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公园内有水面约300余亩、绿地约605亩、建筑面积6670平方米。晋祠公园承担着植物栽培与研究、管理与养护、休闲娱乐的功能,环境优雅,景色宜人,园内栽植有银杏玉兰、牡丹、水杉等49科,134种,40000余株名贵花木。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晋祠公园呈自然式布局。主要景点有伏龙山、圣母殿、九龙湖等景点。
晋祠公园呈自然式布局,以园林植物为主,晋祠公园正门牌匾中的“晋祠”二字取自唐太宗李世民的《晋祠之铭并序》,楹联“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西向匾额“宗唐发韧”是中国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张领先生所写的篆书;园内沿中轴线,依次为唐园、飞龙阁、龙兴晋阳、德隐斋东园等景点,南部有台验泽、赵梅生美术馆、晋文公艺术博物馆等北部有九龙湖、月季园、牡丹园、陶然村、雨花寺等。
伏龙山是园内假山,山的半腰,嵌石题书“伏龙山”,山脚有石洞流水,水从石龙口中淌出,流入池中,池旁有石刻两罗汉,池中有石刻天女、麻姑,池边石虎饮水,状貌惟妙,情趣横生。
晋祠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保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塑像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和服饰艺术的资料。
唐碑亭,在关帝庙门外西侧与唐叔虞祠庙门外东侧之间,唐碑亭又名“贞观宝翰亭”,原仅一间,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邑令周贾奉命,扩建为三间,此亭是为保护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二十年(646年)所撰并书的《晋祠之铭并序》一碑而建的。
难凸显老泉亭建于泉眼上,位于水母楼东,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创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建,亭长4.2米,宽4.8米,为八角攒尖顶,高9米,面积85.17平方米。斗拱昂嘴的做法,突显明代特点,而间架依然保留着北齐风格,亭内泉眼深约10米,砂石砌筑,泉口围以木栏杆,游人可凭栏观赏晶莹透明的泉水。
圣母殿一侧,挺立着一棵周代古柏,历经近3000年依然枝干苍劲,郁郁葱葱,周柏高18米,树围5.6米,向南倾斜,卧于撑天柏之上,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游晋祠时作诗云,“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晋祠公园西北部有仙翁阁,又称红阁,因阁上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得名,此阁创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一1505年),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修;还有北极阁,这座明代创建、清代重修的建筑,古朴端庄,典雅不俗,底洞门有“古唐”题刻,陶然村别居一角,亭秀阁明。
圣母殿内完整保存了43尊彩绘泥塑,圣母邑姜像头戴凤冠,霞帔珠缨,端庄高贵,42尊侍从像对称分列于圣母神龛两侧,有的奉文印翰墨,有的洒扫梳妆、奏乐歌舞,这组塑像写实传神,对研究宋代宫廷生活、衣冠服饰和彩塑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牡丹园位于晋祠公园中部,面积10余亩,种植牡丹7000余珠,近260个品种,是目前太原市品种最多、面积最大的牡丹园。
九龙湖是晋祠公园的一大看点,从高空俯瞰,晋祠公园九龙湖湖心岛呈“爱心”形状。
西周初年(前11世纪——前771年),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他的封地在今天的山西临汾翼城一带,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由翼城迁至晋阳(今山西太原晋源),并在在悬瓮山下晋水源头建祠造像,称之为唐叔虞祠。虞的儿子燮[xiè]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
天保年间(550~559年),在晋祠“大起楼观,穿凿池塘。
北齐天统五年(569年),崇尚佛法的北齐后主高玮,游览晋祠后,随即改晋祠为大崇皇寺。
隋开皇六年(581~586年),在晋祠西南方,开始修建舍利生生塔引晋水灌溉稻田,周回41里。
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太平兴国碑”记事。
清顺治四年(1647年),巡抚申朝纪修晋祠山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对晋祠多次扩建与维修,重建锁虹桥。
2019年,太原市文物局以梁衡先生的《晋祠》为主题内容,在晋祠公园内用北京青白石创作设计石雕碑刻。
2020年,晋祠公园南湖湖心岛的晋文公祠建成并面向游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