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地下核工程,是最具魅力和象征意义的三线建设遗产资源,也可称为最近的红色特色旅游资源。著名景观设计大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将其与深山合石壁相提并论,并表示可以与三峡大坝抗衡。多位中科院院士对这个洞体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评估,发现816军用洞穴是世界上解密的人工洞体中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洞体。工程洞体内厂房进洞深度400米左右,顶部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150米以上。816洞体可以预防100万吨当量氢弹空中爆炸冲击和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还能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
核洞内最大洞室为反应堆主厂房,侧墙开挖跨度为25.2米,拱顶跨度为31.2米,高69米,总面积1.3万平方米,核反应堆大厅从3层直通9层。
位于8层的核反应堆大厅,二三十米高的大厅内,当年反应堆的支架部分依然保存,将近1米宽的“工”型钢做成的支架,绕成一个正四方型,支架下诺大的工艺管的圆形插孔密密麻麻,有1984个工艺管道,旁边1米多宽防辐射沟内,铺满了从云南运来的重晶石沙,空荡荡的大厅顶部,布满了圆形的窟窿,每个直径有10厘米左右。就在反应大厅四周的墙上布有两层钢制的走廊,乳白色油漆漆成的墙面依然闪闪发亮。厚重的铁大门足足有两寸厚。
核反应堆大厅的底部,也就是816核军工洞内的三层,走过一个狭窄的回廊,穿过一个弯着腰才能进入的两寸多厚的铁门,有一个圆形锅状的池子。该池子的上口直径在20米左右,深有5米,有负责正常生产的生产泵、负责调控温度的控制泵以及可对“失控”者及时制止的安全泵等。
位于9层的中央控制室,大厅中央放着一个灰色的控制台,控制台上写着“出厂日期:198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长城开关制造厂”的字样,顶上一个1983年造的紫光灯依然亮着。最让人吃惊的是控制室的计算机系统,占了三面墙,面积达150平方米左右,计算机高达两米左右,中间许多电线裸露在空空的铁制架子上,一张发黄的装置显示屏的产品证明书上,写着制造日期:1978年6月30日。几个直径两米左右的圆形显示屏上,有各个部位的分布标志。洞内四季恒温,温度均在25℃左右。
4月1日-10月31日:08:30-16:0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09:00-16:30
1、重庆高速——走盘龙立交——走南涪路——涪陵南下道右转到沿江公路——白涛镇——816地下核工程景区
2、重庆火车北站(动车)——涪陵火车北站(乘坐121路公交车)——罗家花园(乘坐208到山窝方向公交车)——816地下核工程景区
3、重庆火车北站(普快)——涪陵火车站(乘坐101路公交车)——罗家花园(乘坐208到山窝方向公交车)——816地下核工程景区
4、重庆红旗河沟汽车站——涪陵汽车西客站(乘坐208到山窝方向公交车)——816地下核工程景区
1958年中苏决裂,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舰发生激战,并延烧到中国南部地区。毛泽东随后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两次指出,中国经济命脉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
20世纪60年代,国家决定在大后方西南地区建一个核工厂,有关部门多次考察、论证后,在重庆涪陵白涛镇选址。为了保密,从此白涛的地名也随之从地图上消失。1966年,周恩来批准建造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816军工洞,即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此工程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当年,隶属于第五十四师的101、103、123三个团奉命赶赴重庆建造816。
816工程位于涪陵白涛镇,这是乌江边上仅几千人口的一个小镇,为了保密,凡是有“问题”的人一律迁出,白涛的地名也随之从地图上消失。1967年2月,工程兵第54师(“文革”代号“8342部队”)所属三个团入川,承担起西南三线816工程的建设任务。1970年,54师参加抗美援越的一个团和留在酒泉基地的一个团全部归建。国家核能工业部也陆续派出三个建筑公司,主要任务是架桥铺路、建厂房和住宅区。涪陵区县调配的民工又有1万人左右,加上从全国征调的人才和老厂转调的技术尖子也近1万人。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里,一下聚集了将近6万人1975年,54师完成坑道施工任务,奉命撤离白涛。
2010年4月底,作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中国解密核反应堆,816洞体工程的部分区域,开始成为旅游项目。对外开放的景区综合运用声光电效果,并模拟还原核工程原有部分功能,例如104大厅曾是中国第一台原子能发电厂所在地,这里模拟设置了汽轮发电工作等场景。同时,816工程的历史背景、定点选址、工程建设、解密开放等内容,也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在景区内有所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