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楼景区位于湘潭河西沿江风光带的起点,与长沙岳麓山遥遥相望,是游客沿江而上进入湘潭的门户,也是国家AAA级景区。雨湖区将以此为起点,将湘江西岸所有文化资源进行逐步整合,形成沿湘江而下的历史文化长廊。万楼主楼作为景区的核心,通高60米,设计内9层外7层,为斗拱飞檐式仿古建筑。
万楼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其间5次重修,现为第6次。
万楼建成29年后,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亦即清顺治元年,毁于战火。
清康熙五年(1666年)县令郑有成主持二修,当年农历三月动工,五月末建成。二修时仍称为“万楼”。时人郭金台作《重修万楼记》:“天下山川名胜无不假楼台亭榭俪缀而成。潭之南有锦湾、石塔,晋陶公、唐褚公山亭刹宇潆回映带。视北郭下水出处即平流断岸,无臂枝护捍,旧志所讶颓然者是已。岁丙午,邑侯郑,理丝休暇,率潭人士披榛夷道,登斯台而有感也,慨然谋所以新之。”
清张璨《重修万楼疏》,载清康熙刊《湘潭县志》,为万楼三修30余年之后,即清雍正十年(1732年)或稍后年间,为重修万楼所撰募资的告文(这次捐资后没有促成修楼)。据此文,万楼三修大约于清康熙四十年辛巳岁(1701年),县令章文煜主持重修。三修时改万楼为文起楼,意寓重教尊文。
又据光绪刊《湘潭县志卫际可传》考证,四修万楼当在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岁(1767年),主持人为署知县朱鉴昌。
清张少洲《重修万楼碑记》撰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为第5次修建万楼碑文。据此文,第5次重修万楼,始于嘉庆二年丁巳(1797年)秋,由署知县李华黼主持,花了70天时间,运来湘河口倒塌的涟水石桥废石,将杰灵台已毁坏的台基修砌完整。这次重修,由李华黼、卫际可等几任知县努力,历时4年,于1801年完成。
上世纪50年代,万楼主体建筑因失修垮塌,60年代其附属建筑观音阁失火被焚毁,唯杰灵台最坚固,经风吹雨打,台基保留。如今已重建,为第六次重修。
据李腾芳作于1615年的《万楼记》,湘潭“邑之形如展幅绡,上下两出如左右手。上出者,巨石百余尺,潺潺江波间;下出者,颓然而已。颓然者,正水之所去也,邑人以为弗善也。或是之以告于令包侯,谋筑石为台,堑沙截波,覆之以楼。”
由此可知,窑湾石嘴垴位于湘潭城西边湘江上头,万楼建于湘潭城东头湘江下游,位于宋家桥一总附近(明、清时期此处相当繁华,离县治不远。),并与河东的宝塔隔江相望。“又与最高峰塔乾巽二方互维,长亘于邑。”三者呈三足鼎立之势。
据李腾芳回忆,楼建后,时任湘潭县令包鸿逵登而叹曰:“兹真邑之捍卫乎?造物者之设是久矣,吾与子(指李腾芳)不谋而得之,岂人力也!”喜题其台曰“杰灵台”,而命予(指李腾芳)以楼之字。字之曰:“万”。万数之大也,邑从此而大者也。侯曰:善!
据史料记载,万楼初建时,“台高三十尺,楼高四十尺,离波之面已七十尺矣。用石三十万尺,用木三千个。其作而成之岁月,与南山之塔(指宝塔)同,而费之数亦如。”
“万楼兴,湘潭兴”。作为湘潭历史上有名的古建筑,万楼曾屡废屡建。为打造文化名城,湘潭决定恢复这处古迹。湘潭河西万楼新城区项目是湘潭的重点工程之一,占地160余亩,总投资1.9亿元。
湘潭将按照“精、秀、灵、美”的建设要求,高档次、高水准规划万楼新城区建设。万楼主楼将临江而建以秀为美,结合湘江自然风光,打造亲水空间。万楼主体重建完成后,有关方面还拟在周围建设集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万楼景区、万楼文化园,让湘潭的伟人文化、名人文化、湘莲文化、白石文化等在此汇集,形成湘潭的文化集群。
途经公交:旅游2号线、旅游5号线、旅游6号线、K3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