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于中国河南北部(太行山)。生长在海拔1100-1200米的阴坡山崖石壁上。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根深长,伸入石缝中有时达地上部分4-5倍。花葶无毛或有时被稀疏柔毛,高4-15厘米,葶上无叶,仅有1-5枚对生或互生的苞片,苞片3裂,裂片带状披针形,无毛。基生叶为单叶,稀有时叶柄上部有1-2极小的裂片,卵形或椭圆形,长2.5-10厘米,宽2-8厘米,顶端圆钝,基部截形或圆形,稀阔楔形,边缘有粗大钝齿或波状圆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几无毛或在叶基部脉上有极稀疏柔毛;叶柄长2.5-10厘米,无毛或被稀疏柔毛。
花雄性和两性同株或异株,单生花葶顶端,稀2朵,花开放时直径3-4.5厘米;萼筒陀螺形,无毛,萼片浅绿色或常带紫色,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顶端急尖至渐尖;花瓣白色,倒卵状椭圆形,顶端圆钝;雄蕊多数,着生在萼筒边缘;雌蕊多数,被疏柔毛,螺旋状着生在花托上,在雄花中数目较少,不发育且无毛;花柱被短柔毛(毛长约0.2毫米),延长达14-16毫米,仅顶端无毛,柱头略扩大;花托在果时延长,达10毫米,纤细柱状,直径约1毫米。瘦果长3-4毫米,被疏柔毛(毛长0.5毫米)。花果期5-8月。
温室栽培:从野外挖来的太行花苗,用细沙、草炭土各半调制的培养土上盆,在温室内栽培,夏季温室遮荫,注意通风,室温25-30℃。冬季加温,控温在8-15℃条件下,每年换盆。每周浇水1-3次。4-10月长势最旺,花期1月至4月。3月份是盛花期。每株苗年萌新芽苗2-6个,叶30-50片,开花12-35朵。在温室条件下,几年来生长正常,但同一植株不同生长阶段,形态上出现活跃的分化现象。如叶片形状,除卵形、椭圆形,还有长椭圆形、心状卵圆形、三角状卵形;叶基截形、圆形或楔形;叶缘圆钝或锐尖,深裂或波状浅裂;叶色油绿或灰绿;叶对生、互生等。花的性别除雄花、两性花,还有单性雌花;每个花攀小花数达到1-5个;花瓣也出现7-巧瓣的复瓣和达到38瓣的重瓣花。个体变异为选育优良栽培品种提供了方便条件。
露地栽培:中国北京香山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太行山相近。如年平均气温北京1.8℃,产地10.1℃,年降水量分别为645毫米、约800毫米,日照时数2635小时、2480小时。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栽培条件下水分条件较好,1988-1991年露地栽植的太行花,不同苗龄植株均生长正常,越冬良好,有1/4的叶片冬季仍保持活力,而原产地未见成活叶片越冬。北京平原地区比产地山区入冬晚,早春升温快,太行花春季萌发生长期比产地提早15-20天,生育期达到258天。
一般温度高于5℃时,越冬苗开始萌芽展叶,生长旺盛期气温在20-25℃,气温过高在35-40℃,表现出抑制生长状态。在全日照条件下,叶片厚,叶柄粗短,单叶重,叶色浓绿,出叶分株较少,表现出光照过强的特征。如在夏季适当遮荫、或栽培在稀疏林下,保证充足的水肥条件,植株生长茂盛。地栽条件下最好是栽植在泥炭土细沙各半的培养土上,土壤疏松,保水好,植株根系发达,叶片繁茂,花朵硕大。沙土或普通黄壤土生长不良。
繁殖育苗太行花在原产地很少采集到发育成熟的种子,主要靠茎生不定芽沿有限的石缝扩大种群。人工栽培每年可产生2-6个茎生不定芽,在秋季或初春册下分株移栽,无根的芽苗扦插在苗床上,生根后移栽,一般可全部成活。离体培养用腋芽接种在每升附加ZT0.2毫克6-BA1.0毫克的MS培养基中,分化产生愈伤组织再接种在每升加入0.5毫克NAA、2.0毫克6-BA分化培养基中形成不定芽,即可生根出苗。此外,也可诱导成胚状体播种成苗。
太行花属古老的残遗种,对于阐明蔷薇科某些类群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有科研价值。民间常用太行花治疗癣症。太行花花白色如杏花大小,花朵稠密,有观赏价值。花朵的构造特殊,是研究蔷薇科植物的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