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东西两侧分别设红线宽18米的两条平行道路,连接政府大楼与文化路,主要解决政府的车行交通和广场两侧建筑物的人行交通。政府中心的人行交通主要通过广场中心的步行台阶和甬道解决。两侧建筑物的车行交通尽量引向外围,以减少广场两侧人、车干扰,广场两侧道路的中间分别设两条红线宽18米的东、西向道路、连接外围道路,以解决广场与外围道路的横向联系。广场内部禁止车行,以保证广场人群活动空间的完整。利用广场两侧建筑物后退余地及大型建筑物的底层内广场设公共停车场,使广场周围的交通组织流畅有序。广场周围现状用地性质复杂,布局混乱,为了满足行政办公中心的功能和标志性地段的景观环境要求,对周围用地性质和布局在规划中进行适当调整,广场东侧酿造厂和沿路的部分居住用地,广场西侧的部分仓储用地和居住用地,其建筑性质、建筑体量、与广场空间不协调。规划要求、广场东侧南段的酿造厂搬迁,改为公共建筑用地,其西侧布置国际会议中心,东侧布置宾馆和商业服务,北段的三幢点式住宅楼和一幢条式住宅楼远期搬迁,与其南边用地联为一体,为行政办公用地。保留新建的白天鹅宾馆和威士大酒店,北段的仓库和住宅拆除改为行政办公用地,近期布置办公楼,远期布置信息档案中心。成为政府办公的辅助用地。
文化东路南侧东段的办公及小学用地保留,建筑物进行改造或翻建,沿新威路东侧部分为行政办公用地,作为现有单位的改造用地,新威路西侧的疗养院用地逐步改造为商业服务和行政办公的综合用地,设综合楼和写字办公楼。调整后的用地性质和布局完善了行政办公中心的功能、形成了吸引力、辐射力较强的城市功能中心。威海市人民广场标志性地段北高南低,以政府办公楼群和人民广场为中心,和周围建筑群为主体的大型公共活动空间,构成既完整有序又富有变化的空间,周围建筑的布局既考虑了对广场的围合作用,又留有开敞的视线走廊。不遮挡观海视线。在地段东南分别设十八层、十五层塔式建筑。文化路南侧建筑高度均低于十二层,东段观海通视走廊内建筑物均低于五层,广场两侧北段建筑物均低于六层,以免喧宾夺主。在空间细部处理上,在两侧建筑群的一侧设连续的柱廊,形成较强的围合感,丰富了广场空间的层次,每根柱头上装设照明灯,夜晚灯一亮,能清晰的显示广场的轮廓,更加丰富了这一地段的空间层次。
威海市人民广场以草坪为主、轴线位置为大台阶直通政府办公楼,广场北端为浮雕墙,南端入口处为硬地广场及标志性雕塑,其间缀以几株乔木和花坛小品,东侧草坪略大于西侧。广场地段中,城市干道文化路和新威路在其南端的丁型交叉,解决了此地段与外界的交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