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又名《抚琴退兵》,京剧传统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该剧目在剧情上通常前接《失街亭》,后接《斩马谡》,合成《失空斩》 。
该剧目讲述了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示失了街亭之后,司马懿带领大兵来攻打诸葛亮驻扎的西城。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兵将,只得以空城为计,大开城门故弄玄虚。司马懿到了一看,唯恐内有埋伏,因而撤兵离去的故事。
老生、蜀汉丞相,在司马懿乘势引军攻打其驻地西城时,诸葛亮所部精锐俱已遣出,西城空虚。万分危急之际,诸葛亮定空城之计,以城门大开,从容不迫,若无其事地登上城楼观山赏景,饮酒抚琴。最终使司马懿疑有伏兵,不进而退。
花脸,魏国将领,诸葛亮因马谡自持才能而失掉街亭,司马懿便乘势引军15万攻打诸葛亮驻地西城,兵临城下时,司马懿见诸葛亮端坐城楼、笑容可掬、焚香弹琴,便心生疑惑,唯恐内有埋伏,因而撤兵离去。
三国时,蜀魏交兵,司马懿统领魏军兵至祁山,诸葛亮料定魏军必夺汉中咽喉要地街亭,选将防守;马谡请令前往;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切须慎选营地,勿有疏虞,并命王平同往相佐。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谏言,扎营山顶,致遭魏军围攻,街亭失守。司马懿乘胜直取西城,蜀军兵将俱被调遣在外,西城空虚。仓促间,诸葛亮难以抵御,遂用空城之计,将城门大开,稳坐城楼,抚琴饮酒,镇定自若。司马懿疑有伏兵,未敢进城,率军而去。马谡贻误军机,诸葛亮为严明军纪,虽惜马谡之才,终于挥泪斩之;并以任人不当,奏明幼主,自请罪责。
《空城计》以纯正的戏曲唱腔、典型的角色行当及其传统的唱念做打再现了《三国演义》中孔明用计谋智退司马懿大军的历史事件,是一出从内容到形式均显京剧本色的传统剧目。其表演上的虚拟性、程式化和声腔韵律上的诗意感代表了中国传统戏曲独特的戏剧特征(《音乐文化交响》评)。
《空城计》中的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吐字行腔大气,声韵和谐典雅;曲调高音透亮、低音稳健;节奏错落有致、跌宕起伏。唱腔采用了十三辙中的“人辰”辙,富有弹性,唱腔语言发展尤如连锁,密集开放,对比尤显其“声、韵、调”特色(《创腔经验谈》评)。
创作背景
相传《空城计》是清末名伶卢胜奎所编的,卢胜奎原是读书人,因考试不中而入梨园,成为程长庚所组织的“三庆班”的演员,被列入“同光名伶十三绝”中。由于卢胜奎有文学根底,有编写剧本的长才,当时“三庆班”所演出的《空城计》便出自其手 。
剧本变革
自卢胜奎之后,《空城计》在谭鑫培手上有了决定性的改变。谭鑫培和卢胜奎关系密切,谭鑫培在“三庆班”演出时,多是给卢胜奎配戏,这也是他和《空城计》的渊源,只可惜剧本的改编、唱词的沿革,却因卢胜奎原本的数据不明而无法具体比对。
关于《空城计》的变动,社会各家的说法也各有不同,例如吴小如教授引《京戏发展简史》时表示老本诸葛亮出场时唱【西皮三眼】四句,到了城楼反而只唱昆腔琴曲四句,后来才把出场简化为念对子,而把重点唱段放在城楼之上。
欧阳中石教授也表示,谭鑫培以前的《空城计》,诸葛亮一出场的唱段远比后面城楼上的“我本是”【慢板】还重,而以“叹炎汉”起首的【慢板】多达十二句,就戏的唱腔分布配置而言,这个唱段比较吃力,因此谭鑫培就将它取消了,代之以简单的两句对子。这种化繁为简的变动,一方面着重了后来“三报”的念白表情,使表演不局限在唱工而更具多样性,另一方面以便突出人物沉稳果决的个性,而不像原本一出场就大唱慢板的诸葛亮那样忧前顾后,而此后的演员也无不遵循这种更改。
虽有以上的几种说法,然而《空城计》剧本的变动过程却复杂的多。关于《空城计》的清末剧本只有两种,分别是:《绘图京调十七集册十光绪中石印本》以及《绘图京都三庆班京调十二集册三上海集成图书公司石印本》,这两个剧本都是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所藏。前者印有“孙春恒曲本”字样,后者是“三庆班”脚本。孙春恒是谭鑫培同时期的老生,据说谭鑫培曾经向他请教过。双红堂这两个剧本差异不大,较为接近最初的卢胜奎本 。
唱腔表现
《空城计》以唱为主,因此它算是一出唱工戏。其唱工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司马懿大兵未到之前,诸葛亮所唱的一些零碎散板。另两部分则是司马兵到之后的【西皮慢板】及【二六】两段唱,这两段是有板式的。【西皮慢板】节奏比较舒缓,是用在司马懿兵临城下之时,诸葛亮在城楼之上一面观看山景、一面饮酒弹琴故作悠闲状时所唱。【二六】则是诸葛亮看到司马懿在城下游移不定、进退两难时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