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黄檀生长于海拔900m以下的低山常绿-半常绿湿润阔叶林和稀疏的半落叶林中,亦见于低地平原和湿地的常绿林中,常以单独或5~10棵的小群落形式出现。一般混交于东南亚当地最常见的双翅香(Dipterocarpusspp.)林中,并还伴生有娑罗树(柳安),坡垒,异翅香,缅茄,花梨木,油楠,黄牛木,紫薇,石栎等树种。适应的土壤环境为微酸性的粘土层、肥沃的玄武岩生红黄褐色土以及古冲积层所形成的灰色土。栖息地环境湿热,在越南南方同奈河平原年均气温25~27℃,相对湿度80%,年降水量约为2400~2700mm;而在越南西原地区海岸丘陵带的雨影区只有1500mm左右。
本树种为中至大乔木,成熟的个体高度在9~25m,大者可近35m高,在柬埔寨东北部拉塔纳基里省的浓密森林中胸径一般为50~60cm(是指4.5ft高的树干部直径)。幼树耐荫,随生长变为喜光,树木在年幼时即出现较多的分枝直至成年。叶长15~18cm,复合羽状;小叶8~13片,小叶长3~5cm,宽1~2cm,至叶端渐狭。具有突出的伞形花序,花期在每年3月底至6月初。果期在6月底至11月,果实豆荚状,蕴含1~2枚种子,种子黑褐色。当荚果变为深褐色时,种子成熟,为减小昆虫危害,在荚果由绿变黄时即开始采摘。采摘时通常用油布铺垫于树下,然后砍伐或震动树枝以收集种子。种子的成熟度可用切削来检验。个体植株产种率高,但自然更新很差,原因是低发芽率和不利的天气与场地条件。无论天然原始林或人工林,生长速率都很慢,据柬埔寨磅湛省(Kãmpóng Cham)人工林作业区2008年所给的数据表明,两年半生巴里黄檀主干1m高处测量周长仅为24cm。
心边材区别极明显,边材灰白至灰褐色,宽2~3cm;心材显现玫瑰黄色、红褐色、灰紫褐色,常有宽窄不等的黑色或紫黄色带状条纹,本种木材商业等级的划分就是依据其外观色泽而定。
木材为散孔材。纵剖面上管孔槽不甚明显。生长轮略明显,晚材带色深。管孔宏观在肉眼下可见,微观下可见多数单独及少数短径列复管孔(2~9个),横切面近卵圆形,甚少至略少,略小至中.太小不一致,分布欠均匀,散生;心材管孔内富含褐色树胶,单穿孔。胞间道未见。
木纤维壁较厚。薄壁组织与射线呈现灰黄紫色。轴向薄壁组织量多,放大镜下明晰,主要为细线状(带状)同心层,与木射线交叉成网状结构明显,余为环管状,微观下可见轴向薄壁组织串多为2细胞。木射线密至甚密,甚细至细,仅在放大镜下可见;显微镜下可见木射线迭生,射线组织同形单列及多列,异型Ⅲ型,单列射线甚少,多列通常为2~3列,高5~10个细胞,观察有较多的3列射线,位于轴向薄壁组织中的射线较宽,纤维中的木射线较窄。心边材均可见波痕,在放大镜下明显,约5层/mm。
木材具光泽。新切面微有酸香气,久则无特殊滋味;划痕不明显;心材木屑浸酒精冒紫红色较缓慢。纹理直或斜,径面具交错纹理;由于轴向薄壁组织与木射线构成明显网状,因而在木材表面常显现出类似于鸡翅木的纹理,当薄壁组织较宽大时,木材表面浅色带就会断续连成片状,形成所谓的鱼鳞状纹理。结构细而均匀,材质重,气干密度0.94~1.15g/cm,硬度中等大,用詹卡木材硬度测试法(Janka hardness test)测试木材径切面硬度为2700lbf
新切面红褐色至栗褐色,常带深浅相同的黑褐或栗褐色条纹。生长轮不明显或略明显。横切面上,轴向薄壁组织与木射线相交呈明显的网状花纹;弦切面上有栗褐色细条纹构成丰富的美丽花纹。
为区别于交趾黄檀“老红木”,有人将巴里黄檀与奥氏黄檀并称为“新红木”。二者市场价相差不多,材色花纹及微观结构也很相像,一般人难以区分。
一般认为产于缅甸瓦城和泰国的为奥氏黄檀,而产自老挝、柬埔寨的为巴里黄檀,这并不科学。如果要区分这两种红酸枝木,还是要通过专业仪器设备观察木材的显微结构,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