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山羲皇庙遗址,亦称伏羲女娲庙、人祖庙,俗称爷娘庙,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郭里镇庙东村,占地3万多平方米。凫山羲皇庙遗址,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已有记载,宋时形成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古建筑群体,是山东省内现存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一处祭祀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建筑遗址。凫山羲皇庙遗址的古代碑碣石刻,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艺术信息和历史记忆,成为社会发展重要的历史见证,对研究古代书法技艺、雕刻艺术,特别是对研究历代政治、思想、文化、民俗等具有珍贵的文物参考价值和借鉴价值。
凫山羲皇庙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约140米,南北长约160米,总占地面积约22400平方米。建筑群以外围墙为界,分为内、外两部分,外围墙外的遗迹有照壁、午朝门,6座碑(碑趺)等组成。外围墙内自西向东分为5组相对封闭的建筑组群。其中西一组建筑群,平面呈长方形,由上洞庙、下洞庙、卧佛殿等5座建筑及羲皇门等3座门楼等组成;西三建筑组群为独立的院落,平面呈长方形,以玉皇殿为界,由山门、吕公洞、玉皇殿、玉极楼等建筑组成;西四组建筑组群平面形状不甚规整,南北狭长,由海瑞庙、包公祠、阎王殿、三清殿、大佛阁等8处建筑组成;西五路建筑群,位于最东端,平面形状近长方形,由尼姑庙、风婆婆殿、土地庙、华佗庙、鼓楼、王母殿等建筑及杏祥碑。西二路建筑群规模最大,布局清晰,平面呈南北狭长长方形,由朝王殿、钟楼、鼓楼、人祖殿、火神庙、学堂、三圣殿、耳殿、磨房、坡西、团圆宫等建筑组成。其间,有明万历“创建三圣殿碑记”碑刻及赑屃碑座。现存石碑石刻较好者有明万历四十五年《重修伏羲献殿记因序历代帝王纪》碑、明万历四十七年《创建三圣殿记》碑、清顺治四年《杏祥》碑、清康熙六年《玊上宫殿通宇碑》等4通碑刻。
羲皇庙碑刻
据记载,从唐朝至清代,凫山羲皇庙遗址共遗存碑碣300余块,最早的有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重修碑,矗立原址的有明万历四十五年《纲纪碑》、明万历四十七年《三圣碑》、清顺治四年《杏祥碑》、清康熙丁未年《通宇碑》。
《纲纪碑》又叫《重修羲皇献殿记因序历代帝王纪碑》。赑屃驮架,高9米,宽1.46米,厚0.4米,因镌刻中国历代帝王即皇统大纲本纪,所以碑额名曰“纲纪”,“山西按察司副使”邹人潘榛篆额,进士第邹县知县、河北束鹿人李凤翔撰写碑文,立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全文约2950字。历数盘古、三皇五帝,尤推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正式从夏代帝王纪历开始,一直截至当世明朝万历,共计载刻正统十三朝234名帝王年号及其在位时间,另附春秋、战国、王莽新朝、五胡归魏及辽、金之主。《纲纪碑》现保存完好,对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沿革具有珍贵的文物参考价值。
《创建三圣殿记碑》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立,高2.4米,宽1.1米,厚0.4米,弧型碑顶,立于人祖殿后,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复圣六十二代孙颜伯廉撰文,温而厉书,碑文为楷书。现保存完好。
《创建王母阁殿杏祥碑》,清顺治四年(1647年)岁次丁亥仲春立,立于王母列仙殿前,高 8米,宽1.4米,厚0.4米,碑顶为二龙戏珠石雕,碑体两侧雕有二龙戏珠图案,赑屃驮架,如晦子题碑文,碑文为行草书,以赞山色秀美,称颂西天王母之圣德。现保存完好。
《玊上宫殿通宇碑》,又称四棱方碑。位于玊极楼院内,玉皇殿后,清康熙丁未岁龙兴年(1667年)立。此碑形体奇特,碑帽整体若伞盖,上雕有莲花,顶部托有一石球,宛若珍珠;碑座呈四方杯状体,束腰雕有马、羊、鹿、花等图案;碑体为四棱方柱体,阳面为楷书玉极楼的碑文序,蓬莱山玄真洞正乙紫府双口道人题撰;阴面为草书诗一首,字体遒劲有力,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诗末落有“虚昌道人亲笔”,传说是八仙之一吕洞宾的手迹。现保存完好。
凫山羲皇庙,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已有记载,宋时形成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古建筑群体。
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凫山羲皇庙重修时已具有相当规模,后经宋、元、明、清多次维修,形成东、中、西三路,殿、庑、阁、楼百余间,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民国十八年(1929年),凫山羲皇庙遗址被军阀梁冠英部焚毁,原址剩下5根5米多高的8棱石柱、5座龟驮石碑等。
“大跃进”时,凫山羲皇庙遗址被拆除了包括梳洗楼在内的砖木结构的建筑物,木料和砖运去炼了钢铁。20世纪60年代初,又拆除了其他所有建筑,并伐倒了所有树株(包括两株老树)运到郭里集村东建了一片房子。
2006年12月,凫山羲皇庙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遗址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