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杂割”又称“羊杂碎”,是山西的一道地方名小吃。走在山西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经营“羊杂割”的小店,门面不大,生意红火。一般每家店都是放一口大锅在火上,里面有老汤,配好的羊杂都放在一起等待下锅。每来一位客人,老板会问你吃几两。意思是你要加几两肉,价钱根据你要的肉的多少来决定。不要以为羊杂就是纯肉的哦,里面会配上粉条。各家的老汤不同配料不同,做出来的口味各有千秋。去山西太原的朋友,建议您一定要去“郝刚刚羊杂店”,这是太原经营羊杂的老店,汤色纯正,味道醇香,不过,想要吃到他家的美食,必须耐得住性子,做好排长队的心理准备哦!
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相传元宪宗九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元军由晋地入中原,其母庄圣太后随军,路经山西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尝后,赞誉不止,即赐名“羊杂酪”。从此逐渐流传,成为民间风味小吃。
羊杂割在山西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杂割(曲沃)讲求水熬煮,原汁原汤,汤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对汤四步程序,工艺精细;中路(太原)杂割料全,熬煮、兑汤时均加了葱、姜、香菜末,还有的加粉条、豆腐,另有一番风味;北路(大同)杂割的吃法和制法均显得粗犷,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
明末清初,傅山先生多次到山西中阳,与当地“三进士”之后处士王珸切磋医学,以行医为掩护,进行反清复明活动。在中阳柏洼山介石房隐居期间,他们对柏籽羊肉有了深入的研究。傅山先生经常带柏籽羊肉回太原宴请宾朋。有一次,顾炎武北上太原来访傅山,傅山从中阳柏洼山带柏籽羊肉回太原,制成柏籽羊肉包子款待顾炎武,顾炎武食之大赞。
后来,傅山为敬孝道,在八珍汤的基础上,以柏籽羊肉为主要原料母亲研制了柏籽羊肉杂割汤——“头脑”,其母陈氏常饮此汤,高寿八十有四。后来傅山将食方传于清真店,易名“清和元”,又写“杂割头脑”四字,意为民族失国之恨,又叫人天亮前打着灯笼来吃,取“天不明人欲明”之意,融入一份晋阳文脉、“忠孝”气节。但是,那时由于交通运输不便,太原品尝之人众多,柏籽羊肉就被其它羊肉代替,盛行至今300余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来,傅山将此配方传给太原南仓巷一李姓经营羊肉杂割的店铺,李老如法制售,发扬光大至今,已成为闻名全国誉满三晋及北国的风味名吃。太原市凡备有早餐的饭店,都要有--羊杂割,这是太原餐饮业独具一格的特点。
羊肉、羊杂、羊血、粉条。
生姜2片、大葱段2节、花椒10粒、黄芪5克、当归5克。
羊肉羊杂汤的熬煮过程(第一次汤汁)
砂锅内放入适量清水,放入焯煮过的羊肉。
放入准备好的熟羊杂。
放入大葱1段、生姜1片、花椒5粒。
大火煮至水开,转中火熬煮。
煮到表面有白沫飘起时,用勺子把白沫撇净,继续熬煮20分钟(因为是熟羊杂所以用的是简短,如果是生羊杂,时间要延长直到把羊杂煮熟)。
把羊肉用筷子夹出,放在一个盘子里。
用漏勺把羊杂沥掉汤汁捞出。
熬好的羊肉羊杂汤倒在一个锅里,留着备用。
生姜黄芪当归羊肉汤的熬煮(第二次汤汁)
砂锅内重新放入适量清水,捞出的羊肉放入锅中。
放入黄芪和当归。
放入剩下的生姜片、大葱段和花椒粒。
大火煮至水开,转中火熬煮。
一直熬煮到羊肉熟,汤汁成奶白色。
用筷子把羊肉夹出,放在一边备用,锅里留下羊肉汤。
混合汤汁的熬煮(第三次汤汁)
第一次熬好的羊肉羊杂汤倒在第二次熬好的羊汤中,称为混合汤汁。
煮熟的羊肉捞出,用刀把骨头和肉分离。
剔下的羊骨头放入砂锅混合汤汁中。
大火煮至汤汁开,转中火熬煮30分钟,使骨头里的骨髓熬出汤汁奶白。
加入适量食盐调味,至此,汤汁就熬好了。
羊血的处理过程
买来的羊血用清水洗干净。
羊血放到案板上,用刀切成块。
锅里放入适量清水烧开,放入羊血。
加入少量食盐。
大火熬煮1分钟,用勺子把羊血和汤汁舀出。
放在碗中备用。
粉条的浸泡过程
锅里放入适量清水,大火烧至水温,放入粉条,关火浸泡。
浸泡至粉条发胀变软备用。
羊杂割所需原料和调味料
剔去骨头的熟羊肉用刀切成薄片。
煮熟的羊杂用刀切成条状,焯煮好的羊血,浸泡好的粉条,小葱和香菜分别切成末。
山西老陈醋。
白胡椒粉。
自制辣椒油(如果有羊油,最好是羊油做出的辣椒油,味道才够香)。
羊杂割的装碗与调味过程
碗的底部放入一层羊肉片、羊杂条和羊血块,上面铺一层浸泡好的粉条,舀入第三次熬煮好的混合汤汁,使汤汁没过食材表面,碗里撒入香菜和葱花。
撒入适量白胡椒粉,倒入适量山西老陈醋,淋入自制的辣椒油,用筷子搅拌均匀,就可以开吃了。
温馨提示
如果你不喜欢辣椒,可以吃清汤的,品尝原汁原味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