1984年5月建立了山泉画会。1984年起,抓黎少榃濮大队文化室为点的巩固发展工作。1986年出版了《罗定创作歌曲选》。1987至1989年,协助排练参加罗,云,新三县联欢文艺节目。协助整理,出版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1988年,文化馆被肇庆地区评为先进单位;文化馆抓的榃濮文化室,在全省“四位一体”文化室大赛中名列榜首。1989年8月。文化馆迁往宝定路新址,拥有1690平方米的层大楼,设有排练《泷江之歌》,参加肇庆地区举办的“星湖金秋”欢乐节演出,获优秀节目奖。
1991年8月,馆长由文化局副局长王光临兼任,现任副馆长陈锡辉,陈汝芳;在职干部职15人。1992年参加肇庆首届少儿艺术花会获2个“蓓蕾奖”。1994年,随着撤县设市和繁荣文艺创作的需要,将《罗定演唱》易名为《罗定文化》。
1995年,举办市首届“六老诗,书,画”展;主办,协办“建设杯”,“城建杯”,“温馨杯”,“环保之声”等卡拉OK大赛和节日文艺晚会;为市委,市府和部门拍摄《前进中罗定》,《罗定投资指南》,《情系罗中》,《素龙在前进》等摄影画册和专题艺术摄影展览,在省,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大量摄影新闻图片,并多次获省市摄影大赛奖。
1993年,在全省文化建设达标活动中被评为达标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