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是现代提琴中面世及被采用的,它的四条弦是C 、G、D、A,较小提琴低五度,较大提琴高八度。除了本身的尺寸不定,直接影响了演奏的技术,音域又夹在大小提琴之间,而致命的是由十七世纪开始,重要及普遍的室内乐合奏,乃是由两把小提琴配一把大提琴的三重奏鸣曲,中提琴因无用武之地,渐渐的差不多被作曲家们完全遗忘了,偶尔被采用,也不过是陪衬及加重低音部或填补和声而已,中提琴家并不存在,需要时只随便找一个小提琴家来代替,由1700至1750年的半个世纪内甚至连制造家们也差不多完全停止了制造中提琴,中提琴在独奏方面的活动,可以说是由二十世纪才开始的,事实上自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末并没有真正的中提琴家中提琴手都是由小提琴手所兼职,早的中提琴家,乃是十八世纪德国曼海姆的史塔密兹(Carl Stamitz, 1745-1801)。
在悠久的岁月间,中提琴只担任强化管弦乐低音的任务,演奏内声部的和声,直到近代,才开始演奏重要的旋律或过门乐句,而且有时也担任独奏乐器,其略具鼻音感的音质,给人一种悲凄沉重的感觉,中提琴虽然缺少小提琴的温软音色,却具有独特的表情和相当丰富的音质。
中提琴在乐队中的直接前身应该是“爱摩古提琴”(Viola d'amore)——一种类似小提琴于肩上演奏的中音乐器。巴赫在他几首重要的弥撒曲都有使用爱摩古提琴。个人认为中提琴的地位第一次提高在于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把中提琴放进标准弦乐四重奏内。古典时期的中提琴家除史塔密兹,恐怕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了。莫扎特写的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协奏交响曲(Sinfonia Concertante KV364)被认为是中提琴其中早的一首杰作。
以后很多著名的作曲家也会拉中提琴,如贝多芬(少年时在波昂歌剧院任中提琴手)、舒伯特、孟德尔松(在他著名的弦乐八重奏的首演中任第一中提琴手)、帕加尼尼(白辽士为帕加尼尼 写了中提琴协奏曲《哈莱在意大利》)、力格(Max Reger,1873-1916)。显然,中提琴只是他们的“副业”——他们本身大都是钢琴家或小提琴家。
浪漫主义时期中提琴渐受人注意,亦有一些非弦乐手的作曲家为中提琴写音乐: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写了两首中提琴奏呜曲、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在他交响曲中写了大量的中提琴乐段——甚至有一支史特拉华第作的中提琴更命名为《马勒》。另外重要的中提琴作曲家有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亨德密德(Paul Hindemith,1895-1963),华尔顿(William Walton,1902-1983)及萧斯达高维契(Dimitri Shostakovich,1906-1975)。
中提琴的规格尺寸:中提琴在起源于意大利时,分为中音提琴(Alto)以及次中音提琴(Tenor)两种。
中音提琴的尺寸大多在15英寸至16英寸左右,而次中音提琴较大,可知十八英寸以上。所以遗留下来的意大利中提琴,除了Alto以外,大多数的Tenro的尺寸都已经改小了。这是因为它们的体积太大,不便于拉奏。逐渐地,后期生产的中提琴再无中音及次中音之分了。而作曲家在他们的意念与作品里,也不再把中提琴分为两种声部的乐器了。我们大部分人所拉的中提琴的尺寸是根据使用者的体形而定的。从12英寸至17英寸之间会有很多不同的琴体尺寸变异。一般来讲,15英寸至17英寸称为成年琴,14英寸以下则是儿童琴。对于中提琴的声音要求,很多人都会在本身体形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挑选较大的中提琴求得较大的音量。特别是低音方面,琴身越大的中提琴易于产生较丰富的效果。可是在穿透能力方面,一些琴身较小但制作精良的中提琴也常会发挥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