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堇在野生环境中,生长在高度海拔1000–2300米的山区。在5℃即开始生长,生长适温为10℃-15℃,耐寒性强,可耐轻度霜冻,在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可露地越冬,忌高温,超过20℃枝条易伸长,不易形成紧凑株形,超过30℃生长受阻,但比三色堇耐高温,长江中下游地区露地栽培至6月中旬仍有观赏价值。喜光,适度耐阴,开花对日照长度不敏感,但短日照可以促发分枝。喜凉爽环境,忌高温,耐寒性强。日照不良,开花不佳。
原产于西班牙和比利牛斯山脉。世界多地和中国均有栽培。
角堇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0-30厘米,宽幅20-30厘米。具根状茎。茎较短而直立,分枝能力强,四棱,嫩茎绿色,老茎常为紫绿色。叶互生,披针形或卵形,有锯齿或分裂;托叶小,呈叶状,离生。有叶柄。
花两性,两侧对称,花梗腋生,长5-6厘米,有2枚小苞片;萼片5,略同形,基部延伸成明显的附属物;花瓣5,花径2.5-4.0厘米。花色丰富,花瓣有红、白、黄、紫、蓝等颜色,常有花斑,有时上瓣和下瓣呈不同颜色。下方(远轴)1瓣通常稍大且基部延伸成距;雄蕊5,花丝极短,花药环生于雌蕊周围,药隔顶端延伸成膜质附属物,下方2枚雄蕊的药隔背方近基部处形成距状蜜腺,伸入于下方花瓣的距中;子房1室,3心皮,侧膜胎座,有多数胚珠;花柱棍棒状,基部较细,通常稍膝曲,顶端浑圆,前方具喙。
果实为蒴果,呈较规则的椭圆形,成熟时3瓣裂;果瓣舟状,有厚而硬的龙骨,当薄的部分干燥而收缩时,则果瓣向外弯曲将种子弹射出,900-1500粒/g。种子倒卵状,种皮坚硬,有光泽,内含丰富的内胚乳。细胞染色体基数x=6,10,11,12,13,17,18,21,23,27。
中国长江中下游可于9月中下旬播种,11月下旬摆放或定植于露地,12月即可开花形成景观。北方地区可在1-2月于温室中播种育苗,3-4月在露地开始形成景观。如夏季有降温设备,亦可于夏季育苗,秋季开花。
种植角堇应选择有机质含量高、排水良好、pH值为5.6-6.5的沙质壤土。移栽后的缓苗期应始终保持土壤湿润,缓苗后方可开始施肥。此时角堇花芽开始分化,逐步进入生殖生长阶段,除补充氮肥外,还需要施用钾肥,两者比例是氮∶氧化钾为1:1.5。角堇对肥料浓度较为敏感,一般不宜高于150ppm,土壤含盐量高于1.5克/升时生长不良。植株进入旺盛生长阶段后,每周可按上述要求浇施液体肥料。微量元素中角堇对Mg、Fe需求较多,生长期中可用0.025克/升的MgSO4和FeSO4喷施1-2次。生长期中摘心可促发侧枝,增加单株花数,延长单株花期。合理使用多效唑等生长延缓剂有利于形成紧凑的株型。
角堇900-1500粒/克。适合用精量播种机播种。种子发芽适温为15℃-20℃,播后出苗约需7-14天,出苗后应立即见光,否则易形成“高脚苗”。
角堇子叶较小,可用200孔穴盘育苗,pH值为5.2-6.2,播种适宜基质是1∶1的泥炭、珍珠岩,用700倍液百菌清与基质混拌可有效防止苗期病害。前一年采收的新种子发芽率一般在90%以上,因此每孔只需播1粒,播后覆盖基质的厚度大体与种子的直径相当。出苗后立即将日/夜温度降至18℃/14℃,以防幼苗徒长。真叶出现后可施用50-75ppm氮肥,随着幼苗长大,氮肥浓度可逐步升高至100ppm。育苗期间应始终保持基质湿润。播后4-5周、4-5片真叶时即可移栽到8厘米营养钵中或定植。
角堇观赏价值很高,用于花坛周边景观、林地装饰、花园,床前、窗台、是在容器中生长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