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无伴奏弦乐作品包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三首组曲(Partita)和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suite),都是他任职科登时所作,在同时期他也创作了许多器乐曲,这跟那时环境有关,因为当时并没有合唱团供他使用,他也不必创作宗教性质音乐。
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被誉为“小提琴演奏的圣经”,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如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为钢琴演奏的圣经,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无法逾越这座巅峰。
这些作品的创作顺序并没有历史文献可以考证,如果单纯以推论方式来说,似乎无伴奏小提琴在先,这是因为无伴奏小提琴写作在这之前已有许多先例,而整套无伴奏大提琴作品则以巴赫开先河.就乐曲组成来看,小提琴组曲型式非常不统一,大提琴组曲型式十分一致,似乎是他先在小提琴上熟悉无伴奏弦乐曲写作后再应用于大提琴。
如是组合很明显看出重心是在第二乐章,和教会奏鸣曲特色相符.各乐章虽有明显速度上差别,但同样是快板和慢板亦有不同性格.
第一乐章慢板通常是流利的歌唱(第三号奏鸣曲除外,这个例外显示了另一项特色),在歌唱线条中偶或加入一些和声显示出自由幻想风特色,性格上类似前奏曲.由是,第二号与第三号结尾都非完全终止,导引到下一乐章赋格.
赋格在内容长度上都可视为奏鸣曲的重心,在赋格中偶会插入不属赋格的稍带即兴式段落.
第三乐章带舞曲风格,有固定节奏支撑,性格上不同于自由的第一乐章慢板,而且通常在此转调(第一号降b大调,第二号C大调,第三号F大调),是全曲的转折点,在长度上通常最短.
第四乐章虽是快板但性格上异于使用复弦演奏沉重的第二乐章赋格,演奏几乎全使用单音(虽然它仍在制造复音效果),并非求取沉重的结束而是一种轻的结尾.
再进一步讨论,这三首奏鸣曲间有某种关联性,可说是越来越严谨.第一二号奏鸣曲第一乐章都是自由歌唱性,但第三号却是由一个附点动机发展的严谨结构.再看第二乐章赋格,第一号赋格主题是一个小节,第二号是两个小节,第三号是四个小节,长度也明显越来越长,插入段也越来越少,第三号插入段并非完全自由的而是主题的变形,由是可以看出越来越严谨与复杂的架构。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的出版顺序是:奏鸣曲第一号,组曲第一号,奏鸣曲第二号组曲第二号,奏鸣曲第三号,组曲第三号如是交错出版.为何如此呢?三首组曲的形成为不规则,但三首奏鸣曲却很明显的为一个统一架构,是自成一套系统的作品.是因为调性安排的关系吗?这六首确实可以找到调性的关联,但却是组曲,奏鸣曲自成系统.因此这样的出版顺序可以推论为:巴赫意欲将这六首统一为一组作品,避免明显的分为组曲和奏鸣曲两组,而且如是交错出版也使这六首的安排不致太单调
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组成十分统一:
第一乐章慢板(前奏曲风)
第二乐章快板(赋格)
第三乐章慢板(类似间奏)
第四乐章快板(单音演奏,类似轻的结尾)
巴洛克时代组曲大致由阿勒曼德舞曲--库朗舞曲--萨拉邦德舞曲--吉格舞曲组成,先简介构成基本组曲型式的四种舞曲:
一.阿勒曼德舞曲
由其名可知这种舞曲应该是源于德国,弱起拍开始,乐句前会用一个短音符前导,(有时候不止一个如大提琴第三号组曲),通常为4/4拍,乐句并没有一定长度,性格是流动歌唱的,中速或慢速.(但大提琴第三号的阿勒曼德舞曲有著颇不同个性)
二.库朗舞曲
源自法国,亦由弱起拍开始,三拍子(3/4或3/2拍),这种舞曲特色是3/4拍和6/8拍混用(一个小节分成三份或两份),会有重音交错出现感觉,性格上是跳跃的,不同于阿勒曼舞曲的流动性.
三.萨拉邦德舞曲
在正拍上开始,三拍子,这种舞曲的特色是重拍在第二拍上,速度通常是缓板速度,个性上十分沉重,通常会使用复弦演奏,在这个乐章可以见到巴赫的深情.
四.吉格舞曲
弱拍开始,6/8或12/8拍,作为组曲最后一个乐章.它可以是轻快的,但也可庞大的.像大提琴组曲第三和第六号,不是轻快的单音演奏而是有著复声部的壮丽吉格舞曲.
前奏曲:
似乎没有一定的限制,越到近代发展越自由,若仅讨论出现在无伴奏弦乐作品中的这几首,它们大部分可视为分散和弦和音阶的组成,这归结到音乐家演奏前先试琴会先弹弹音阶和弦,久之便形成前奏曲.巴哈在这种最没有限制的曲式里发挥他最大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步舞曲:三拍子,正拍起始.
柏雷舞曲:四拍子,从第四拍弱拍开始.
嘉禾舞曲:四拍子,从第三拍弱拍开始,乐句的开始与结束亦遵守这个规则,有时会在中段插入有著基础低音的牧瑟舞曲.
在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小步舞曲,柏雷舞曲,嘉禾舞曲都分成两首,先演奏完第一首再第二首,然后再回到第一首(但不反覆),如此有类似三段体的结构.另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里的舞曲反覆都相同,但无伴奏小提琴组曲有时反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结尾不同.
三首小提琴组曲的组成不大一致:
Partita No.1 Partita No.2 Partita No.3
阿勒曼德舞曲--变奏(Double)阿勒曼德舞曲前奏曲
库朗舞曲--Double 库朗舞曲 罗瑞舞曲
萨拉邦德舞曲--Double 萨拉邦德舞曲 嘉禾舞曲(轮旋曲风)
柏雷舞曲速度--Double 吉格舞曲 小步舞曲I&II
夏康舞曲柏雷舞曲
吉格舞曲
由是可以看出组曲一和二是奠基在前述组曲基础上,组曲一是在每个乐章后加入音型变奏(以及将吉格舞曲换为柏雷舞曲),组曲二则是在组曲最后加入夏康舞曲作为总结.这首长度及份量上都远超过前四首的夏康不免令人联想起贝多芬的op.130,以大赋格总结前五乐章的作法.组曲三则像是各种舞曲的组合而成,很例外的这首有前奏曲,也是这三首中惟一的前奏曲.
组曲一中的Double通常是用单音演奏,而且通常是同时值音符流动(从头到尾都几乎是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之类),颇有即兴自由味道,这些音型变奏都已不再保有原来舞曲特征,仅是取其主题加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