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作BeringovoMore。白令海是太平洋沿岸北的边缘海,介于51°22′E、66°31′N之间,海区呈三角形。北以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南隔阿留申群岛与太平洋相联。
位于太平洋北端的水域。它将亚洲大陆(西伯利亚东北部)与北美洲大陆(阿拉斯加)分隔开。面积230.4万平方公里,海水体积3700×1040㎞³,平均水深1636米,水深4773米。并经白令海峡连北极海。美俄国界即在白令海和白令海峡上。
水中生物丰富,有鲑、鲱、鱈、鲽、大比目鱼等,具有经济价值。岛屿也是海狗、海獭的滋生地。北部海区海象、海豹、海狮分布在北部区域。
1648年俄国探险家杰日尼奥夫(SemyonI.Dezhnyov)率船队首先来此探险。
1728年丹麦船长白令(VitusBering)航行到此海域,因而以他的姓氏命名。
海底深度
白令海海底地形大致可分为浅水区(浅于200米)和深水区
(深于200米)两部分,两者的面积几乎相等,浅水区为陆架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陆架宽达640多公里,其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4%,是世界上大的陆架之一。
陆架上分布着许多浅于150米的水下平原。西南部为深达3700米~4000米的深水区,其西部有自北向南延伸的奥柳托尔斯基海岭,南部有向北延伸的巴韦尔斯海岭,分别把科曼多尔海盆、巴韦尔斯海盆和阿留申海盆分隔开。浅水区和深水区通过阿留申群岛之间的各海峡与太平洋相通。
海底沉积物
海底沉积物主要由陆源物质组成,每年输入的沉积物约有3亿吨~4亿吨。沉积物的分布随地形而不同,陆架多砂砾,陆坡多粉砂,深海盆主要为粘土质的硅质软泥,南部海区多含有火山物质。
白令海的海底可分为两个区域。东北半部为陆架,是世界上宽的陆架之一。离岸远可伸到643公里。经白令海峡伸向楚科奇海的地区,陆架浅于200米,使流入北极海盆的海水仅限于表层水。第二个区域为西南半部,由深水海盆组成,大深度为4420米。海盆的海底非常平坦,水深介于3800米-3900米之间,且被两支海脊分隔开。奥利伍托斯基海脊,起自北部,贯穿着整个海盆;另一支为独特的拉特岛海脊,起自阿留申岛弧,按逆时针方向盘绕着海盆。这两支海脊把深水区域分隔成东、西两个海盆。在这深海盆内,还有沉淀得很快的沉积海盆;该海盆在玄武基岩上已覆盖着2000米~4000米深的沉积物。
岛屿
白令陆架还从平坦的海底抬升起几个岛屿,圣劳伦斯岛、努尼瓦克岛和普里比洛夫群岛。陆架的边缘以4°一5°坡度陡峭地下倾。在阿留申岛链的东南角,陆架深深地被白令峡谷所割裂,该峡谷长度超过161公里,宽度在32公里以上,深深地切入,并有50多条支谷。这可能是世界上大的海底峡谷了。在峡谷的两侧,到处都有1829米高的谷壁,矗立于平缓倾斜(0.5°)的海底之上。白令陆架的沉积物是由砂和淤积于坡麓的砾石组成。反之,在深海盆却覆盖着硅藻软泥。
白令海大致呈三角形,顶端向北,底部为由阿拉斯加半岛与阿留申群岛连接的1600公里的长弧所形成。这些岛屿属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一部分。东西宽为2400公里,南北为1600公里。海中岛屿很多,有阿留申群岛、努尼瓦克岛(Nunivak)、圣劳伦斯岛、纳尔逊岛(Nelson)和卡拉京岛(Karagin)。白令海可分为大小几乎相等的两部分。沿东、北部大陆棚、岛棚伸展的浅海平原水深约在150公尺(500呎)。西南海域较深的平原平均水深3700米~4000米。
终年寒冷。年平均气温,南部为2℃~4℃,北部为-10℃~-8℃。北部一年中日平均气温在零下和-20℃以下的天数,分别为240天和100天;南部日平均气温在-20℃~0℃之间的天数为140天。年降水量南多北少,东南部可达1600毫米以上,以降雨为主;北部仅280毫米,主要是降雪。冬季,阿留申低压南移,大部海区为北极冷气团和大陆冷气团所控制,盛行偏北大风,气温剧降。低气温,北部为-45℃,每月有一半时间为暴风雪天气;南部为-23℃。夏季阿留申低压退向海区东北部,海洋性气团向北移动,海区多偏南风,云雾和降水增多,能见度极差。
洋流
表层流为气旋型环流。自阿留申群岛之间的各海峡进入白令海的太平洋水,分别形成了阿图海流、塔纳加海流和横向海流。它们自阿留申海脊的北侧向东或东北流,然后转向西北,把大量温暖的太平洋水携带至海区西北部。其中的横向海流流至纳瓦林角近海,又分为两支:向北的一支为劳伦斯海流,经白令海峡流入北冰洋;另一支与阿纳德尔海流(来自阿纳德尔湾)相汇合,成为强大的堪察加海流,沿西伯利亚东岸南下。主流经科曼多尔海峡(水深大于4000米)流入太平洋,成为亲潮的源头,支流经海峡汇入白令海的太平洋暖水中,构成了白令海的气旋型环流。在阿拉斯加陆架上向北流动的海流,一部分流入北冰洋;另一部分折向西南。白令海峡西侧,还偶尔可见向南的极地海流。环流夏强冬弱,冬季在偏北大风作用下,进入白令海的太平洋水势力减弱,极地流几乎遍及白令海峡和海区的西北部。
水团有表层水、中层水和深层水,都源自北太平洋。表层水包括陆架水(水深为100米~150米),是太平洋表层水受海区的降水、大陆径流、融冰和结冰、寒冷气候的影响,发生强烈变性形成的。盐度为28.0‰~33.2‰,温度为-1.6℃~10℃。夏季,温暖的低盐水出现在西伯利亚陆架区,因为那里海水稳定成层。中层水位于表层水之下,水深200米~400米之间。温度为1℃~4℃,盐度为33.1‰~34.0‰。低温度出现在表层水和中层水之间。因为冬季冷却,对流混合可达200米~300米,而夏季海水受热只限于近表层(15米~50米),冬季形成的冷水仍残留在表层之下,出现低温度层──冷中间层。随着冬季的到来,冷中间层得到更新。冷中间层向下,温度、盐度增加,是未变性的太平洋水团。深层水团位于400米以下,温度低于4C,盐度为34.0‰左右。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减低,盐度增大,在3500米~4000米深处,温度为1.51℃±0.2℃,盐度为34.68‰±0.2‰。
海上风暴
白令海风暴频繁,气候严寒,海面多浮冰,是世界上航海艰难的海区之一。尤其在北部,冬季被1米~2米厚的冰层所覆盖。海冰始于9月,结冰范围以1月为大,可扩展到200米等深线处,南可达布里斯托尔湾和堪察加近岸。5月开始融冰,7月除了白令海峡仍有浮冰外,均已无冰。
潮汐类型
潮汐类型各地不同从白令海峡到阿拉斯加半岛(诺顿湾南岸除外),从阿纳德尔河口到堪察加海岸都为不正规半日潮,潮差为0.7米~5.2米。其中以布里斯托尔湾北岸潮差大,达8.3米。从阿纳德尔湾到杰日尼奥夫角为正规半日潮,潮差为0.2米~3.0米。阿留申群岛和诺顿湾南岸为不正规全日潮,潮差为1.4米~2.0米。白令海峡两岸潮差小,仅0.2米~0.6米。潮流很大,海峡东侧流速可达3米/秒,7月、8月要比2月、3月大3倍~4倍。阿留申群岛各海峡有时流速也可达1.5米/秒~4米/秒。
白令海的潮汐类型是受风的作用而引起的。流入该海的有从阿留申岛链流入的太平洋水。潮流和从江河流入的淡水。深海盆的海流模式主要为气旋式环流。一部分向北经白令海峡流出,另一部分返回流入太平洋。陆架上的海流;除了阿拉斯加近岸外,基本上都受潮汐的作用。许多江河流入的淡水,都向北经白令海峡流入楚科奇海。
白令海峡
白令海峡窄处仅35千米,平均水深为45米,使太平洋与北冰洋之间深层冷水交换受到限制,因此白令海受北冰洋严寒的影响仅限于海峡南端附近海域,从而使白令海区主要受北太平洋海水交换的影响,是典型的太平洋北部边缘海。
白令海的海洋生物非常丰富。据统计,鱼类约有300种以上。捕捞对象主要有鲑鱼、比目鱼、绿鳕、海胆等,其中以鲑鱼和蛤科类产量高。此外,还有珍贵的海洋腽肭兽、海狸、鲸等都很有捕捞价值。按单位面积计,白令海是世界海洋鸟类多的栖息地,也是世界上大叶藻产量高的海区。矿产资源以石油蕴藏量较高,而且是一个未开发的矿区之一。
浮游生物有两个旺盛的生长季节,一个在春季,另一个在秋季。它们主要以硅藻为主,为食物链提供了基本。使白令海成为很有价值的渔场的主要是巨蟹、虾和315种鱼类,尤其是其中的25种鱼类及哺乳类更有经济价值,譬如:虎鲸、白鲸、喙鲸、黑板须鲸、长须鲸、露脊鲸、巨臂鲸和抹香鲸等鲸类都很丰富。不过,受到海洋环境恶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鲸已成为地球上的物种。国际捕鲸委员会(IWC)等环保组织一直在强烈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制定法规禁止对鲸的捕杀。虽然日本、挪威等国仍然在有组织地捕捞鲸鱼,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政府都明确对鲸鱼实施法律保护。普里比洛夫群岛和科曼多尔群岛是海豹的繁殖场,海獭、海狮和海象也众多。
由于冬季强烈的对流混合把丰富的营养盐类带至大洋表层,为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已发现浮游植物有163种,其中以硅藻为主,主要密集于浅海。鱼类很多,据统计有300多种,包括50种深水鱼类。重要的经济鱼类有鲑鱼、鲱鱼、比目鱼、鳕鱼、鲽鱼、鲈鱼等。此外,鲸类众多,海獭、海象、海狮、海豹和北极狐等都属常见。普里比洛夫群岛和科曼多尔群岛更是海熊的繁殖场所。陆架浅海还有丰富的软体动物及藤壶、海绵、海蠕虫和蟹。北部陆架的石油和天然气,海底的金矿和锡矿都十分丰富,尚有待于开发。
白令海西岸是堪察加半岛。中国唐朝时堪察加半岛上的部族曾经向唐朝进贡,中国元朝的辽阳行省的东边有可能已经到白令海西岸。
流鬼国,在堪察加半岛—东到白令海峡,唐代流鬼国地界:
《新唐书·东夷传》:
流鬼国去京师一万五千里。直黑水靺鞨东北。少海之北。三面阻海。多沮泽。有鱼盐之利。地气早寒。每坚冰之后。以木广六寸。长七尺。施系于其上。以践层冰。逐其奔兽。俗多狗。以其皮毛为裘褐。胜兵万人。南与莫曳靺鞨邻接。未尝通聘中国。贞观十四年。其王更三译而来朝贡,授骑都尉。
中国北宋的《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五卷: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上贞观十四年(庚子,西元六四零年)
......
辛丑,流鬼国遣使入贡。去京师万五千里,滨于北海,南邻靺鞨,未尝通中国,重三译而来。上以其使者佘志为骑都尉。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西元725年),以安东都护薛泰请在黑水靺鞨内置黑水军,以其大的部落为黑水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并派遣了内地长史(都督的副职)等官员协助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管辖,开元十四年唐朝在这里设置了黑水都督府。开元十六年赐都督姓李名献诚,对黑水靺鞨地区(今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实施有效的行政管辖。治所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唐代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黑水靺鞨开辟了对堪察加的航线即库页岛与堪察加半岛的鄂霍次克海航线。航线起点在莫曳靺鞨(莫曳皆部)所在的库页岛。
《新唐书·靺鞨传》载,黑水(黑龙江)西北有思慕部,往北走10天到郡利部(今黑龙江入海口庙街),再往东北走10天到窟设部(又名窟说部,“窟说”是“库页”的音转),再往东南走10天就到莫曳皆部即莫曳靺鞨了。终点在流鬼国(今堪察加半岛的西南岸)。这条航线从库页岛出发后,顺着海流趁西北风(这一地区一年中西北风有八个月)向东南航行,到择捉岛后,则转向东北而后到堪察加半岛南端,全长918海里(1700余公里),用15天。说明库页岛的靺鞨族人在唐朝已掌握了鄂霍次克海的逆时针方向的海流规律,开辟了这一条从西北走向东南再转东北的大弧形航线。
早考察白令海的西方人是俄国哥萨克人S·迭日涅夫。
据报告,1648年,迭日程夫和一个小队从东西伯利亚海的科雷马河河口出发,向东航行,绕过东角(迭日涅夫角),经过白令海峡,驶进白令海,并向西到楚科奇半岛南端的阿纳德尔河口。
当然,白令海是以丹麦航海探险家v.白令的名字命名的,白令海一名早出现于1778年。在1724年-1749年的北方大考察时,他于1725年~1728年在俄国服役,在俄国彼得大帝的授命下,两次来到这个海区,探测亚洲和美洲是否在此相连。
1728年,白令离开了他在鄂霍次克海的临时工作区,驶过白令海,往北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南楚科奇海。第二次出航,白令率30名控测队员到达美洲,在阿拉斯加南部登陆,但返航时所乘“圣彼得号”船不幸触礁沉没,白令和部分探测队员在白令岛上死于坏血病。
1778年,J·库克船长乘“决心”号向北航行,通过白令海峡,成为穿过北极圈和南极圈的人。
1778年,英国库克探险队的队员福斯到此海考察,并正式以“白令海”一词命名此海。
白令海的海水可较自由地与太平洋温水进行交换,北部与北冰洋冷水相联,故海面水温北低南高。西部受北亚漫长而酷寒的冬季影响,海水降温深度可达150米—250米。东部受北太平洋暖水影响,冬不甚寒,夏较温暖。水温的南北差异,加上气流活动影响,促使白令海表层水的物理变化剧烈。冬季水温很低,海区北部冰封千里。夏季热月份高水温可达8℃。增温深度可达20米—30米,形成浅水温度跃层。夏季海面降雨较多和河水注入,使海区盐度降低,低盐度可达17‰,从而使20米—30米深处出现盐度跃层。两个跃层相结合,使30米以上的表层海水出现密度梯度,构成夏季显著的水文特征。
此前,白令海是世界含多海产量的地方之一,在阿拉斯加水域捕获的鱼和贝壳类海产量占了全美国的一半。因为北极的变化,白令海的气候在未来会更不稳定。由于白令海变暖,30年后科迪亚克岛(在阿拉斯加南部)的渔民捕捞的海产品将不同于过去的海产品。渔业生物研究专家MikeLitzow说:“我们真的无法得知将来还可以捕捞什么东西。”Litzow在科迪亚克高等学校内作了题目为“全球变暖对白令海鱼和甲壳类动物产生的影响”的演讲,他描述了全球变暖对阿拉斯加渔业所产生的影响,并说:“白令海正在逐渐消失。”Litzow举例说明海水温度上升是如何促使海洋中的动物发生变化的。地球的其他地方水温上升,比如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州海岸,导致了光滑粉红虾的移动,现已出现在阿拉斯加河流中。Litzow说,与30年前比较,气候变化已经改变了白令海渔业的发展,虾业和蟹业接近消失,而鲑鱼和那些生长于海底的鱼迅速发展。至于酸性度,阿拉斯加湾和白令海比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都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