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cs,著名的集成开发环境和文本编辑器。Emacs被公认为是受专业程序员喜爱的代码编辑器之一,另外一个vim。
EMACS,即Editor MACroS(编辑器宏)的缩写,最初由Richard Stallman(理查德·马修·斯托曼)于1975年在MIT协同Guy Steele共同完成。这一创意的灵感来源于TECMAC和TMACS,它们是由Guy Steele、Dave Moon、Richard Greenblatt、Charles Frankston等人编写的宏文本编辑器。
自诞生以来,Emacs演化出了众多分支,其中使用广泛的两种是:1984年由Richard Stallman发起并由他维护至今的GNU Emacs,以及1991年发起的XEmacs。XEmacs是GNU Emacs的分支,至今仍保持着相当的兼容性。
Emacs使用Emacs Lisp,这种有着极强扩展性的编程语言,从而实现了包括编程、编译乃至网络浏览等等功能的扩展。
Emacs不仅仅是一个编辑器,他是一个整合环境,或可称它为集成开发环境,这些功能如让使用者置身于全功能的操作系统中,在基于编辑器的功能基础上,Emacs自行开发了一个“bourne-shell-like”的shell: EShell。Emacs还可以:
收发电子邮件
通过FTP/TRAMP编辑远程档案
通过Telnet登录主机
上新闻组
登陆IRC和朋友交流
查看日历
撰写文章大纲
对多种编程语言的编辑
调试程序,结合GDB,EDebug等。支持C/C++,Perl,Python,Lisp等等
玩游戏
计算器
记日记
管理日程,Task,ToDo,约会等
个人信息管理
目录管理
文件比较
阅读info和man文档
浏览网站
为各种程序(TeX等)提供统一的操作界面
Emacs在1970年代诞生于MIT人工智能实验室(MIT AI Lab)。在此之前,人工智能实验室的ITS上运行的操作系统PDP-6和PDP-10的默认编辑器是一个叫TECO(Text Editor and Corrector)的行编辑器。与现代的文本编辑器不同,TECO将击键、编辑和文本显示按照不同的模式进行处理,稍晚出现的vi与它有些类似。在TECO上击键并不会直接将这些字符插入到文档里去,必须先输入一系列相应的TECO指令,而被编辑的文本在输入命令的时候是不会显示在屏幕上的。在如今还在使用的UNIX编辑器ed(ed)上,我们还能看到类似的工作方式。
1970年代初,Richard Stallman访问Stanford AI Lab时见到了那里的"E" editor。这种编辑器有着所见即所得的直观特点,深深打动了Stallman。后来Stallman回到MIT,那时候MIT AI lab的黑客Carl Mikkelsen 已经给TECO加上了称作“Control-R”的编辑显示模式,使得屏幕能跟随用户的每次击键刷新显示。Stallman重写了这一模式,使它运行得更有效率,后来又加入了宏,允许用户重新定义运行TECO程序的键位。
这一新版的TECO立刻在AI实验室流行开来,并且很快积累起了大量自定义的宏,这些宏的名字通常就以“MAC”或者“MACS”结尾,意为“宏”(macro)。两年后,Guy Steele承担起统一当时存在的各种键盘命令集的工作。Steele和Stallman经过一夜奋战,最终由Stallman完成了这一任务,包括一套扩展和注释新的宏包的工具。这个完成的系统被称作EMACS,代表“Editing MACroS”。根据Stallman的说法,他采用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
Stallman意识到过多的定制、在开发过程中事实上的分支以及针对特殊用途的限制,威胁着Emacs的发展。后来他写道:
“Emacs的发布基于社群共享,这意味着所有的发展都要反馈给我,由我进行整合和发布。("EMACS was distributed on a basis of communal sharing, which means all improvements must be given back to me to be incorporated and distributed.") ”
最初的Emacs同TECO一样只能运行在PDP-10系统。Emacs虽然是在TECO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过它已经足以被认为是一个新的文本编辑器了。很快,Emacs就成为ITS上的标准编辑程序,接着由Michael McMahon移植到Tenex和TOPS-20系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