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从河流的发源到入海,举凡干流、支流、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经的伏流、瀑布、急流、滩濑、湖泊等等都广泛搜罗,详细记载。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所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所记的一些政区建置往往可以补充正史地理志的不足。所记的县级城市和其他城邑共2800座,古都180座,除此以外,小于城邑的聚落包括镇、乡、亭、里、聚、村、墟、戍、坞、堡等10类,共约1000处。在这些城市中包括国外一些城市,如在今印度的波罗奈城、巴连弗邑、王舍新城、瞻婆国城等,林邑国的军事要地区粟城和国都典冲城等都有详细记载。交通地理包括水运和陆路交通,其中仅桥梁就记有100座左右,津渡也近100处。经济地理方面有大量农田水利资料,记载的农田水利工程名称就有坡湖、堤、塘、堰、堨、覩、墱*、坨、水门、石逗等。还记有大批屯田、耕作制度等资料。在手工业生产方面,包括采矿、冶金、机器、纺织、造币、食品等。所记矿物有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汞等,非金属矿物有雄黄、硫黄、盐、石墨、云母、石英、玉、石材等,能源矿物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兵要地理方面,全注记载的从古以来的大小战役不下300次,许多战役都生动说明了利用地形的重要性。
除了丰富的地理内容外,还有许多学科方面的材料。诸如书中所记各类地名约在2万处上下,其中解释的地名就有2400多处。所记中外古塔30多处,宫殿120余处,各种陵墓260余处,寺院26处以及不少园林等。可见该书对历史学、考古学、地名学、水利史学以至民族学、宗教学、艺术等方面都有一定参考价值。以上这些内容不仅在数量上惊人,更重要的是作者采用了文学艺术手法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所以它还是汉族古典文学名著,在文学史上居有一定地位。它“写水着眼于动态”,“写山则致力于静态”,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散文的集锦,神话传说的荟萃,名胜古迹的导游图,风土民情的采访录”。《水经注》在语言运用上也是出类拔萃的,仅就描写的瀑布来说,它所用的词汇就有:泷、洪、悬流、悬水、悬涛、悬泉、悬涧、悬波、颓波、飞清等,真是变化无穷。所以我们说《水经注》不仅是科学名著,也是文学艺术的珍品。
如此丰富的内容,其价值自不待言。这里仅就历史地理方面来说,就有取之不尽的功效,侯仁之教授曾利用它复原了北京周围古代水利工程,研究了毛乌素沙漠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运用它来研究古代水道变迁,湖泊湮废、地下水开发、海岸变迁、城市规划、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等等诸多课题。
《水经注》有如此深远影响,这与郦道元治学态度的认真是分不开的。为了著作此书,他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引书多达437种,辑录了汉魏金石碑刻多达350种左右,还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对所得各种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亲自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本溯源,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本书实际上是中国北魏以前的古代地理总结,书中许多珍贵资料早已失传,不少人从中可以辑佚或校正一些古籍。
郦道元(46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本书共40卷,记述了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他为官“执法情刻”、“素有严猛之称”,颇遭皇族、豪强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汝南王元悦乘雍州刺吏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作关右大使。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早期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和洛阳担任中央官员,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一生足迹遍及中国北方。他为官“执法情刻”、“素有严猛之称”,得罪不少皇族、豪强,在东荆州刺史任上,威猛为治,被百姓上告,因而免官。在京期间专心撰写《水经注》。
北魏汝南王元悦是男同性恋者,其得宠的男宠丘念因弄权纵恣被郦道元逮捕,元悦找灵太后恳求特赦,郦道元干脆赶在圣旨到达前处死了丘念。自此元悦与郦道元结下深仇。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元悦乘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作关右大使。萧宝夤果然反叛,派人把郦道元和弟弟郦道峻及其二子在阴盘(今陕西省临潼县东)驿亭一同杀害。魏收修撰《魏书》,将郦道元列入〈酷吏传〉。
郦道元一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卷89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代表作有《水经注》。道元写景文字,遣词精当,“词组只字,妙绝古今”。历来研究《水经注》称“郦学”。唐代李白、杜甫的诗,都吸收了《水经注》的艺术滋养,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文章实脱胎于《水经注》。宋朝苏轼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也屡读。”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有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刘熙载亦云:“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士》胜境。柳州游记,此先导也”日本地理学家米仓二郎称郦道元为“中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著作另有《本志》、《七聘》,均已失传。
详见词条郦道元。
《水经注》完成于1400多年以前,当时雕板印刷尚未出现,一切书籍的流传都是通过传抄来实现的,《水经注》也不例外。
《水经注》写成以后不久,郦道元就遇害,当时这部著作有几种钞本,已不得而知。隋统一全国,整理国家藏书,《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水经注》一书的钞本,卷数为四十,是完整无缺的本子,这也是目前所知《水经注》最早的钞本。
唐朝取代隋朝后,《水经注》成为唐朝的国家藏书,《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经籍志》均著录为40卷。唐后经五代至北宋初,《水经注》的钞本仍为足本,被作为历朝的国家藏书代代相传。(国家藏足本)
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8),崇文院(北宋朝廷的藏书库)整理藏书,编制《崇文总目》,《水经注》被著录为35卷。从这个时候开始,北宋以前的一些类书和地理书所引《水经注》中的泾水、滹沱水、(北)洛水等卷篇就不见了。(国家藏残本)
事实上,《水经注》的钞本,并不为历代朝廷所独有,民间也有流传。是否为隋之后,从朝流落民间,我们并不知道;是足本还是残本,也不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在唐朝后期,《水经注》已为一般知识分子所见,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山经水疏不离身”,说明《水经注》已有民间的钞本;到了北宋,此书在民间的流传只会更为广泛,苏东坡《石钟山记》有文“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就引了一整段《水经注》的文字。然而,这些钞本,早已不见影踪。从宋代钞本中钞出的本子,也绝无所闻。元代也没有钞本流传。(民间钞本)
到了明代纂修《永乐大典》,《水经注》被钞录在内,这个钞本一直流传了下来,我们称它为“永乐大典本”。这是我们所知的现存的最早的《水经注》的钞本。除了“永乐大典本”,明代还有一些郦学家的私人钞本。比较著名的有柳大中的影宋校本和赵琦美的三校本等,后来也都已失传。现存的明钞本有两部,一部是稽瑞楼藏本,从宋元写刊本中钞出,有清人何焯、顾广圻等校跋,现存北京图书馆;一部是海盐朱希祖旧藏,也是从宋本钞出,有王国维、章炳麟等校跋。另,天津人民图书馆也藏有一部明钞残本,称为“练湖书院钞本”,仅存卷21-24
清代最著名的《水经注》钞本为天津人民图书馆所藏的“小山堂五校钞本”。这是一部完整无缺的清钞本,卷首有“戊午夏杪篁病翁五校毕漫志于首”的题字,可知是乾隆三年(1738)年全祖望33岁时的作品。正文以外,批注甚多,要旨与赵一清《水经注释》合,可知是赵一清手笔。这部钞本熔二人业绩于一炉,是郦学界的宝贵遗产。(清钞本)
《水经注》一书的刊印,出现在北宋中后期。根据已知的信息,《水经注》的第一种刊本是成都府学宫刊本,刊印年代不得而知,而且早已亡佚。第二种刊本刊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也已亡佚。另,现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残缺不全的南宋刊本,内容不足全书的三分之一,这是现存的唯一一部宋版《水经注》。
明朝以后,雕板印刷术有了很大发展,刊本很多。流传至今的明代刊本有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黄省曾刊本,还有万历十三年(1585年)年吴琯以元祐二年本为底本的刻本。最著名的刊本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朱谋玮校勘的《水经注笺》,这是《水经注》刊本史上的名本。
在《水经注笺》的基础上,清初的许多郦学家,进一步认真校勘,出现了不少优秀刊本。特别是在乾隆年间郦学研究进入全盛期后,先后刊印了两种超越前代的佳本:其一是赵一清所校勘正,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刊印的《水经注释》。依清代著名学者王先谦的评价,此书为赵一清“数年考订苦心”的杰作。《水经注释》刊行以后,接着刊行的就是武英殿聚珍本,即所谓的“殿本。继殿本以后刊行的是全祖望的《七校本水经注》,他所依据的底本是一本被称作“双韭山房校本”的家传本。全氏一生,校此书共七次,《七校本水经注》在他死后的光绪十四年(1888年)刊行,可惜这个本子在付印之前,被校勘失误,从而影响了这部刻本的声誉。
郦学史上,《水经注》的最后一种刻本,是王先谦的《合校本水经注》,刊行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他以殿本为底本,把朱谋玮的《水经注笺》、赵一清的《水经注释》以及孙星衍等校本的成果收入在内,这是一种受人欢迎的佳本。
清代后期,欧洲在18世纪末年出现的石版印刷术传入中国。石印书籍在这时大批出现,包括《水经注》在内。光绪二十年(1894年)长沙宝华书局石印的巾箱本《合校水经注》,即是石印本。
铅印是至今流行的一种印刷技术,中国在30年代曾经出版过几种铅印本《水经注》:一种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刊》本,由殿本排印而成;一种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四部备要》本,由合校本排印而成。这两种铅印本《水经注》,对此书的流行,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些普通原稿和钞本,制作成铅印本是容易的,但对于一些正文中夹带了珍贵批注的本子,却只有影印才行。1935年,商务印书馆采用影印的办法,出版了《永乐大典》本《水经注》,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影印本。《永乐大典》本《水经注》的问世,是中国郦学史上的一件大事。除了这部影印本外,建国以后,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另一部规模巨大的《水经注》影印本,这就是杨守敬、熊会贞合撰的《水经注疏》。遗憾的是,他们的定稿本被人盗卖,至今下落不明,只有早年的钞本流传。中国科学院于1957年影印了他们的早期钞本,这是中国出版的第二部《水经注》影印本。1971年台北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他们早年的另一部钞本,这是中国的第三部《水经注》影印本。
1.例义谨严。凡经文均以“过”字叙述水的流行所经之地,凡注文则以“迳”字作为叙述水的流经之地的标志。二字使经、注分明,全书无一处苟且。
2.确定“迳见”(目验)的鉴定标准,强调实践第一的精神。这是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依亲历所见,订正材料,以定取舍。
3.提出一个“经之误正”的论点,大胆指出经文水道的讹误,同时也对前人注经的旧解进行了驳斥。这种在尊经时代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发展了疑古惑经之风,影响很大。
4.郦道元作注,于所见石刻,有的存录,有的考证。其所录石刻,纠正了《洛阳伽蓝记》所颠倒了的一字石经与三体石经先后的记述错误,又保存了世界上最早的水文实录。他所开创的碑刻文物之学,成为宋人金石之学的先导,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郦道元(446或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他在自己序文中写道:
首先,古代地理书籍,《山海经》过于芜杂,《禹贡》《周礼·职方》只具轮廓,《汉书·地理志》记述又不详备,而一些都、赋限于体裁不能畅所记述《水经》一书虽专述河流,具系统纲领,但未记水道以外地理情况。他在游历大好河山时所见所闻十分丰富,为了把这些丰富的地理知识传于后人,所以他选定《水经》一书为纲来描述全国地理情况。王先谦评价:郦道元注《水经》的目的在于“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王先谦合校本序》)。
其次,他认识到地理现象是在经常变化的,上古情况已很渺茫,其后部族迁徙、城市兴衰、河道变迁、名称交互更替等等都十分复杂,所以他决定以水道为纲,可以进而描述经常变化中的地理情况。而更重要的是,他当时身处政局分裂时代,他向往祖国统一,着眼于《禹贡》所描写过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版图广大的祖国,他利用属于全国的自然因素河流水系来作纲,可以把当时人为的政治疆界的限制打破了,从而充分体现他要实施祖国统一的决心。
《水经注》对于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和世界地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水经注》中山川景物的描写,还被作为文学作品受到后人高度评价。书中的缺点也有:他因为是北朝人,所以南方水系的记录有些简单,其中还有些差错。当然,如此宏富的巨作,受到当时时代和条件的限制,难免存在不少错误。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即已明确指出其黄河河源问题上的“纰缪”。另外由于他不可能到边远地区和南方进行实地调查,这方面错误也较多些。有些地方的引书也不尽可信等等,但这些并不损害全书价值。
《水经注》原有40卷,宋初已缺5卷,后人将其所余35卷,重新编定成40卷。由于迭经传抄翻刻,错简夺伪十分严重,有些章节甚至难以辨读。明清时不少学者为研究《水经注》做了大量工作,有的订正了经注混淆500余处,使经注基本恢复了原来面貌。有的做了不少辑佚工作,更多的是做了校勘注疏工作,清末著名学者杨守敬与其弟子熊会贞用了毕生精力撰写了《水经注疏》和编绘了古今对照、朱墨套印的《水经注图》,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有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的《水经注疏》,为今后研究利用《水经注》提供了方便。
戴震校勘《水经注》,删去妄增之字一千多个,改正错讹三千多处,补葺阙佚两千多处,足见功夫之深,如段玉裁所说:“凡故训、音声、算数、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之善恶是非,以及阴阳、气化、道德、性命,莫不究乎其实。”——《戴震全书》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确详细的地图。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437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著。《水经注》共40卷(原书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40卷,是经后人改编而成的),30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1252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20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是我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旧传为西汉桑钦所作。经清代学者考证,大概是三国时人所作。原书列举大小河道137条,内容非常简略。郦道元就力之所及,搜集了有关水道的记载和他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所注,对《水经》中的记载以详细阐明并大为扩充,介绍了1252条河流。注中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叙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凡北魏以上的掌故、旧闻都可以得到考证。单以兵要地理资料一项而言,全注记载的从古以来的大小战役不下300次,许多战例都生动地说明了熟谙地理,利用地形,争夺桥梁、险道、仓储的重要性。《水经注》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