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央行2013年12月11日确定俄罗斯法定货币卢布的货币符号,其形状类似一个大写的字母P,不过P的下半部分多了一横。这一货币符号是28万名俄罗斯人投票选出来的,支持率为61%。
俄罗斯央行网站在当天公布消息说,央行批准了用于代表卢布的货币符号——“₽”,其形状为大写的西里尔字母Р,不过在Р的下半部分辅以一条水平线,这样字母P的中部就形成了一个“=”,这两条平行线象征卢布的稳定地位,但2014年底,卢布却大幅贬值。
卢布最早为沙皇俄国的货币单位。1800年开始确立与黄金的比价,1897年卢布纸币的含金量为0.774234克。1922~1924年,苏联进行货币改革。1961年1月,再次实行货币改革,卢布的含金量定为0.987412克,对美元的汇价确定为1美元兑0.9卢布。此后近30年这一汇率没有大的变化。1989年10月28日,苏联宣布实行双重汇率。
1990年11月1日卢布官方汇率在30年后第一次大幅度贬值,由1美元兑0.6卢布贬到1美元兑1.80卢布。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卢布成为俄罗斯的本位货币单位。前苏联的其他加盟共和国在独立后,有的发行了本国货币,有的仍采用卢布。1993年7月,俄罗斯政府宣布,1961~1992年发行的卢布纸币停止流通,同时发行新版卢布。1994年11月25日,卢布的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3235卢布。
在前苏联时,卢布的币值曾高达2美元,但苏联解体后,通货膨胀非常迅速,卢布的币值急剧下降,最低时达1400卢布兑换一美元。1994年俄罗斯开始发行新卢布,普京当选总统后,执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新卢布已达到将近26卢布兑换一美元。
为了让卢布跻身为国际货币之一,2006年俄罗斯决定为卢布票选出一个专属标志。同年7月1日,卢布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2013年10月30日,为纪念2014年索契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俄罗斯发行《2014年索契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钞,这也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发行纪念钞。
俄罗斯卢布(Рублевка)是俄罗斯的本位货币单位,分为纸币跟铸币两种。辅币是戈比(Копейка)。1卢布=100戈比。纸币面额有5(退出流通)、10(少见)、50、100、200、500、1000、2000、5000卢布,另有1、2、5、10卢布及1、5、10、50戈比铸币。
5卢布:诺夫哥罗德州首府大诺夫哥罗德的千年俄罗斯铜像,圣索菲亚教堂,诺夫哥罗德克里姆林宫的城墙。
10卢布: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首府克诺亚尔斯克的帕拉斯克瓦皮亚特尼萨礼拜堂,跨越叶尼塞河的公用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水力发电厂。
50卢布:列宁格勒州首府圣彼得堡的船首柱雕像,彼得保罗要塞,旧圣彼得堡交易所及船首柱。
100卢布:莫斯科市的莫斯科大剧院门廊上的双轮战车,莫斯科大剧院。
200卢布:塞瓦斯托波尔市的1854-1855年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沉船纪念碑,克森尼索遗迹,克里米亚半岛地图。
500卢布:阿尔汉格尔斯克州首府阿尔汉格尔斯克的彼得大帝纪念碑、谢多夫号帆船及海岸码头。
1000卢布:雅罗斯拉夫尔州首府雅罗斯拉夫尔的智者雅罗斯拉夫纪念碑及喀山圣母教堂,圣约翰施洗者教堂。
2000卢布:滨海边疆区首府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跨海大桥,阿穆尔州斯沃博德内市的东方航天发射场。
5000卢布: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首府哈巴罗夫斯克的尼古拉·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纪念碑,跨越黑龙江的伯力桥。
俄罗斯、阿布哈兹、南奥塞梯
卢布国际化是俄罗斯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5月普京在国情咨文中首次提出要实现卢布完全可兑换以后,俄罗斯拉开了以卢布国际化为目标的新一轮金融外交的序幕。
2006年7月,俄罗斯完成了对《外汇调节与管制法》的修改,放松了对卢布在资本项目下的管制,使卢布实现了完全可兑换。此后,俄罗斯政府在外交活动中大力推动其贸易伙伴在双边贸易中以本币进行结算,用卢布进行能源贸易结算,以及力图使卢布成为地区储备货币。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俄罗斯经济虽然经受了严峻考验,但俄政府还是借助G-20峰会和“金砖国家”峰会等外交平台,呼吁建立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增加用于国际结算的币种。
2009年6月,梅德韦杰夫总统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发表讲话,更加明确地提出,俄罗斯的任务是“要使卢布成为更有吸引力、更方便、更可靠的结算手段”。这表明俄罗斯的卢布国际化战略没有丝毫放松。本文拟从货币国际化理论出发,对俄罗斯实现卢布国际化的措施、卢布在独联体国家中的地位、中俄贸易本币结算以及卢布国际化的前景等问题进行分析。
俄罗斯为实现卢布国际化及提高卢布的国际地位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
第一,实现卢布在资本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是俄实施卢布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货币完全可兑换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之一。俄罗斯早在1996年6月就已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程第8条的规定,实现了卢布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但由于种种原因,俄罗斯一直没有放开对资本项目的管制。2000年以后,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俄罗斯领导人开始将卢布完全可兑换提上议事日程。2003年5月,普京总统在国情咨文中首次提出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卢布完全可兑换的时间表,要求俄政府在2007年前完成这一任务。2006年5月,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再次要求加快实现卢布完全可兑换。同年6月13日,俄中央银行宣布,从当年7月1日起,俄罗斯将完全取消1998年金融危机后所实施的针对卢布自由兑换的所有限制,对俄公民放开兑换卢布的数量限制,提高允许带出境外的卢布的数量,允许俄公民在国外银行开设账户。6月29日,俄政府颁布了《外汇调节和外汇监督法》修正案草案。该法案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所有限制,其中包括有关俄出口商必须向指定银行出售外汇以及对自然人向国外账户汇款超过15万美元实施限制的规定等。卢布完全可兑换为其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推动贸易伙伴在相互贸易中用本币进行结算。一般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用本币进行结算需要满足一些条件,首先是两国贸易额较大,且进出口规模相当;其次是两国的货币应为可兑换货币;再次要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比如在对方国家开立银行账户,规避汇率风险等。俄罗斯只在与少数邻国的贸易中用本币进行结算,其中与白俄罗斯80%的贸易和与哈萨克斯坦30%-40%的贸易是用本币结算的。为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本币结算的范围,俄罗斯与中国、委内瑞拉和土耳其等国进行了谈判,其目的在于首先与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合作历史的贸易伙伴之间达成共识,寻求突破。2009年9月,俄罗斯与越南中央银行就对外贸易本币结算问题达成了协议,但由于种种原因,两国在相互贸易中仍在使用美元进行结算。2010年1月,在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访问俄罗斯期间,俄土两国就本币结算问题达成了原则共识。但是俄罗斯对伊朗提出的相互贸易本币结算问题没有作出回应。俄罗斯认为,俄对伊的出口额远高于进口额,如两国实行本币结算,俄罗斯将持有大量伊朗货币难以消化。针对这种情况,伊朗提出俄伊两国可考虑部分贸易尤其是能源项目合作可试行本币结算,但这一问题仍未取得进展。
推动独联体成员国之间及中俄之间的贸易用本币进行结算,是卢布国际化战略的重点。2009年4月1日,独联体财政部长、经济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后,俄罗斯财政部长库德林宣布,独联体成员国正在研拟扩大双边贸易本币结算的办法。同年11月23日,独联体国家政府首脑理事会会议在雅尔塔召开,会议详细讨论了成员国之间的本币结算问题。各国政府都表示支持贸易结算币种多样化,在相互贸易中不仅使用美元结算,还可用本币、卢布或其他货币进行结算。
第三,要求能源进口国在能源贸易中用卢布进行结算。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卢布国际化,也关系到俄罗斯的能源外交问题。首先,俄罗斯作为能源出口国,一直希望在石油定价机制中拥有一定的发言权。为此,普京提出了俄罗斯建立石油交易所、天然气和其他产品的交易所,并用卢布进行定价和结算。2006年6月8日,“俄罗斯交易系统”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始石油远期合同交易。俄罗斯还在圣彼得堡建立了专门的石油交易所,并希望将其建设成为继纽约、伦敦、新加坡和东京之后的全球第五大石油交易所。其次,俄罗斯向其合作伙伴提出油气贸易以卢布定价和支付款项的要求。俄与越南、白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家正在就用卢布支付油气款项进行谈判,并向摩尔多瓦、蒙古和乌克兰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但只有越南原则同意了俄方的提议。此外,俄罗斯政府还要求主要油气公司在其油气贸易中用卢布定价和交易。2008年底,梅德韦杰夫在其就任总统后的首次国情咨文中要求俄罗斯企业加快在油气贸易中用卢布结算的进程,并在其他行业的对外经济活动中使用卢布。天然气工业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等大公司,已多次要求其合作伙伴用卢布支付贸易款项,但应者寥寥。
第四,推动独联体框架内的货币合作。为提高卢布和独联体其他国家货币的国际地位,在俄罗斯的推动下,独联体成员国于2004年9月15日颁布了《独联体货币领域合作与协调行动的构想》。该文件放弃了建设统一卢布区的设想,提出成员国各自建设本国的货币体系、支付体系和外汇市场,进而为实现金融和货币一体化创造条件。《构想》确定独联体国家货币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货币的完全可兑换;货币进入外汇市场交易;协调汇率政策,保持本币币值稳定;建立可靠、有效的货币转移制度,包括储蓄存款业务的转移;向经济主体和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领域提供国民待遇,共同制定限制金融市场准入的清单。《构想》提出,为实现上述目标,应采取的措施有:实现国内外汇市场的自由化,提高外汇市场的流动性水平,根据国际通用的规则制定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调节规则,并使之趋同;完善支付结算机制,在支付结算中扩大本币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汇率政策趋同,远景是建立消除汇率波动的协作机制:选择最优化的汇率制度,并协调行动,确定汇率波动的区间;建立协调货币政策的跨国结构,或对现有机构进行完善;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国家,建立联合的货币支持机制,稳定国际收支失衡国家的汇率和宏观经济平衡。
《构想》提出将分阶段完成上述目标,第一阶段(2004-2006年),实现经常项目下货币可兑换;独联体国家的结算除使用硬通货外,可使用本币。第二阶段(2006-2010年),各国货币法相互协调并趋于一致,保障资本自由流通。第三阶段(2010-2017年),各国进入经济稳定增长阶段;经济改革完成;支付结算采用现代标准;完成关税同盟建设,建立统一的内部市场,实现经济法律法规的高水平协调。最终目标是制定干预汇率的共同方针,针对货币金融政策作出集体决策,就共同货币达成一致,并使之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国际储备货币。
第五,打造俄罗斯的国际金融中心。卢布国际化战略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是密不可分的。俄罗斯专家指出,建设俄罗斯的国际金融中心,首先是一个民族自豪感问题,也是加强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问题;其次,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可起到创造就业机会的作用,比如,纽约的证券行业占城市工资的23%,就业人数占全市就业人数的5%;此外,发达的金融市场将提高投资,保障生产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更为重要的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对卢布的国际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俄罗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情况下,卢布的国际化进程才能取得积极进展。
根据俄经济发展部制定的《俄罗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构想》,俄罗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2008-2010年,重点在于发展国内证券市场,实现本国证券市场与地区证券市场的一体化,使俄罗斯金融市场成为提供跨国金融服务的局部的国际金融中心,成为独联体地区范围内的金融中心。第二阶段,在全球范围内提高竞争力水平,使俄罗斯金融市场成为地区性金融中心,成为在欧亚地区起主导作用的国际金融中心。《构想》提出,为实现这一目标,除构建良好的国内金融制度、培育发达的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改革税制等国内措施外,还要实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一体化。为此,俄计划为外资提供简单便利的准入制度。主要工作有四项:一是简化外国资本进入俄罗斯的制度;二是降低交易成本;三是简化外国资本的交易制度;四是完善外汇法规,取消那些影响俄罗斯机构投资者在境外投资的限制,降低风险。
(一)卢布在独联体地位的演变
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国家曾提出建立统一卢布区的设想。但随着独联体成员国先后推出本国货币,统一卢布区的设想被束之高阁,独联体成员国开始用本国货币与卢布进行结算。在独立初期,独联体成员国经济状况普遍恶化,本币币值极不稳定,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大多以实物或“硬通货”进行结算,国内经济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美元化现象。1998年金融危机后,成员国之间停止了以实物结算对外贸易的做法,开始转向用“硬通货”进行结算。美元在独联体国家对外贸易中承担了价值尺度、支付工具和贮藏手段的职能。除美元外,卢布在独联体国家对外贸易结算和外汇构成中也占较大比重。而独联体其他国家的货币则难以成为对外贸易的支付工具,更无法承担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的职能。根据独联体统计委员会发布的数据,独联体成员国之间总出口的20%和总进口的38%为区域内贸易,2004年前11个月相互贸易规模达到950亿美元④,实际上具备了进行本币结算的条件。但制约本币结算的因素仍大量存在。首先,虽然独联体国家间贸易依存度较高,但各成员国在信贷领域和证券领域的合作微乎其微,各国金融联系松散,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不完善,外汇市场发展滞后,各国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水平高。其次,一些成员国银行系统的流动性过低,无法承担起兑换货币的职能。相比之下,俄罗斯卢布是最有可能成为地区货币的币种。
卢布在独联体对外贸易中扮演着仅次于美元的重要角色。首先,俄罗斯经济总量大,占独联体地区的70%以上,在独联体地区没有哪个国家可与之相匹敌,这是卢布可能成为独联体主要货币的决定因素。卢布是独联体地区为数不多的可在交易所作为外币进行买卖的币种,各国中央银行均发布美元、卢布与本币的汇率牌价,而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货币的汇率则是套算出来的。其次,俄罗斯为提高卢布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在国内市场禁止以美元、欧元或所谓“约定单位”对商品标价,并以立法形式明确卢布为俄境外唯一的价值尺度,这为降低“美元化”水平、提高卢布地位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部分出口商品开始用卢布标价。2005年1月,俄政府决定按国内卢布价格向独联体其他成员国出口军火,这一措施进一步强化了卢布在独联体地区的地位。
(二)独联体国家间的本币结算
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俄罗斯外汇管理制度自由化以后,独联体国家对在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中使用卢布的兴趣明显增强。独联体国家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和个人大多开始倾向于接受卢布,并在银行账户中存入卢布。这是因为卢布兑换美元不存在困难,并且卢布的存款利率较高。独联体国家的商业银行出于种种考虑,也乐于向其客户提供卢布贷款,或进行卢布资产操作,或将卢布投入具有较高流动性的银行间信贷市场和公司债券市场。2009年俄罗斯与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之间用卢布进行贸易结算较为积极。在这些国家之间的支付业务中,卢布正在挤出美元。2009年使用卢布的结算量达到相当于178亿美元的规模,约占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支付总额的48%左右。由表1可以看到,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之间,约50%都是用卢布结算的。但不可否认,美元仍是除卢布以外最主要的结算币种。此外,欧亚经济共同体除俄罗斯以外的成员国间的结算,卢布不是最主要的币种。比如,在哈萨克斯坦与白俄罗斯的结算中,卢布所占比重约为25%,美元占58%;在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的结算中,卢布占3%,美元占88%;在哈萨克斯坦与塔吉克斯坦的结算中,卢布仅占0.5%,美元占99%。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卢布可以成为俄罗斯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结算币种,但如果没有俄罗斯的参与,独联体其他国家还是倾向于使用美元进行结算。
此外,独联体国家在对外贸易结算中使用本币的比例很低。比如,哈萨克斯坦坚戈、白俄罗斯卢布、乌克兰格里夫纳在与俄罗斯的外贸结算中虽扮演一定角色,但在对俄贸易结算中所占比例极低,不足2%。哈萨克斯坦在与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进行外贸结算时,使用坚戈的比重仅占1%,相当于1.8亿美元,白俄罗斯在与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的外贸结算中,其货币仅占0.5%,约为1.77亿美元。
(三)卢布在独联体作为结算货币面临的问题
如上所述,卢布在独联体国家中的地位受到许多限制。首先,政治因素影响卢布在独联体国家中的使用。货币是国家主权的象征,独联体国家在获得独立后,将本国货币视为主权独立的象征,对使用卢布持排斥态度。其次,任何一种货币都需要有足够的商品作保证,卢布能否被广泛接受,取决于其购买能力。再者,俄罗斯向独联体国家出口的商品中,能源占相当大的比重⑤,这些产品在传统上是用美元标价和结算的,卢布在能源贸易中既不是价值尺度,也不是支付手段,这种状况不利于卢布成为地区货币。结算币种与合同标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独联体国家的企业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为锁定合同价格,仍倾向于用美元或欧元标定价格。这表明,对外贸易主体对卢布汇率的稳定性仍不够信任。此外,独联体各国除与俄罗斯开展经贸活动外,也与许多非独联体国家进行广泛的经贸活动,需要大量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更新时间:2021年7月26日)
10卢布=0.09868英镑
10卢布=0.13525美元
10卢布=0.87693人民币
10卢布=14.925日元
10卢布=1.05116港币
10卢布=0.11484欧元
10卢布=155.941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