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地貌情况。武宣县胭脂李种植区域地形东北较高,西南和中部略低,境内东北、西南群山环抱,形如天然屏障,有丘陵地貌、岩溶地貌和平原地貌。成土母质有七大类,其中红土母质最多,占35.47%,砂页岩母质占31.43%。土壤PH值5.3-7.5,有机质含量丰富,有利于胭脂李树势生长。
(2)水文情况。武宣胭脂李保护范围内河流处于珠江流域,黔江是境内最大的河流,为西江水系的一级干流,在县境内长度为90km,集雨面积为1966km2,年平均径流量为1325亿m3。全县除黔江外,尚有东乡、濠江、武来、马来、新江、阴江、石祥等7条较大河流,总长395.2km,集雨面积为1794km2,年平均径流量为1259亿m3。全县平均水资源总量达12.7亿m3,其中地下水资源量1.26亿m3,为胭脂李生产提供丰富水源。
(3)气候情况。武宣胭脂李保护范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太阳总辐射量为4682.52MJ/m2。温度大于或等于10℃的日照总时数为1649.5h,占全年的89.2%;年平均气温为21.2℃,≥0℃积温为7742.8℃;年均无霜期为329d,平均昼夜温差6.8℃,利于营养储存;年均降水量为1291.7mm,5-8月是雨季,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7.7%;年均相对湿度76%。武宣县光热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非常适宜胭脂李生长。
武宣胭脂李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金鸡乡、黄茆镇、二塘镇、武宣镇、三里镇、东乡镇、桐岭镇、通挽镇、禄新镇、思灵镇等10个乡镇及其所管辖的142个行政村和2个国有农场。中心产区为三里镇、桐岭镇、二塘镇等3个乡镇。保护范围地域位于东经109°27′-109°46′,北纬23°19′-23°56′之间。东西最大横距50.2km,南北最大纵距68.6km。保护种植面积为6700hm²,保护产量200000t。
(1)外在感官特征:胭脂李果实中大近圆形,果肩微凸,一边高一边低,果顶微凹,缝合线明显,果皮果粉多。果肉鲜红色,肉质脆嫩,甜酸适中,果核小,稍粘核。
(2)内在品质:胭脂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0%,总糖≥6.0g/100g,总酸(以柠檬酸计)≤1.4g/100g。
(3)安全要求:安全符合GB2762、GB2763等相关国家标准规定要求。
1993年,武宣县胭脂李种植面积大约716万公顷,主要集中在武宣镇、三里镇、东乡镇、桐岭镇和金鸡乡等乡镇,年产鲜果300多万千克。
“九五”期间,武宣县胭脂李种植面积大约为10万公顷。
1996年以后,武宣县许多果农盲目跟风把李子园改种龙眼,加上1999年的冰霜冻灾害,导致初具规模的胭脂李面积从10万公顷骤降至2万多公顷。
2018年,武宣胭脂李保护种植面积为6700公顷,保护产量20万吨。
2003年,“武宣胭脂李”在首届全国优质鲜食李杏评选会上被评为“优质鲜食李”。
2019年1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武宣胭脂李”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武宣胭脂李栽培历史悠久,史载最早为清代咸丰年间,光绪十年(1884年)种植增多,民国后面积便陆续扩大,每年产量数万千克。
1980年普查时,发现武宣镇北街韦家菜园尚余29株胭脂李老树,树龄均50年以上,已基本失去结果能力。
1981年,武宣县有关部门筑围墙将29株胭脂李老树作为母本树进行保护,并派出专人管理,由技术人员和工人采取技术措施对果树进行更新培壮。
1982年春,柳州地区科委、武宣县科委拨下专项款1000元,使29株胭脂李重现生机,同时在武宣镇园艺场(今龙眼示范场)及东乡、三里、桐岭等建立胭脂李苗圃,到1990年止全县共育出优质胭脂李苗木200多万株,促进了胭脂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