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牌饼的形状酷似封建王朝文武大臣上朝时手里捧着的笏,故又称朝牌。当地的老人说,这是为了纪念明初大忠臣方孝孺的。
《明史》上记载,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而沭阳方姓的老人说:方孝孺是他们的先祖。他们说:"北宋时,为躲避战乱,我们的祖先从河南外迁,有一支就在沭阳定居了。我们祖先名叫方孝友,是方孝孺的族弟。"查《明史》《方孝孺》得知,方孝友确实是方孝孺之弟。
《明史》《方孝孺传》中说:"孝孺长从宋濂,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因为饱学,宋濂将他推荐给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很器重他的才华,不但封他为大臣,还请他做皇帝儿孙们的老师。洪武末年,朱元璋自知身患绝疾,将不久于人世,决定传位长孙,即惠帝(因长子已先他而去),但又恐惠帝年幼,难服天下,尤其怕他几个儿子不服,便托孤给方孝孺,令他辅助惠帝以统天下。
惠帝即位初,方孝儒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明史》《方孝孺传》) 果不出朱元璋所料,惠帝即位后,他的四叔朱棣不服。棣虎踞北平,自恃兵强马壮,才过惠帝,皇帝之位,非他莫属,只是要找个机会,有了借口才能动手。
机会来了,建文(惠帝年号)三年,北方瓦刺人兵犯中原,侵占居庸关,威胁燕赵。朱棣趁机上书惠帝,担任讨伐瓦刺的明军主帅,朱棣英勇善战,又会宠络人心,很快击溃了瓦刺军。在班师回朝的途中,他认为机会难得,直接挥戈南下占领了南京,进了明故宫。他四处寻找惠帝不着,又找不到玉玺,上了太和殿,正要进门时却受到方孝孺的阻拦,方举起手里的象笏猛击朱棣胸部,大声训斥他"篡",象笏也从中间断成两截。朱棣大怒,命属下掌嘴,方仍高声叫嚷"篡"。朱棣下令将方孝孺的舌头割掉,方坚持着,用嘴里的鲜血在门前一块雕着祥龙腾飞的巨石上写下一个"篡"字。字才写了一半,朱棣气急败坏地拔出佩剑,把方孝孺的双手砍断了。方孝孺临死不屈,坚持着把一个大大?quot;篡"字用血写在大石上。朱棣怒极,令武士立即把方孝孺拖出去处以磔刑,还不解恨,又令株连方孝孺"十族",并用剑猛斫了巨石一刀。
在封建社会里,只有九族,明成祖朱棣却要株方孝孺"十"族。于是属两江总督府管辖下的方姓遭了殃,宿迁姓方的当然也不例外,大多被杀了,只有少数隐没姓氏的逃了出去,过着游离他乡的逃亡生活。冤案直到一百五十多年后,才得以平反。流落他乡的方姓人才敢恢复原姓氏,携儿带女回到故乡。为了纪念先祖,他们用面做了似象笏的朝牌。一代代做下去,越做越精,越做越好,成了当今人民喜爱的食品,沭阳朝牌也越来越出名了。
数百年来,沭阳朝牌的影响逐渐扩大,乃到附近的潼阳(阴平)、庙头等集镇,烤制朝牌也出了名。这一带制作的朝牌,大块的,长过一尺;小块的,七寸左右;外酥里绵,香味扑鼻。淡味朝牌有两种:一种是涂糖浆、撒芝麻的,烤成后,色呈桔黄,有黄桥烧饼的风味;一种是白薄朝牌,薄如锅巴,色如锦帛,毫无糊斑,酥脆可口,保留了面粉自身的香甜味。咸朝牌也有多种,除了和人葱花油盐等作料,还有夹入豆腐渣或虾皮屑等做成"千层饼"式的,更易引发人的食欲。制作朝牌,全用活面,发面和烤制的技法均有讲究:?quot;发面成头不准、调碱成色不准、块头剁切不匀不准下炉"的规矩,甚至贴朝牌人站立的姿势、两手的动作均有规定。外行的人观看师傅贴朝牌,只注意他一手抓起面块,一手把面块拉一下,往朝牌炉内炭火旁一贴,殊不知这套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有严格的规定。朝牌炉,内装炭火,四壁滚烫,上边只留小小的圆口,技术精巧的师傅,往炉内贴朝牌,不兴绕着炉子转,做到站位固定,并且遵照"仰掌前推、勾手后贴、从左向右、左右开弓"的口诀,一般在两分钟左右贴满一周。这些规定,都是从长期实践中煅炼出来的。因为只有严格遵照这些规定动作,久练久熟,才能灵巧快捷地做到…陕贴快熟而不?quot;。关于颜集师傅贴朝牌的动作,还有个小故事呢:抗日战争时间,我八路军攻打高沟、杨口日伪据点,有个沭阳颜集街的朝牌师傅参加担架队。据点打开来了,这位师傅在高沟街上游玩,见一家饭店打朝牌的,绕着炉子转着贴,他上前批评说:"你贴朝牌围着炉子转,怎能贴快贴好呢!"这位贴朝牌的听了很生气,放下手中的面块,顶撞他说:"你若能站在原地不动,把一炉朝牌贴好,我今天发的面,全部用来慰劳你们民工!" "此话当真?"
"男子汉大丈夫,说话岂有不算数的?"
"那好!"这位朝牌师傅洗了手,两脚站立不动,一口气把一炉朝牌贴好。饭店贴朝牌的佩服得五体投地,问明师傅的家乡居牡,感叹地说:"怪不得沭阳朝牌远近闻名呢,若不是按照规矩苦练三五年,绝对不会有这般硬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