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潭普济桥是一座九拱石桥,长98米,宽5米,分9孔,形状呈两头低中间高,为我国古桥常见的倒马鞍形结构。由于建筑风格独特且历史悠久,被列为清远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济桥东西两端原来各有十三级石阶,两边桥头各有一副石刻对联,其中东边桥头对联曰:“当路难逢中立客,知君原是过来人。”西边桥头对联曰:“大前程终难驻足,好晚景及早回头。”据说,此对联是清代举人陈谟所撰,可惜后来已被毁坏。
普济桥的建筑材料全是平板大青石,每块约重三四百斤,当时建桥在完全没有机械辅助,那一块块的大青石,从哪里用什么方法运来,又用什么方法把它逢合架设成桥,真是不可思议。
清光绪庚辰年(1880年),曾任广东潮阳守备的浸潭人冯锡章与乡绅陈经秦、邹思廉、冯永鉴、黄桂宗、左宏武、杨上帮、陈子康等人倡议建桥,并积极捐筹建桥资金,由湖广(湖南、广东、广西)石匠王祥义等120多人承建,历时3年,共耗资白银一万一千多两。
清远知县罗玮为桥题额为“普济”,寄予了“普渡众生、济世为怀”的禅意,也喻意着这座桥和建桥者为当地老百姓所做出的贡献。浸潭籍举人、国史馆誊录陈谟为普济桥撰写的碑记,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建桥史实。
普济桥建成后的第二年夏天(1885年),滨江河山洪暴发,汹涌的洪水冲坍了普济桥东面的第一、二孔。次年修复,此后再也没有损毁。
清(远)阳(山)公路通车时,当地人用水泥铺平石级和桥面。从此,普济桥上整天车水马龙,南来北往的车辆和行人川流不息,络绎不绝。近年来,随着清连一级公路的全线贯通,新的107国道取代了古老的清阳公路,普济桥也告别了车马繁喧,寂静地横卧在河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